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到了阳关。
可是,我的《阳关三叠》却绝对不是王维的“渭城朝雨轻尘”。王维的诗不是在阳关写的,当然了,我的这篇文章也不是在阳关写的。王维到没到过阳关我不清楚,我却是实实在在的去了一趟阳关。可是,如果王维到了阳关,他眼中的阳关肯定是一个完好的关口,而我看见的,却只是一个被栅栏围起来的已经损坏的烽火台以及一个水泥的石碑,上面写着“阳关故址”四个红字。那当年的风采只能由人去慢慢想象了。
我确确实实是念着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到阳关的。而我的“阳关三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初会阳关
中午。烈日炎炎。
阳关于我,应该是很熟悉了。王维的《渭城曲》,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以及数不清的关于阳关的照片,构成了我心中的阳关。
阳关,我来了!说是来寻景,不如说是来寻找那种人文的深藏在中国千千万万文人心中的梦更为恰当一些。这,当然还是因为王维。
其实,这儿只剩下那残缺不全的烽火台了。其他的亭子、石碑,以及用各种不同书体写的碑文都是现代的人弄上去的,大抵是为了使旅游者不会觉得这儿没什么可看的。果然的,在人们对着烽火台转了一之后,在人们拍了几张照片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之后,全都去骑马、乘凉了。倒是那石碑和凉亭,吸引了更多的人。我不去。我只在烈日下晒着,不去撑伞,不去戴帽子。烈日晒疼了我的皮肤也不去理。
我独自一人站在烽火台下,想象着当年狼烟四起时的情况。那个时候,应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吧。不是现在的茫茫戈壁,不是现在的残垣废壁。到如今,也许只有远处的祁连雪山依旧了。
马儿肥,草儿盛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饮恨沙场,喋血阵前。马的鸣叫声,风的萧萧声,刀剑的撞击声,以及士兵的呐喊声,都似乎在我的耳边响起来了。可是现在站在阳关的这些旅游者,还有谁会想到以前战争的惨烈呢?还有谁会去注意远处密密麻麻的荒冢呢?脚下这炽热的土地,是不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血而变得更加炽热?
二、古道阳关
据当地人说,走一走阳关道,会有一年的好运。这话真也罢,假也罢,我们真的去走那“阳关道”了。不奢望别的,我只希望当年元二先生正是揣着王维的诗从这儿西出阳关的。
好象并没有什么错。这确是一条路,从沙漠中轧出来的,虽然看上去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
在我旁边,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过去了,又有一辆小汽车风驰电掣般的过去了,我则在软软的沙地上艰难的跋涉着,一步一个脚印。在我看来,人们实在是不该用现代文明来“污染”了这条古道。汽车驶过,机车驶过,上面的人不外是为了好运,但古人的好运是这么走出来的吗?最多,他们不过是骑马飞驰而过,更多的人则是用双脚一步一步的走,一如今日的我。
路很长,我并没有走完。我要的,不过是感受。出来旅游,我是没有时间用双脚来量完这阳关古道的。对于阳关古道,我只不过是个来去匆匆的过客罢了。
三、西出阳关
为着“西出阳关无故人”,我终是顶着骄阳,绕到了阳关的西面了。
唐代的人虽重情义,但却不愿用友情来阻碍朋友进取的心。朋友将远行了,这潇潇洒洒地于江边、于长亭送朋友远去,将思念、将情谊默默的记在心上。端起酒杯,送别道:“更尽一杯!日后再相见未晚。”可是谁又能预料这日后是否还有想见之日?唐代的人终究是洒脱的、豪迈的,所以才有了“劝君更尽一杯酒”;才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才有了“天涯若比邻”。
建功立业、赢得生前身后名才是他们最终追求的目标,友谊虽重,却只能放在心里。长亭外,上马而去,从此天涯孤旅,漂泊无依……但内心却并不寂寞。因为生活中,有诗,有情,有老母的挂念,有娇妻的叮咛,有朋友的关怀。
如今,我立在阳关之西,却再也不能远走,只得望着茫茫戈壁,绵绵雪山,遥想古人潇洒孤独的身影从这儿远去。
古人说“西出阳关无古人”啊! 没有古人,我还在这里做什么?
徘徊良久,我终不能学老子出函谷关般悄然远逝,只得把阳关的一景一物默默记在心里,然后往回走。西出阳关,那也是需要勇气的!
回程途中,我从车窗外再望一眼那残余的烽火台,口中默念着:别了,阳关
-全文完-
▷ 进入流泪的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