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北方有佳人月明林下

发表于-2008年11月03日 晚上10:57评论-3条

北方有佳人

——关于张爱玲

“我立在阳台上,在暗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她说的照片,是她身穿旗袍上衣,目光桀骜,俯瞰众生的那一张,那一张最具张爱玲风格的经典之照。

是的,她是这样的女子,目光永远的冷漠,神情永远的高傲,与人群永远保持着不可接近的距离,即使隔了半个多世纪苍茫岁月的回眸,她依然如此。

时光剪影中的天才女子,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从未改变。

就像她的那座城市,繁华依旧,光彩依旧,冷漠高傲依旧。

她是属于上海的,生于斯长于斯,她璀璨夺目的成就,她恣意飞扬的青春,还有她不愿回首的少年时光,都是那座城市给她的,只有上海,才滋生得出这样华丽而落寞的身影,也只有上海,才滋养得了这样一个孤寂而高傲的灵魂。

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于是她展示给人的从来都是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内里的难堪与疮痍只有自己知道。

就像她被称作民国时期最后的贵族,世人熟知的都是她显赫的家世,却少有人关心她阴郁暗淡的童年和少年。

对于生命,她有太深邃太透彻的体悟,所以笔下的文字总是尖刻老辣,所以讲述的故事总是美丽而苍凉。

在她看来,生命就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她的悲剧不是傅雷要的“壮烈”,她从来不关心政治,从来不曾想过要担当起唤醒世人的重任,她的悲剧就是张爱玲的“苍凉”。她深谙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点,不写最坏的人死掉——那是活该,不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样太残忍太悲哀,她只写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普通人真实而悲剧的人生。

她笔下的女子,都是上海弄堂里的太太小姐们,她与她们走得很近,她又与她们离得很远,独立于尘世的角落,如隔岸观火者,冷冷地注视人性的自私、虚伪、卑下、猥琐、愚妄和不堪入目,始终缄默。

胡兰成说她是陌上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的一个人。

看似寡情的人,实则多情。

对于生命,她自有佛家的参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没有谁洞彻过她悲天悯人的内心,没有谁见识过她对于世人和人世过多的歉疚,亦没有谁明了过她对于人性和生命熨帖的宽容与谅解。

她是眷爱这个世界的,不肯表现出来,然而内心到底是承认了的,如开头她看着照片所说的“然而那注视里还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王安忆说她是世俗的张爱玲,因为她喜欢一切物质的、华丽的东西,喜欢看霓虹灯,喜欢听市声,喜欢胡琴贴实的声音,却不爱小提琴抽象的旋律。

她对于世俗的喜爱,是因为对于人生悲凉、虚无的恐惧,就像缺乏母爱的阴郁童年,就像敏感自尊的少年,自小就没有安全感。在港大的三年,又是乱世中整天提心吊胆,随时与死亡擦肩的日子。如同《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所说,“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什么都靠不住了,人生就是虚无的,所以她要反其道而行,她要活得恣意飞扬,她要把这苍凉的生命背景涂得浓墨重彩。

于是1943年的上海城,香气缭绕。《沉香屑——第一炉香》点燃了,《沉香屑——第二炉香》又燃起来了,她在斑驳的岁月中淡淡地向人们道来两个悲凉的故事。火熄了,灰冷了,沉香屑的故事烧完了,然而她的故事才刚刚上演。

40年代的上海,一个天才女子横空出世了。

《茉莉香片》、《琉璃瓦》、《金锁记》、《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单是她最为人知的小说,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就一部接一部,她天才的思维,像不竭的泉源,汩汩地往外冒着。

她还记得童年时候的天才梦,她自小就自视为天才,似乎除了发展她的天才之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等到长大,童年自负的梦想却变为现实,一个23岁的女子,红遍上海。她依然还是那个自负的小女孩,但她发现自己只剩下了天才梦,出了天才的怪癖特点,她一无所有,所以她要出书,要出名,快,快,怕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她直言“出名要趁早啊”,恣意洒脱,丝毫不在意旁人的眼光。

那是乱世中的岁月啊,一个孤立无援的女子,终于感觉到了“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是在最快乐的时候遇到爱情的,没有否认那是爱情,尽管那个男人的品行实在有玷污“爱情”这两个字,但她爱上他了。天才少女在生命最璀璨的时刻甘愿为了爱情低到尘埃里去,心里却还欢喜,那样清冷高傲的女子啊,在爱情面前也免不了悲哀。

她说,最让人愤慨的事莫过于一个天才的女子突然结了婚,然而她自己却突然嫁了,没有婚礼,没有喜宴,没有宾客,只有唯一的证人——挚友炎樱。一纸婚书,她嫁给了胡兰成,那一年,她24岁。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半句为张爱玲所写,后半句是胡兰成所撰。然而现世是不安稳的,岁月又怎会静好?

