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范进的性格特点,谁来说说你对范进这个读书人中举发疯行为的看法?请根据文本和自己生活体验阐述。
生1:我以为范进很可怜。
师:哦?!请说说理由。
生1:仅仅才中一个举人就发疯,要是中个进士岂不高兴得要死?如果在现在,他考了一个省的状元,进了北大、清华,那又会怎样?他的理想太低了!
生2:我不同意。范进,是明朝的范进,是那个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特定产物,这不能随便类比。要知道,范进从20岁一直读到54岁,终于熬出了头,赚得一个举人,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平步青云,享受荣华富贵,一洗“现世宝”、“癞蛤蟆”之骂名,岂不欣喜若狂?!
师:“赚得一个举人”的“赚”字用得好,有文采。
生1(不服气地):老师,我觉得范进还是可怜。
师: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见解,不错,但要言之有据。
生1:范进,仅仅中了一个举人,就马上称岳父为“老爹”,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他是赢得了金钱与地位,丧失了人格和尊严!要是他官越当越大,就不仅仅是欺压岳父,而是凌辱百姓了。
生3:老师,我觉得他最喜欢想当然了,课文没有写他官越当越大呀。老师,他后来怎么样?是不是官越当越大?
师:我 ……大家想一想,按照他的性格,他会不会发展为凌辱百姓?
生答:肯定会。
师:理由呢?不知道吧,我来说说。小说第四回写了范进一系列丑恶的表现。按封建礼教的规矩,在守孝时,是不能吃荤酒的,可是范进却在张静斋的教唆下,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打秋风’什么意思?就是假借某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的意思,小说中指趁机占人便宜)。在酒席上还扭捏作态,不肯用银镶的杯子和筷子,用木筷子,夹起的却是大虾元子,送到嘴里吃。这个细节非常生动地描写出范进被扭曲的人格。至于是否凌辱百姓,就……
生答:不言而喻!
师:难道大家就只认为范进可怜?
沉默。
生4:我认为范进还“可悲”。
师:一字之差可意义的侧重点不一样了。请说说理由。
生4:范进读书30年,屡考不中,说明他应考技能很差,更不用说他的整体素质,此第一悲也:范进读书30年对胡屠户的任意辱骂,都逆来顺受,虽无钱财,却也是个秀才,说明没有领悟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精髓,此第二悲;范进学海泛舟30年,却仅仅考个举人,说明他是死读书,此第三悲;而一旦考中举人,对亲岳父就前踞后恭了,说明他人格扭曲,此第四悲也。
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
师:不错,不错,无论是表达还是对人物的理解均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表达,值得大家好好借鉴和学习。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慢腾腾地站起来):我认为“可敬”。
生:啊???快说说,为什么?
生5:我想,范进考了30年,假设要是仍然考不中,我认为他仍然要疯。读书几十年把家读穷了,连衣食也要仰仗岳父周济,胡屠户还不把他逼疯?他的那些同窗不冷嘲热讽,不把他怄疯?他自己寒窗苦读30年,仍然没有出人头地,自己岂不气疯?当然,这有我主观想象的成分,不知道对不对?不过,反过来说,我倒是敬佩起他来,他一直读了30年的书,竟然不怨不悔,把“寒窗坐穿”,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确实令我肃然起敬,要是我,早就改做其他事了;对胡屠户的肆意辱骂,始终能做到“骂不还口”,我认为他能忍辱负重。要是我,早就火冒三丈了。
有同学们在下面小声嘀咕:“你又不是他女婿。”
生6:他读书要用钱,家里的生计要维持起走,他只有忍气吞声呀。这说明他还有顾全大局的意识,倒真是值得我们敬佩了。
师:我没想到同学们会有这么多的独立见解。这里,我想起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作者认为“用一个最终考起了举人并终究享受到荣华富贵的范进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似乎有些不妥”?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就是就是,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
师:我先凭借我的记忆给大家说说,以后再读给大家听。文章作者认为:《范进中举》揭示的是读书人的无奈与辛酸。第一,范进除了读书,也只能读书,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没有其他的谋生本领。第二,范进也许清醒地认识到,读书是唯一的、更好的出路,试想,胡屠户算是一个小生意人,在那个时代都感到生存的艰难、地位的低贱。后文他见到张乡绅来了,“躲到女儿的房里不敢出来”可知,封建社会等级之森严,所以范进一心认定读书才是正途,才能真正的出人头地,才能真正走上荣华富贵之路。第三,胡屠户手中有几个小钱,就可以随意的呵斥他,辱骂他,不外乎是“钱”在作祟,那些通过科举进仕的大官们肯定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所以,他一直持之以恒地读了30年,就是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精神支柱。因此,作者认为本文的主旨主要是揭示读书人生活的辛酸与精神上无奈的坚守。当然,这是他的一家之言,有一定的创意。不过——
它也仅仅是一家之言!
生:啊?老师,课文这么复杂!
师:是,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她常读常新。她是源头活水,有永远的魅力。我的观点是:《范进中举》的主题应该是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其他的都是副题。第一,从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的任意辱骂,中举后,从胡屠户的毕恭毕敬、众人的献媚讨好、张乡绅的极力拉拢等可以推想封建等级制度对芸芸众生的深刻毒害;从范进前后对胡屠户的言行变化,以及对待张乡绅的圆滑态度,可以推想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和人格的扭曲。(请注意,我用的是“推想”一词,这反映了我的思维过程。)所以,我认为,本文的中心是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的罪恶,同时也揭露了人性的伪善(崇尚荣华富贵和对有权有势者的趋炎附势),只不过写得含蓄复杂而已。那么,是不是同学们前面的发言就没有意义了,那篇文章的观点就一无是处了?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刺激,更精彩!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同学、老师、文本相互之间都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维碰撞和情感洗礼,我们得出的结论就不仅仅是结论,它饱含着人性的探索。甚至可以说,任何经典的魅力都是关于人性的魅力,或是讴歌人性的真善美,或是抨击人性的假恶丑,文学经典如此,其他艺术经典作品也如此,像《蒙娜丽莎》、《向日葵》、《兰亭序》、《寒食诗帖》、《命运交响曲》等等,无不如此。当然,这只是我的现实思考和即兴发挥,没详加论证,不强加给全体同学,对与不对,同学们下去后,不妨仔细收集这方面的例证,我随时欢迎大家登门赐教。 谢谢大家,下课!
-全文完-
▷ 进入小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