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好像自古以来就是被冷落的。没有确切地查过,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开设语文(国文)、数学(算术),自然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学校里开始开设音乐、美术之类。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是不是从京师大学堂开始,或者说京师大学堂能不能算的上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我不敢妄言。但是应该说,从那时起,就应该有相应的艺术教育,还有体育教育。可见艺术教育以及体育教育自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是相生相伴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按说在社会财富急剧膨胀的今天,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也应该比翼齐飞的。于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等响彻云霄的口号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到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之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不断的改革,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提高,高校扩招的速度很快,大学生从稀有资源变得再也不是天之骄子,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迈向更高的层面,毋庸讳言,教育事业赶上了一个好的机遇,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可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已经变得不再完整了,我们的学校已经不知不觉地清除了一些科目的教学,比如艺术教育还有体育教育。当然体育教育要稍微好一点,先是申办奥运会,后是成功的办好了奥运会。中间再不失时机的搞了什么阳光体育活动,再加上现在的人日子过好了,发现健康太重要了,锻炼太重要了,对体育的认可度加大,还有孩子爱玩是天性,也喜欢上体育课,几味强心剂下来,学校的体育教学规范了许多,至少学校的操场(假如学校具备操场)上能看到孩子们活泼好动的身影,尽管有时只是放野马式的教学。艺术教育就没有那么幸运,又不能像奥运会般的彰显国力,不错,是有郎朗、李云迪们的获奖,但是影响太小了,不借助春晚,不借助奥运会,没几个人知道的,况且郎朗、李云迪、之前的孔祥东们他们的成功多半是个人行为,功劳划到政府的头上有点牵强,还是让他们自己玩自己的吧,但也不能落下不重视的口实,于是建一个超级豪华的国家大剧院,既装点了门面,又是重视艺术事业的集中体现,不是吗?
基层呢?两个字:空白,对于外面的世界,由于孤陋寡闻不是很清楚,但由此及彼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本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后来工作在农村,教了十来年书,01年起又开始在一个乡镇的教育管理机构里办一些具体的事情,游走于中小学之间,对中小学的教育状况还算清楚,可以说是近两十年农村教育历程的见证者。在很小的时候,我们窝在破旧的教师里上课,那是一所学校的分班,屋顶是草盖的,墙是泥堆的,有一次,一块巨大的土块从墙上坠落,正好砸在我的课桌上,办学条件可见一般,但是即便那样,我们唯一的老师每天早上还带着我们在教师前的空地上跑一两圈,安排了音乐课,唱着永远重复的几首老歌,美术课也上,常来画着身边的物件和小动物,在薄薄的图画本上,收获着一个个八九十分,特别的喜悦。而且老师在给图画打分的时候都特别舍得,都是高分,总是能够逗得我们热情高涨。在幼小的时候,让我们知道了上课时除了语文、数学之外,还有更加有趣的音体美的教学。后来离开了门口的学校,来到了学校的本部,教师多了一些,其他情况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一样简陋的校舍,一样的不太规范(或者说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艺体课。但是规范这个词离年幼的孩子是非常遥远的,作为学生才不管是不是规范,那是评论者的事情,孩子只需要快乐,于是,至今,我都记得曾经拥有过还算快乐的童年。
初中以后,科目增加了许多,考试成了家常便饭,升学的压力随之即来,于是在班级的黑板上始终留有一块位次表,虽然我经常被挂在显眼的位置,但是总担心有朝一日会掉在下面,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关注想绳索一样捆住了自己,只能像背纤的纤夫一样垂头向前,没有尽头的蹒跚前行。初一的时候,一位老先生还教过我们写仿宋字,老先生将美术书往黑板上一放,随手就能在黑板上写出同样大小的字,漂亮无比,后来,老先生还教我们画松树,苍劲挺拔,让我们崇拜不已,然而,仅此一年,仅此一年中的每周两节课,事情也就到了终点。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接受的艺术教育就此结束。
后来我上了一所师范,自然接受了一些专门教育,靠着这些的专业知识,在我后来的小学教师生涯里着实让我的那些小学生度过了比其他学生幸福的小学时光,我喜欢体育,音乐和绘画,而我也能让我的学生接受这方面一些基本的教育。然而不记得从那年开始,我们彻底放弃了艺术教育,包括我自己,究其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从考试开始评比起,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考得更高的分数,比别的班级高,比别的学校高,我们只有牺牲这些科目的教学,把时间交给语文和数学,集中到会考科目中去。直到现在,不知终点。
