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广田集》序shutonghongying

发表于-2008年10月31日 晚上7:25评论-1条

为别人的集子写点东西,向来是名家名人的专利;绿叶扶花,相得益彰,自然提高了各自的品位。在下才疏学浅,身卑名微,实愧难当如此重任,在编辑整理施老的《广田诗书画刻集》过程中,不禁怦然心动,有了妄想:那就是为施老的这个集子写点什么。有两点给了我信心:一是施老生前曾给许多鼓励和帮助,作为学生,为过世的老师写两行文字,份内之事,义不容辞。二是施老的作品亮点多多;急水流沙,优劣自见,绝不会因我的文字粗浅而使之黯然失色。就施老的诗词作品,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题材内容。施老的《广田集》题材十分广泛,按照老先生原先自己编辑的顺序,开篇是《缅怀纪念》和《时代风采》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人们常说,诗言心声,诗词作品是诗人才情、见识和胸襟的体现,是诗人情感和理想的爆发。施老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作为一名党培育出来的、为人民的事业风风雨雨滚打拼搏几十年的老同志,无时无刻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和时代的语言、用格律诗词这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讴歌新时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缅怀这些为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前驱,快言快语,直截了当,旗帜鲜明,铿锵豪迈,使这些政治题材的诗歌生发了一定的艺术魅力。《水龙吟·第十个五年计划畅想》、《沁园春·世纪回眸》以及《十颂毛泽东》、《沁园春·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临江仙·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等大量诗篇,无不饱含着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无不饱含着对卓越的几代领导人的无限崇拜,感情真挚,兴味浓郁。对于这类政治诗,施老不光注意大的方面,总的格局,他更注意具体和局部,注意家乡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念奴娇·神六放歌》、《赞杭埠工业园区》、《农村即景》等诗读来亲切,身感同受,都是成功的作品,大可一读。 

施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退休后的施老,旅游和诗书画成了他生活的主要部分,他每到一处,都留下了许多好的诗章。《江山揽胜》是施老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用文字记录下的美好的图画,用智慧留下的语言的精华。它记录了施老的足迹,其中不乏动人诗句。《游览三峡抒怀》、《过荆州大桥》、《登九华山》、《山居月夜》等诗都很耐咀嚼可回味,各有风骚。“健步登鱼背,高寒近太空。山泉明似镜,涧水曲如弓。翻手时成雨,振衣便是风。”寥寥数笔,写出了万佛山鱼背峰,高寒接天,泉明似镜,水曲如弓之特点,读来令人神往。“江间船舶凌波驶,岸上机声动地鸣”用新时代工业题材入诗,极尽游览三峡的愉悦,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题材,施老描景状物,总能抓住事物的实质,不用“通用标贴”,千篇一律,而用自己的“商标”,使这些景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使它们一下子鲜活起来,确实得到了诗之三昧。施老还写了大量的咏物诗,有的是直写物象,做到巧言切状,神形毕具;有的是体物寓意,做到物物不物于物,情深意远。施老热爱生活,还表现在对他过去事业的赞美和晚年诗书画情缘的讴歌。《交通颂歌》、《书画情缘》、《诗苑杂咏》是施老健在时自己定的栏目,可作有力的佐证。其它栏目,各有千秋。他歌咏梅兰竹菊,给没有感知的植物植入灵魂和灵气;他赞美七彩人生,让平凡的生活发出绚丽的光辉;他和朋友们嘤鸣不绝,使纯真的友情得到永远的定格;他针砭时弊,希望用诗人的良知来澄清社会某些角落的污浊之气。他以风化下,以风刺上,托物寄意,感事抒怀,腾挪有致,空间开阔。 

