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是我的公开课,我上的是初三《思想品德》第五单元第一节的第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探究园”中讲到中国长城这一知识点时,我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你站在长城之巅,应该至少想到:长城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入侵与扰乱而修筑的。长城修成后,在一定的程度上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入侵和经济的破坏;但是,在和平的年代,长城便成了阻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相互往来,不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如果到了长城,单单照了几张相,在相片背后写上xx于xx日到长城一游,那就太没有对中华文化品读的情趣了。当将到甲骨文时,我适当的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殷商开始说起甲骨文,以及对上个世纪初出土的甲骨文考究有重大贡献者郭沫若。讲到方块字,我从汉字上的六种造字说给学生讲解,然而,在评课时,有位老师说我不应该从文学,历史学去讲解,这样会抢起其它科目教师的“饭碗”。言下之意是讲思想品德的就仅限在思想品德的知识上去把握,不应外涉。或许这位老师并非恶言。当时我默然。
然而,这位老师的话却让我深思,心情总不能宁静下来。如果其说我教学重点难点不清,主次不明;那么,我这个刚上讲台的新教师会欣然地接受这醍醐般的教导和指正。但在教学上如只囿于本学科内去发挥,讲解,就值得去怀疑了。
其一,知识无界限。首先,虽然在当今时代,各学科之间的分科越来越细化,然而无论分划得怎样的细,总之离不开总体学科而存在。比如马克思主义,从结构上看由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块组成。哲学是基础,经济学是中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来源看,马克思哲学批判和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部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吸取了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借鉴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以及在工业革命下出现的社会新情况而提出了人类社会必将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能出现吗?!其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抛开一定的政治条件下谈经济或思想,那岂不是无稽之谈!正如在开放时代的当今,欲使自己的经济得到发展却关起门来搞建设,岂不可笑!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应用在自然科学的某些实验研究,那倒还可;如想应用到社会人文方面,是行不通的。各学科的划分是相对的,要使某门学科得到发展,必须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结合本学科的实际,这样才能实现。所以,在知识领域,并无界限。应用到教学亦然。
其二,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单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超越所教学科范围的学科文化知识,并且要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相关的法律意识等。如果单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去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特别是现今的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教师如能在授课中从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等多角度去指引学生,有何不好!在教学中,如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是否还是一种好的教学?
其三,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在历史,政治,地理,语文等文科知识上,他们或多或少是认识或理解一些的。所以在课堂上,除了抓住主要学科知识外,在具体的知识上,适当的穿插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本学科知识,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在教学上,我们不妨串串门,他山之玉,可以攻石。
-全文完-
▷ 进入侬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