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江边垂钓人月色-朦胧

发表于-2008年10月25日 上午11:54评论-0条

江边垂钓人

夏日的傍晚,我喜欢携一册书来到浓荫匝地的江边,这里是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一排排枝繁叶茂的老榆树撑起一把把绿色的大伞,把阳光遮蔽得严严实实,随便找一块精光锃亮的大青石,可坐可躺,静下心来苦读,十分惬意。

那时河南还没有修建防洪墙,每到长江汛期发大水的话,青弋江盛不下太多的江水,浑浊的水流就会漫过江堤,缓缓爬向早已苍老陈旧的窄巷陋屋。水褪去后,便会留下一道道灰白的痕迹,益发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

不发大水的日子里,这里可是一个好地方。两江交汇,聚合了很多鱼儿过来觅食,也就吸引来众多钓鱼客。他们带上鱼竿、诱饵、马扎、水壶、干粮,准备在这儿大显身手。树上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一如拉拉队员,为钓客们加油。

我身边的那个钓客,戴着眼镜,人黑瘦黑瘦的,坐在小马扎上,手持钓竿,眼睛却盯着摊在膝盖上的那本书上。浮子动了又动,他似乎根本没有觉察。我有时看不过去,就提醒他有鱼上钩了。他“哦、哦”应着,眼睛并不离开书本。是本怎么样的书能够这样吸引他?顺便瞅了一眼,全是一些曲里拐弯的蝌蚪文字,一个也不认识。我上学的那年头,是“苏联老大哥”的年代,都学俄语,后来“苏联”成了“苏修”,俄语不吃香了。到了开设英语课时,我已无学可上,落得个“外文盲”。

好奇心的驱使,问他看的什么书,他漫不经心地说:“ 哦,英文版的《嘉莉妹妹》。”我“扑哧”笑了,因为我正在看英国作家哈代的《苔丝姑娘》(一译《德伯家的苔丝》),两本书正好凑成一副对联。他那书我读过,是美国作家德莱塞的成名作。他也扫了一眼我手中的书:“哦,好书!”也许是共同的爱好吧,我们话语多了起来。说话间问起他的工作,却飞来了一片云翳,蒙住了镜片后的眼睛,他自嘲地说:“只是个抬上下河的。”

“抬上下河” 这个职业现在年轻人不会懂,在这儿要多费一些笔墨。那时,芜湖钢铁厂机械化程度很低,外面运来的大量铁矿石都堆积在河道边,得靠人抬肩扛把它们从河下坡往坡上运。没有正式职业的壮劳动力都会来这里干活,两人每抬一筐,发一根竹筹,下班凭筹结账。一个月下来能落个四五十元,养家糊口。还有一些青年男女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结成了夫妻。当时流行“上班带杠子,下班逛趟子”这句俚语,意思就是说,抬箩筐时男方稍稍把杠绳往后面捋一点,前面的女方就会省力不少,以此来讨好女方,晚上就可以邀她逛马路谈恋爱。

他不再言语,顾自专心钓起鱼来。我也为自己的鲁莽感到不安,也就低头看书。唯有树上的知了依旧聒噪不已。

夕阳衔山,暮云四合,他钓上了一条大鱼,收拾好钓具后他扫了我一眼,轻声说道:“晚上到我家来吧,我们好好聊聊。”也许,他看我像个读书人,产生了信任感。

在杨毛埂附近的一条小巷里,我摸黑找到了他的家,其实只是很简陋的披厦,还是租来的。灯火昏暗,没有像样的家具,书倒不少,胡乱堆在床头。以下他说的一番话,会让现在的年轻人以为是在读《天方夜谭》哩,真的。

他,那年28岁,是船舶工程师,由于出身不好,一贯是夹着尾巴做人,在单位里从不多话。57年反右运动时,单位里少一个右派名额,最后就拿他去充数,被开除公职,送劳教农场,女朋友离他而去。在离开单位的那个晚上,他做了一件自己觉得不算窝囊的事。由于被抄走的那些书里,有不少外文书是他当教授的父亲留下的,他要做个纪念,就跳窗进入工会图书馆,把属于自己的几十册书悉数拿走了,其中就有《嘉莉妹妹》。 两年后出狱,工作丢了,也没人敢收留他,就去抬上下河,一直至今。

好多年后,我收到过他从美国加州寄出的一封信,大意是平反纠正后,他在父亲老友的帮助下去了美国,由于他一直没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去美工作很顺利,现在已结婚生子,妻子是美籍华人云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月色-朦胧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读到这样的文字真令人欣悦。文字规范了,即便朴实无华,也有耐人寻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