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沟通有沟通的样子,说话有话说的样子。混蛋不会沟通,想的都是阴损的招式,动物不会说话,它们只会叽叽喳喳的叫。辩论就是一种争论,但争论未必就是辩论,王二奶奶弄脏李四奶奶的衣服,两个脏话连篇的骂个没完,路人看着都发笑,但这是泼妇骂街。辩论都有它现实性,那就是解决当下某些问题,鲁迅也好,胡适也好,或者追溯到王安石和苏轼的争论,更早还有儒墨之辩。
孔子就开了一门语言系,专业搞外交,耍嘴皮子的,《论语》上的对话,才是当下网络发帖的一种文明范本,那些弟子或者是某个国君,是怎么向孔子发帖子的,怎么提出的问题,还是因为当前这个社会里,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难题和矛盾。
问问题就要发帖子,发帖子首先明白一个问题,接受什么?肯定什么?拒绝什么?否定什么?
接受什么呢?必然是永恒的追求,永恒的追求是什么呢?就是“真善美”,从来没有人推崇过两面三刀的人,如果连“真善美”都要拒绝,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假丑恶”;
肯定什么呢?肯定的是货真价实的“真善美”,肯定一种沟通的方式,更要说得清,说得对,说得准确,说得漂亮,指桑骂槐、笑里藏刀都是不一种好的沟通方式,因为不好所以要拒绝。
为什么要拒绝呢?就是拒绝一种见不得人的勾当,倘若两个人在辩论,一个人戴上个面具,手里还当着一把刀,这样的沟通的方式,仿佛是再摆鸿门宴,搞得双方像是见到了阶级敌人一样,那么更应该是上战场;倘若两个人在辩论,相互通报姓名,这个人说:“我叫孟子”,那个人说:“我叫孟子他爸”,大多数都会觉得那个太不像话,来的目的就不好,他的观点何必要听?这样的人即便是文采横溢,又能如何?
怎么去否定呢?就是看理,古人的“理论”的“理”和“礼貌”的“礼”有着一定关联的。只“讲礼”而不“讲理”或只“讲理”而不“讲礼”的,只能一拍两散。讲理的人,首先要讲礼貌,尊重人。看起来这些“细节”很细,但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些话也很浅,但浅显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
二
都说鲁迅有一双冷眼,他直面惨淡,他“敢爱敢恨敢骂”,关键是他有一个前提被人忽略,前提就“为了真理”,想想没有“真理”的“敢爱敢恨敢骂”多么恐怖。明知是错,死不承认;明知是对,死不会改,多多少少有一点“无耻者无畏”的意思。
当然这一类人也有理论,中国是礼仪就是太盛了,统治者的面子太重要了,因为讲理就是讲谁最有权,讲礼就是看谁的面子大,说的有理有据,听者不能不承认。但是这个和沟通上的“礼”能一样吗?它是用来规范人与人礼貌运用的行为准则。如果揭穿了他的面子,发现了他的短处,他死乞白赖的不承认,结果他所反对的大国面子、虚荣礼仪,正好砸了自己的脚。
面对一些礼仪应该有一些敬畏之心,当然这些不是说话一定一必须跪下来说,因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也就没有了做人的底线,更何况是说话。除了怕强权、怕暴力,什么都不怕?貌似文人又像流氓。
流氓类文人,拒绝崇高,而且还会无耻把骂人说脏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没有人骂他,他反而不自在。什么颠三倒四着三不着两的话他都敢讲,有理则讲理,没有理转移话题,b*子处男,或者被骂是一种幸福啊!只要白马甲一穿,谁都不怕。
辩论上如果轻视最起码的礼仪,以叛逆混蛋式作为自己独立的个性,追求直面的语言感官享乐,以那种流氓痞子型自居,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且帮派思想很严重,简直是不要脸。
一个人一张脸,那张脸使用于网路之上,变成了马甲。人讲究那张面子,还是为了对得起那张脸。可惜网络的脸,显得贱一些,可以任意变换,别人就不知道他是谁,脸面何其多,保护了那张脸,却废弃这张脸。他自己总是误解,网络上的那张脸,不是现实里的那张脸,他玩冷幽默飞自己编排一套戏剧,主演、配角、观众都是他。主演是军师,配角是门客,还有打手,当然还有巫师,其实都是一个人。爱面子得自己先做好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面子自然就有了,不能又不好好做事,又想要面子,哪有那样美事呢。
沟通的时候,讲理与讲礼的同时,还有保证一人一张脸。
2008年11月4日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