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最近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的步伐,意在提高土地的商品化利用效率,并适当下放了土地审批权限。所需配套资金也从放宽农村金融业的限制,到注资等值1300亿元人民币的外汇资产盘活农业银行。
在18个地方政府主动拯救房地产业后,中央也终于追认了降低税费、宽限金融等各项措施,使岌岌可危的楼市看见了继续繁荣的希望。
于是乎,心有“地”兮一点通:各级政府继续在土地上下好房地产这盘大棋,以支柱产业带活全盘经济社会的呼声又见端倪。
疑问是,当局一再调控房地产业初见成效,高企的价格水平始有回归,怎么就半途而废了呢?难道就不怕再次由此引起通货膨胀?
事实是,政府在房地产业一个交易轮回中,就收走约20%的税费,不是市场反而更像是劫场,想不通货膨胀都难啊?
也许是,中央的政策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效率,解放出更多的土地和农民,同时把土地转让的利益归还农民,以解决三农难题并振兴房地产业,以良性循环的内需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
问题是,在国内外金融、经济的全面危机之际,产业停滞、消费萎靡、就业困难的局面下,我们如何保住“世界加工厂”已是难题,第二三产业还有哪个行业,能够吸收容纳巨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土地释放出来的农民工呢?就是说商品房最终由谁需求购买、并且拿什么支持消费呢?
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新中国在“房地产业”上面的惨痛教训:“大跃进”刚实行了土地公有制,就发生了饿殍千万、工业化停顿的困难;“文革”一大二公也造成了二千万知青下乡、国民经济停滞的凋敝……
我们必须注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大发展,但是农产品、住宅、教育、医疗、证券等的市场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并严重制约了大众消费能力,如果此时再把宝贵的资源、资金等,投向通胀泛滥并且难于消费的房地产业,其预后恶果不能不防啊?
我在其他陋作已经强调指出过,房地产业不仅是官商腐败较重,要害是各级政府以卖地收入维持运转,并且伙同金融业制造通货膨胀。我们已经承受了世界上比例很高的官僚和机构的税费,难道还要通货膨胀的恶龙再次腾飞吗?
-全文完-
▷ 进入理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