b市离老家100公里,我每月赶回一趟看望母亲。有人质疑:不就回趟家嘛,有什么值得炫耀、值得吗。其实不然。
吃的花样。20年前,家里早餐是炒面糊糊,午餐老糁饭,老糁饭?那可是一点点不夸张,从正月用到腊月!晚餐便是一锅子面。太简单啊。殊不知,家乡人都这样,一年四季都这样。穷啊。近年来,家乡人神话般的日子红红火火着实让人羡慕。就说这早餐吧。从炒面糊糊到大拼荷包蛋、再到牛奶面包、豆浆油条、蛋糕苹果汁等,花样多得去了。每天不重复,周周有菜谱。
穿的花样。从前是老三套,绿的、蓝的、灰色的。过年了,也就是大红大绿。这是一个时代的颜色。这都好说,我就纳闷,每年春节,母亲做一个花衣裳让我穿?迄今为止我还是搞不清楚!现在穿的花样,一是数量多。打开小衣柜---满,打开大衣柜---满,打开从前几个老古董棕沙箱子(据说是当年父亲从西安买来)-----还是满满的衣服。二是品种多。每年春节,就属贤妹回乡探亲是个靓点,从北京带来父母穿的高档、传统服饰。凡是京城里行什么,父母就穿什么。韩服穿过,行唐装,脱了唐装上休闲,休闲过后是西装。仅母亲穿的各类高档皮鞋就有十几双。高腰的,平低的,大红的,花的,应有尽有,品种繁多。三是西洋服饰。去年,贤妹从以色列带回一件说不来的洋服。总之,穿的花样无法用我这苍白执笔加以描述得了的。
住的花样。家的人气可以说忒旺。家乡人就好串门子,亲朋好友之间,来来往往好走动。你看那一年365天,天天有亲戚。从前是母亲娘家人多,现在有了父亲的当家子,有母亲的老同事,有兄长的同学,有些朋友反将我当成了客人,我还未进得门,就有人主动打招呼:来了,屋里坐!从前住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这在母亲心里一直是个心病。家里唯一多的摆设就是床多,来了娘家人亲戚,就凑合木板床。几年来,母亲家庭式旅社已经没了欠账,前几天大唐电厂来人,说要买母亲的楼,要价500万!但母亲死活不答应。母亲还想:我这样的家业要长久经营下去,百年老店的梦想一直是老人家奋斗的目标!
玩的花样。从前只能解决温饱,生日只是一种奢侈。现在阔气了,孩子的生日礼物至今还在仓库里摆满一房间,我哥的孩子,我的孩子,弟弟的,都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房间里。那里成了玩具展览室也不夸张。
车的花样。就属回家乘车让人犯愁。早年,车里的感觉是四(死)样子。春天冷风飕飕,冷死人,夏天闷热,热死人,秋天凉飕飕,凉的透心,冬天冰窟窿,冻死人。改革开放百姓越来越多的实惠,收入增加了,长途班车的更新也是花样多多。从国产东风,到河南少林,再到宇通空调。其内部设施也在不断更新。从普通到豪华,从硬座到软座,从木板座到软的、真皮的到沙发式样的。从前设施是个什么境况已经没了印象。现在好多了,家庭音乐、家庭影院到闭路电视。在流动的公共场所里,就和在家里一样,不干寂寞的城里人,照样上网、聊天、当写手。
-全文完-
▷ 进入中泉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