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望江楼遐思杨木华

发表于-2008年11月03日 晚上9:57评论-1条

如果你是小城漾濞的一位匆匆过客,你或许被小城西边飞凤山半腰苍松翠柏间兀立的“望江楼”吸引,渴慕的目光定格在飞驰车窗的尽头。望江楼也这样回荡在我的脑海中,直至走向她的那个云淡风清的早晨。

循着历史的足迹,我轻轻踏上那条通向她的幽寂老街。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还完整地保存着旧时“官马大道”的格局。老街的繁华已停在花甲老人的记忆中,隐入路边古旧的屋宇下。路边一间老屋的檐下,一只白色狮子狗蹲坐在青石台阶上,竖着双耳,冷冷地凝视着凄清的路面,我们的走过,并不能牵动它的视线。老街自西北向东南沿江流蜿蜒,中途收留了数条小巷,一直伸到“云龙桥”头。建于明弘治年间的云龙桥,是“博南古道”横跨漾濞江的一座人马吊桥,据传为龙行云封该处而选址修建。如今,古老的桥亭上新挂了对联,东边桥亭挂的是“秀岭孤松,东西南北风债主;漾江独石,前后左右水冤家”,据传下联是林则徐过漾濞时为早有的上联所撰。古桥连着老街,以一种古拙的方式承载着古道的记忆。

过云龙桥,爬几步坡,经文殊院、老君殿后就是平坦的林荫小道,鸟语花香中我们漫步向南。在茂密的沙松林里穿行,阳光间或透过层层嫩黄的针叶,在树下花间斑斓成摇晃的亮块,给春天的丛林增添了一份惬意。意犹未尽处,林一疏,空出山脊一块,望江楼已耸立在面前。顾不得仔细端详,我一口气爬到顶楼。

在望江楼的顶层回栏前一站,四面河山尽收眼底。

从望江楼俯视,漾濞城确实小巧玲珑。小城在漾濞江与点苍山的怀抱里大致呈拳头状伸展,近年又跨雪山河向东发展,但整城方圆不过两平方公里。沿江一带就是来时穿越的老城区,高高低低多为土木瓦顶的民居,向东北逐渐有高大的办公楼及商住楼。小城两横一纵的建筑格局十分明晰,新城旧居的分界分外清楚。新近开发的“东片区”被相距不足千米的两座大桥跨过雪山河谷连成一体,但小城依旧没有更多的悬念,无遮无拦任你评点。小城里的居民团结融洽,仅有的争议来自观念:老街的住户向往新区的繁华现代,新区的人家羡慕老街的宁静清幽。同一座小城,不同时代的建筑里,蕴藏着不一样的心境。一时想要寻找自己的寓所,我运足目力,可隐隐约约中,依旧只见大概方位。于是扫兴回头,目光掠过江流,停歇在山脚那个小村子上。 

望江楼西南角狭窄幽寂的山谷里,默默地卧着一个叫“柏木铺”的小村子。这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却是古代“博南古道”风光岁月里一个热闹的“铺”——驿站。面对江流对岸近在咫尺的小城漾濞,为何偏要在此设一个“多余的铺”?那些文人政客商旅征戍,又为何偏爱到此歇息?是小城太小,是庸官作祟,还是另有深意?一时真难以理清头绪。村口曾有一个“秀岭连云”的石牌坊,只是遗迹已不可寻,唯剩村口被当地人称为“柏木”的两棵硕大的榕树,枝叶牵牵连连,默默记录古道的兴衰和“柏木铺”得名的由来。大榕树下,如今是村民休闲摆古之地。

站在望江楼上,抬头纵览点苍山峰峦的绵延巍峨,低首注目漾濞江春水的回转缠绵,那些有关漾濞的前尘往事,旧日景观一一涌上心头。那三月依旧“点苍相背亦峥嵘,晴雪山头射眼明”的苍峰白雪让小城圣洁,那“雾锁云龙”的传说让云龙桥神秘悠远,那“西河伐渡、河杨洒花”的旧景使江流诗意回荡,那“漾江独石,前后左右水冤家”的传奇让历史诱人遐思……当喧闹一时的高楼随游人离开沉寂下来时,我站到楼底,近距离感受楼的高耸与堂皇,仔细审视站立了很久的望江楼:三台基座之上的楼共五层,呈六角塔状,斗拱飞檐,浓墨重彩。楼道从塔内盘旋而上,每层都有观景回栏,供游客眺望。同行人说这楼是仿照黄鹤楼建的,崔颢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绪瞬间袭至,日暮思家,且“盛地不常,盛宴难再”,还是走吧。

回到寓所,感受到的小城比在望江楼上看到的要大得多,布局却不再清晰,还遗落了那分悠然。再回首,斜晖中的望江楼,又是一种情味:“上接重霄、下临无地”的威严不见了,“层台耸翠、飞阁流丹”模糊了。灵光一闪,我终于明白了驿站藏在“柏木铺”的原因——古人早就懂得了距离是一种美,身在庐山不如静处一隅,适当的距离更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

在小城漾濞,年青的望江楼,记得建成很久了,我问楼旁的管理员,他却说是1992年才建成的。也许,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只因楼的存在,给红尘中忙忙碌碌的我们一点反思的距离,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人生,也让我们固守的观念多一次改变的契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杨木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在作者的笔下,看到了望江楼的美与宁静,
人生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地方,让我们静下来反思心灵。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您的文章很美,期待您的首发文章。at:2008年11月04日 清晨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