明代学者宋濂曾将诗文分为两大类:一谓“台阁”,一谓“山林”,以为“山林之文,其气枯以槁;台阁之文,其气丽以雄”,“以所居之地不同,故其发于言辞之或异耳”。浙江大学黄灵庚教授却大不以为然,认为:“‘台阁’者……酬世谀辞,搜天下之丽藻,竭毕生之华采,玩文字于股掌……不可卒读。”“而‘山林’者,落拓不偶之士也。其潦倒于僻壤,放浪于林泉,行迹遗落于荒陬,思虑系吝于庙谟。其所为文辞也,家国悲欢、世态炎凉,无不形诸笔端。”二者之言,余均不敢苟同。他们对诗词和诗人的分类,生拉活拽,附会牵强。因为题材无新旧,情感无高低,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唯立意为上,艺术为先。只要深入生活,务去陈言 ,发于肺腑,形于笔端,益于社会,这样的作品,都是好的作品。朱熹云:“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施老的这个集子,无论是是是非,是褒是贬,是美是刺,是抑是扬,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都是施老的心声,是施老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施老对生活的态度,是施老对主旋律的弹奏,是施老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二、艺术风格。施老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培养出来的工农干部。他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文化积淀丰厚的大别山,这就决定了施老的诗风。施老的作品朴素大方,感情真挚,不事工琢,直接明快。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带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按施老自己的话说:“在学习实践中摸到一些诀窍,悟出其中奥妙,形成自我风格。”这种风格来自于施老对生活的深厚体验,来自于施老对诗词艺术的不断领悟,来自于施老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和归纳。假如以赋比兴论诗,施老的诗大多侧重于“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赞杭埠工业园区》,写的是到杭埠镇的一次采风活动的所见所闻,诗人多从实处着笔,抓住实质,开门见山,集中勾勒,写出了杭埠镇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的繁荣景象和诗人的喜悦心情。《飞霞公园》、《春游万佛山》、《咏兰花茶》以及《病中吟》数首,尽皆直观描写,直抒胸臆,体现了以“赋”表现的特色。同时,他也善于运用比兴,使诗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弥补了“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单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闻无止泊,有芜漫之累”(钟嵘语)的不足。如《千秋岁引·秋韵》: 

气爽秋高,枫红遍岭,月照黄花水留影。君归故乡访旧客,扶篱醉酒 何时醒? 暖银壶,地天朗,入仙境。 寒菊傲霜真品性,馨冠众芳桃李杏。正气昭昭惹人敬。当初只因品质正,陶公赋稿抒秋韵。赏秋光,助诗兴,共欢庆。 

以彼物比此物,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巧妙结合,物我两同,八面来风,含蓄隽永,堪称上品佳作。 

在语言运用上,施老还善于汲取民间营养,化口语为诗,化民歌为诗,化谚语为诗,用时代语为诗,因而他的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饱满丰厚,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色彩。如“一阵强风吹断线,立翻筋斗下沉渊”(《咏风筝》),“白发老翁当后盾,青年新秀向前游”(《龙舒诗词学会创办周年感赋》),“胡子眉毛一把抓,芝麻捡到当西瓜”(《笑柄》),“哪堪昨日伸魔爪,且笑今时缩壳龟”(《迎港归》),“胜负已成局,煮酒论英雄”(《水调歌头·与友饮酒对弈戏作》),“游人笑对滔滔浪,车辆欢驰爽爽风”(《过荆州大桥》)等,词浅意深,语近情遥,言俗意不俗,话外自有音,读来亲切,令人耳目一新。除此以外,施老还善于化用或借用前人诗句,信手拈来,不生不涩,旧瓶新酒,天衣无缝,使自己的作品大大充实。这些,都是施老认真学习、不断探索的结果,是施老深厚的艺术功底的体现,是施老多读多写多生活的验证。在格律形式上,施老对诗词曲联都有涉及。他格律娴熟,运用自如,起承转合,得心应手;有时不计工拙,偶破定格,反更见其潇洒豪放。 

《广田诗书画刻集》还收录了施老的部分散文、书法、绘画以及篆刻等作品。散文《略谈学作诗词》是施老学诗的经验总结,见解独特,观点正确,层次分明,言简意赅,特别是对拗句的补救方法的论述最得其要,即将部分拗句自救和他救的方法,删繁就简,总结成“平平平仄平”的五字真经,为初学写诗者提供了捷径。《聊天》是施老原发表于《龙津报》的一组杂文,语言轻松,思想深邃,感悟透彻,寓意深远,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施老的书法作品,厚重遒劲,不激不厉,险中求稳,雍容大度,章法有致,雅俗共赏,有着很高的造诣。 

叶嘉莹教授指出:“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之最可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而这也就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这种宝藏也被施老所发现,并不断地利用和传递着。施老的作品无论谋篇布局还是遣词用字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他用自己的生命、智慧、激情和汗水,传递薪火,弘扬国粹,繁荣家乡文化,丰富群众生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相信他的这个集子,将成为他的一座丰碑,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这丰碑之上。 

戊子年菊月于抱朴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shutonghongyi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若书点评:

看了这序言,倒想读读那本书了。

文章评论共[1]个
shutonghongying-评论

谢谢编辑老师,这本书刚刚付梓,待出来后可以送你一本,但要多多赐教啊!at:2008年11月01日 早上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