考试尤其是以排名次为目的的考试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因为考试表面上在考学生,实质上在考老师,教师的经验告诉我,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没有必要让学生成天耗在上面,上好了课,再把要求的作业处理好,学生应该就能合格,没完没了的测试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充其量能让学生增加个两三分,减少粗心大意的机会,但是往往就是那两三分让老师评比时的名次就能靠前,名和利都有收获,在注重结果的情况下,加重学生负担确实起到了收获分数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中小学学校从默认到支持,老师乐意,甚至牺牲节假日的时间无偿补课,愈演愈烈,乐此不疲。在高呼以学生为主体的外衣下,包藏着学生机械重复的劳作。牺牲了学生应得欢乐。
农村艺术教育不能有效开展,主观上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追求名次。客观上办学条件受制,就教学资源而言,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都是匮乏的,一般小学里没有音、体、美教师,初中和中心小学培了极少数的美术和体育教师,音乐教师几乎没有,就连这极其稀有的专业的美术和体育教师、都还带着语文、数学等等。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专业教师自己偏偏不愿意教自己的专业,毕竟在都不重视都不关心的情况下,自己教着教着没什么意思,开庆功会、表彰会的时候谁会想到音体美教师呢,走在路上,学生家长恐怕都不认识这些老师,家长请客,这些老师多半是配角,虽然家长请客教师不应该参加。这样一来,不如改教,改教效果不见得就差一些,农村的中小学,专业完全对口还早着呢!然而就学校而言,就教育而言,尤其是就学生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器材上,也差尽人意,音乐器材,小学里没有一台像样的风琴,三角铁,沙锤等等不知为何物,体育器材,只有极少数的两个橡皮篮球,一球多用,孩子们分不清排球、足球和篮球。两基达标时,每个学校砌了一两个乒乓球台,一到下课,孩子们一窝蜂的趴在上面,很多技术差、年龄小的孩子等了半天,好容易等到了,要么一个球发过去就让人家解决,要么上课铃响了,一堂课都沮丧无比,还有什么心思上课。美术课虽然并不需要什么器材,但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总要找个把基本的教具对付一下,特别是手工制作,没有教具无从上起。特别是实行了完全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之后,音体美教材不属于免费之列,属有偿教材,可以循环使用。于是学校就不订这方面的书籍。学生连书都没有了,还上什么。这一做法的动机是什么?是舍不得那俩钱,还是官方就认为音体美压根就不重要,属于有钱人接受的教育范围。我们的政府做得那么好,实施了那么多的民心工程,偏偏一江水都喝了,还在乎一口?
必须还要澄清一个事实,就是现在学校虽然不再重视艺术教育,有的家庭好像特别重视对孩子的这方面教育。各种培训班雨后春笋般,到处林立,有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学一技之长在所不惜,双休日走在路上到处看到背着二胡的、小提琴的,学古筝的,穿着跆拳道衣服的等等川流不息。还听说在北京,有几十万的年轻人等机会学表演,做着明星梦。近两年,随着丁俊辉、王宝强的成功,这种现象还在扩大,似乎极其繁荣。但是这和文化的繁荣是两码事,这种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走这条路达到个人的成功,即便是明明知道成功的机会极少,也抱着侥幸的心里试试无妨,偏偏我们总是宣传成功的例子,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而忽略成功的百分比。我们有没有算过,用所有的学台球的孩子减去丁俊辉等于多少,用所有抱着明星梦的人数减去王宝强又等于多少。这种做法当真值得我们去推崇吗?在想想那些没有实现愿望的家庭那家不是倾其所有,何必?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了太多的悲剧。不是为了所谓“成功”,哪个女子愿意让人家潜规则,头脑有病?把学校的艺术教育让给家庭,只能引向畸形。有点像龚自珍先生笔下的江浙的梅花,好端端的,为了卖个好价钱,一株株都弄成病态,想恢复原状,都很难。什么教育都要从学校开始,经过全面的教育,孩子们的天赋会自然呈现,然后发挥特长水到渠成。国人特别骄傲国家的跳水队和体操队,冠以梦之队的美名。笔者不以为然,那么小的孩子该玩就玩,把为国争光的胆子压在他们手上,有必要吗,而且体育上的金牌数与国家的强大根本上就是两个概念,笔者推崇的是乒乓球,货真价实,向巴西的足球,美国的篮球,都是建立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还有如果将打麻将、斗地主列为体育项目的话,那肯定不得了,当然只是戏言。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只有一个成熟的运动员才能彻底展现体育竞技的美感,那些小孩身体还没有长开,在规则上占一点优势,就健美而言,他们似乎要逊色许多,反过来,像阿姆斯特郎、张宁、丘索维金娜、霍而金娜他们挑战了人体的极限,他们才更多地诠释了体育的真谛。更应该赢得人们的尊敬。
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法兰西的成功来源于30个诗人和作家,15个艺术家,5个政治家和2个商人。突出了文化在国家事业中的地位,我们则不然,我们把宝全部压在了商人身上。不重视文化和艺术,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为帽子,删繁就简,需要人才就让高校扩招,需要科学家,就办少年班,需要冠军,就从娃娃抓起,读不读书都无所谓。这是一种心态,波及面很广,到了学校,学校要出名,必须要有升学率,开不开音体美以后再说,老师要出名,要得利,就得让学生把分数考得比别人高,音体美让让路吧,反正时间还是用在孩子身上吗?就在这样一种心态的波及下,孩子们丢失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教育机会。
客观地说,现在有的学校条件好了一些,学校里的师资呀,硬件呀都有所改善,但是农村就是不行,两基达标时盖了一批教学楼,其他全无,不知还要等多少年,才能配套完整。更可怕的是,即便条件都具备了,还是闲置不用。主观上不认同,教育的完整只能是遥遥无期。
想想孩子吧!我们要学会经常拷问自己:我们到底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我们自己?
-全文完-
▷ 进入摩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