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秦淮河铁骨

发表于-2008年11月01日 下午5:55评论-7条

二十年代初,两位挈友同游金陵秦淮河,写下了同一题目的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传为文坛佳话。后来两人都进入伟人毛泽东的视野,一位受热情赞扬,一位受严厉批判。他们便是大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和红学大家俞平伯教授。

少年时便知晓了朱自清先生,很喜欢先生的散文。教室里凝听老师吟诵着《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家乡多丘陵,很少能见到池塘,更见不到那“小荷刚露尖尖角”的荷花了,于是少儿时的心中便藏着先生笔下一幅宁静的图画。后来见到许多池塘、荷花,觉得还是先生那荷塘月色下的景致更清馨、更秀美。

北京西山藏有古刹“潭拓寺、戒坛寺”,也是读朱先生散文知道的,读后便急匆匆去游历了“戒坛寺”。千年古刹隐约在半山腰中,群山叠翠,巍峨幽静,古松盎然,“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十一长假,又携女儿去门头沟野山峻岭,寻找当年先生骑驴去“潭拓寺”攀爬过的崎岖山路。羊肠小道,野草荒蒿,悬崖峭壁,云雾缭绕。艰辛跋涉,战战兢兢。想那朱自清先生爬这条山路时,一定还没有病魔缠身,还没有拒绝那“嗟来之食”饿出了胃病来,不然老先生是攀爬不过这大山的。

去南京秦淮河是约五年前的事情了。这次出游可不是朱老先生散文指引的,那时还没有读过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年夏初,携女人乘船南下,大海中漂泊了一天两夜,黎明入上海,逗留半月,寻水乡周庄,游杭州西湖,每日与朋友浅斟慢饮,乐不思蜀。然后去苏州游园林,寒山寺撞钟;去无锡游太湖,“鼋头渚”上看竹林;南京故都驻足,留连了四天,游“莫愁湖”、拜“中山陵”、揭“雨花台”;秦淮河畔听浆声------。

夜色中,漫步秦淮河畔,两岸灯火如昼,月儿含羞躲入云中。桥上凝望,河中画肪华灯彩绘,繁华艳丽,小舟穿梭,喧嚣吵杂。太过奢华了,令人不禁想起了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六朝金粉痕迹仍然可寻,昔日“秦淮人家”的销魂一条街已辟为茶肆酒楼,车水马龙,金碧辉煌。桥南街口《桃花扇》中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楼”仍存,古色古香。街边有一小巷静悄悄,不足百步,叫布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燕子栖息的老宅就在这小巷内。如今也不见燕子喃喃私语了。

归家后,偶遇先生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细读后,顿足悔之,没有乘舟领略秦淮两岸的绰约风姿。“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我们已打桨而徐归了------”

那位红学专家俞平伯教授与朱自清先生二十年代相识,秦淮河畔相知,吟诵出绝代佳作《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来。两人友谊三十载,先生病逝,教授无比悲痛“来索稿者纷纷,以情怀抑郁,记忆迷茫,实无法应付”。五十年代,教授受“小人物夫妇”冷箭中伤,毛主[xi]他老人家受蒙蔽点名批判了教授。“文革”又受尽煎熬。教授后半生虽忧郁,但还是很长寿,九零年逝世,终年九十一岁。

2008年11月1日于塘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铁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秦淮在历史长河的流淌里已经渐失昔日风韵,然而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这却是我们的庆幸。

文章评论共[7]个
逸清-评论

秦淮河,曾经的风韵……at:2008年11月04日 中午12:09

铁骨-回复成都女,西湖去荡舟------ at:2008年11月05日 中午2:52

逸清-回复东北汉,真正的铁骨! at:2008年11月05日 晚上7:07

浏阳老虎-评论

铁骨铮铮,文柔如水!问好!at:2008年11月04日 下午6:13

铁骨-回复潇湘猛虎,笑傲烟雨!请茶! at:2008年11月05日 中午2:41

浏阳老虎-回复见笑啦——一不是猛虎,二不能笑傲。问好! at:2008年11月05日 下午3:21

永不回头时间-评论

广告为什么挡了文章一半,刹风景!!!at:2010年02月20日 下午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