《倾城之恋 》中香港的沦陷到底还是容下了范柳原,白流苏这对平凡夫妻,可是张爱玲这样的天才女子,如何与他做得了平凡夫妻,她有心,他却无力。

她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凉的诗,生死与离别是大事,不是我们可以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的渺小啊!可我们偏要说,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分开,好象我们自己能做主似的。”

尽管悲凉,可心里想要的依然是这样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来都是眼望别人的爱情,不动声色,任笔下的男女在浮世的悲哀里经历,可这一次,自己的爱情,她真的就不能做主。那个男人到底辜负了这人世间苍凉而甜蜜的誓言。

这一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三年,如同一段梦魇,但确实发生过了,那个曾经甘愿低到尘埃里的女子,终于拾起了她的尊严。她给他写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就不喜欢我了的”,这一句话,平淡而决绝,千疮百孔的爱情,不过一句喜欢与不喜欢就可以完结。

她叫他再也不要去找她,找也不会见,这样说了就真的没有再见过,“然而张爱玲骨子里到底有中国女子的‘温柔敦厚’,虽不再见他,亦不再提及,却是用自己的稿费贴补了他流亡的两年,而他却把这贴补用在旁的女人身上,这一往情深,胡兰成是受之有愧的。”(《张爱玲传》)

她的爱情结束了,但是一个新的时代却诞生了——上海解放了,一个新的世界于她却是陌生的,她的身份是如此的尴尬,写情欲小说的旧上海女作家,汉奸的妻子,敏感的政治任是让连她这样的女子也脱不了俗,比如《十八春》里那个生硬的结局,男女主角一起奔赴东北那个进步的地方,这不是她的风格啊,后来还是终于修改为《半生缘》。

她不是一个愿意受束缚的人,天性就崇尚自由,她的生命永远不愿承受那些严肃沉重的东西,于是她走了,一个人远赴大洋彼岸,在登船的那一刻,还在这片土地上拍了最后一张照,已经人过中年了,那目光里不再有年少的恣意飞扬,却多了一份典雅、柔顺和深情。

“要是我就舍不得中国”,但她还是走了,走得那么决绝,再也没有回来过。那是1955年,距离她离开整整四十年,一个天才女子在异国孤独飘零的岁月。

这一段生命是不愿示人的一面,年老多病的丈夫,幸福而短暂的婚姻,四处迁移的飘零,经济的拮据还有被出版社退稿的难堪,这些从不曾有过的经历,她都经历了,这里是美国啊,不是她熟悉的上海,不是她热爱的中国,她的天才不是人人都懂欣赏的。

难道是前半生太过璀璨,所以要用余生的孤寂来偿还,绚烂之极终究要归于平淡,她平静地接受了。

但是张爱玲,骨子里流淌的终究是贵族的血液,她的骄傲,永远不能褪色为博取凡夫俗子同情和眼泪的虚荣。她生存的目的除了发展她写作的天才外,别无其他。所以即使在异国孤寂的岁月里,她依然勤勉写作。

《流言》、《半生缘》、《色?戒》、《对照记》等等,在故国依然热得红红火火,而她只在大洋彼岸淡淡地看,已经不再是当初嚷着出名要趁早的小女孩了,沧海桑田,名利,情感包括生死都是身外之物了,一切都看开了,可是孤傲的脾气却丝毫未变。

晚年的她深居简出,谁也不见,一个人在异国宁愿孤独也不愿接近世人,只有文字离她最近,永远与她陪伴。那时候她除了写小说,最重要的事是考证《红楼梦》,她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故得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因为胡适,她还一直想把少年时除《红楼梦》外最爱的一部书《海上花》译成英文。她没有忘记年少时的心愿, 80年代,《海上花》的译本终于出版了,是国语版,遗憾的是英译本的稿子在四处飘零的迁移中被遗失了。

她应该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作家,因为很少有谁像她一样在生命的末端还在坚持写作。可惜纵有如花美眷,怎敌他似水流年,人世间最不忍见的事,美人迟暮是其中之一,但自然规律的作用任谁也无法抗拒,天才少女终于老了。

在异国孤独的旧公寓里,她打开了日光灯,在世俗暖和的灯光照耀下,那个虚弱疲惫的天才女子平静地躺在了铺着破旧毯子的行军床上……

1995年9月的报纸有一则消息,中秋节前,女作家张爱玲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孤寂地死去。

那样一个高贵华丽的生命终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她人生的谢幕,生命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在最后的一刻,她对这人生已经不再有恋慕了,但我想她还是会想起大洋对岸的中国吧,想起她的上海吧,她那么眷恋的土地,她那么深沉的感情,她那么疏离却浓郁的爱。

寥寥三千余字,却在她的生命里走了一遭,张爱玲,这三个字,她自己曾经是不喜欢的,但是这三个字终会镌刻在历史上,岁月不会湮没她钻石版璀璨的光芒。

最后还是要提及在她生命中划过痕迹的那个男子,他最后想到张爱玲时,用的是李延年的诗: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他念这首诗的时候,表情是认真严肃的,终于想起了她的好,终于承认他是亏欠了她的。

佳人难再得,张爱玲,是独一无二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月明林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若书点评:

张爱玲,这中国的奇女子,她的传奇,将在中国一直流传下去。

文章评论共[3]个
素素-评论

喜欢张爱玲,喜欢她的作品。at:2008年11月04日 中午1:06

冰§雪-评论

“20世纪有两个奇迹,女的是张爱玲,男的就是我子尤”欣赏这一句at:2008年11月04日 中午1:39

韦俊-评论

我不喜欢她的作品!at:2008年11月04日 晚上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