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世象百态不惊斋主人

发表于-2008年10月27日 中午1:27评论-0条

四、穷 人

当人在大半辈子过去的时候,生他养他的人走的走了,老的老了,便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伤感来。特别是穷人,他们的家庭由一个繁衍成若干个去填充这个世界贫穷的缝隙,而历来赖以生存的这个大千世界,走马灯似地轮转着,奔跑着,有好多事是物是人非,也有好多人则是人非物是,演变之急遽真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了,这就告诉人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有千年的事,没有千年的人,无论富贵穷通,都逃脱不了这个浅显的法则。时下,有好多人写文章回顾近三十年来的变化,当然是物质层面的炫耀居多,言及思想精神方面的文章好象没有看到过。这也难怪,在物欲充斥人的思维的这种势不可挡的洪流中,当然是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是当务之急,可怜灵魂的空虚无所寄托的事实比比皆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是最大的耻辱,为世人所不屑,再也没有孔老夫子一样看到这样的穷人说:贤哉回也!

人们往往认为,衣食无忧,鸿运当头,是生存幸福的具体体现之一。当然,这只是幸福的皮毛,真正的幸福包括身与心的共同快乐。在一定程度,心的愉快比肉身的舒服与受活重要得多。因此,贫穷之人不是没有幸福可言,富贵者也不是没有烦恼。穷人造反是因为不能活命才以命相拼,而富人革命则是充实他们空虚的精神罢了。

穷人的幸福大致可以这样表现:

饥寒交迫,得一粥一丝足矣。这样不至于被饿毙冻死,难道不是人生的幸福吗?有什么比能够从死亡的边缘蓦然回到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世界上幸福呢?王侯将相,巨商富贾,绿林好汉,不都是为了多活几天或活得裕如、长生不老才打打杀杀,锱珠必较的吗?

身险江湖,稻草虽不能救命,而得之者必喜。穷人的活路历来是窄而又窄,险而又险的,况且世上的穷人是多而又多的,这就决定了产生拥堵是不可避免的。拥堵,意味着出事,穷人出事就如多米诺牌一样,倒下的必多。这里所说的倒下,就是生命被自然或人力所剥夺,穷人死得多了,富人才能占有更多的资源,从而享受更多的身体上的幸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穷人能活命就十分不容易了,但病急乱投医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穷人也索性投奔各个大王去,殊不知自己向炮灰走近了一步,以至于为了混口饭吃而没了性命。古人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叹,这种感叹是多么的不到位啊,将算什么呢?不就是领上一帮人打仗杀人吗?可皇上是能够杀死将的,而皇上的出现,其实是无以数计的穷人的生命为前提的。穷人能搭上命为皇上换来江山坐,可皇上坐了龙廷,不把穷人放在眼里也罢,还专找穷人的茬子。可怜的穷人倒觉得愉快无比,山呼万岁,虔诚无比。期望龙恩荫蔽自己是多么的一相情愿啊。有句俗语这样说,宁使父母双亡,不教改朝换代。说的就是穷人希望有个安定的环境居家过日子,大王的旗帜变换的频繁了,那可是以人的命为代价的事,不是闹着玩的。这样看问题,穷人对于皇上态度的虔诚,有了皇上的幸福感就不足为奇了。

资财本无,身无所累而悦然。孔老夫子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尤以颜渊近仁。前面说了,他过那样的简朴生活而不知道痛苦,老夫子便大加赞赏,反而对能做生意、在官场上左右逢源的几个门生不怎么待承,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对于精神幸福追求的全部内涵。时至今日,这种传承余脉相继,草根阶层,能够温饱就是最大的幸福。家庭成员不病不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是何等的惬意。犯不着初一十五祈神问鬼去。富人则不然,纵使他富得流油,也要把这油揩回去放到自己的碗里去,要不流到穷人家怎么成呢?他们致富的途径无非是掠夺和巧取,资本积累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成为富人阶层的新贵,毫不费力地攫取众多穷人的血汗。因为无所事事,或许有些后怕的缘故,突然摇身一变,竟然成了所谓的居士了。这种佛门弟子一般极其虔诚,但也是作恶者居多。众人看到他们礼佛的样子,就不免发出好多的感叹来,曰:某某,放着亲生的父母不孝,真是亏先人!这样便知道富人也不孝了。这些人皈依佛门,晨诵晚课,阿弥陀佛,无非是企求佛祖保佑,使穷人的力气永远为自己效命,使半大不小的富人再破落为穷人,自己可以富甲天下,害得佛爷和菩萨也成了嫌贫爱富的货,毕竟富人家的佛堂豪华气派,布施也十分丰厚,比坐在深山古庙受活得多。也就有了穷人求佛不灵,即使你无法了抱着佛爷的脚也无济于事,而富人在佛前是有求必应,佛爷也专门为放下屠刀的人做善事去了,以致抛下极乐世界不管,待救赎的众生痛苦无以拯救,精神家园伦常多有乖舛,明杀暗夺,男盗女娼,弱肉强食,草菅人命的勾当日见增多。穷人愈多,立锥之地不保,富人日众,富可敌国者鲜有知足者也。

一出戏文里,有个富人出场就念白道:若要随人心,得到一窖金,方圆一百里,深要尽量深。你看富人贪得无厌的心态古今是何其相同。

作为穷人,其实幸福的事很多。椿萱并茂,子女见长,可乐也;稼穑既稔,麦黍果腹,可乐也;茅屋不漏,布衣遮羞,可乐也;家藏几卷经书而使稚子诵读,外有几位知己时常走动,可喜也;瓦屋纸窗下望北斗阑干,清岚浊雾里看日月轮回,可喜也;奉耄耋如孩童而不知倦,待糟糠若新娶则未曾厌,可敬也;以己身之微薄,使祭祀之绵延,可敬也。

穷人之幸福,具此乐、喜、敬则足矣!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不惊斋主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旁征博引,说理性强。底蕴深,而使文章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