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也 谈 教 育(二)摩曼

发表于-2008年10月21日 早上9:25评论-3条

(接《也谈教育(一)》观察什么?观察孩子的喜好,他或她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正在做什么。爱迪生孵鸡蛋,牛顿看苹果,瓦特对开水好奇,没有人注意,是不会流传至今的,任何表象之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内容,这些表象就至少说明了他们从小喜欢思考,喜欢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潜质。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打开孩子的世界,简单粗暴永远是肤浅的,现在好一点,搁在以前,爱迪生的例子就是把鸡蛋弄碎了,家长心疼,牛顿的例子家长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病,而且是精神上面的,瓦特的例子就是水都开了,还不去装,纯粹是浪费时间。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一些稀奇古怪的做法的包容度要大一些,是一种进步,但是在孩子最好的教育时机,偏偏又让日本的那些动画片占用了孩子的时间,什么奥特曼呀,小丸子呀,统治了大多数孩子的世界,还有就是背不完的唐诗宋词,连孵鸡蛋、看苹果的时间都没有了。日本的动画片挤占孩子的时间,普通人没办法,中国也有做动画的,做不过别人只能把市场让给别人,估计也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原因,说教的成份多了一点,自然吸引不了三五岁的孩子。至于唐诗宋词是应该背,可是要背到什么程度,中国的文化够厚重的,姑且不说唐诗宋词,还有四书五经,诸子散文,汉赋、骈文、志怪小说,明清小说和戏剧,什么时候才是头呀,实际上,这些东西在人文精神上是差不多的,掉书袋没有什么意思。况且以后肯定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教授等等。那么小的年龄知道一点就行了,没有唐诗宋词,甚至没有历史,人们照样活得很好,美国历史有多久,文学有多少个类别?谁说文化有时不是一个包袱。以前不理解鲁迅版的《狂人日记》,怎么是吃人呀,现在好像懂了一些,中国历史不可以用吃人解释吗,精辟!所以索性把光辉灿烂的历史放在一边,把它当作与三五岁的孩子不相干的事情,听过一种言论,说孩子小的时候,你叫他学这个,学那个,不学不行,那么多眼睛看着呢,好吧,学,然后考上大学了,爷们不学了,该让我玩了吧,于是,在应该学习的时候,偏偏在玩耍。反过来,西方的孩子,从小玩腻了,长大了,觉得该学习了,于是认真做事,孩子和大人都认真起来,再比较孰优孰劣,不言而喻。所以不妨咱们也让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再看再背,先让他玩,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捉鱼摸虾多舒服,赤脚走在田埂上亲近自然多好,喜欢放风筝就让他去;喜欢游泳别挡;喜欢爬山也累不死人。上学的时候,别逼着让人家老考一百分,很难的,你自己行吗,一百分和九十分没区别的。说是素质教育,只是把原来的题目变得更加灵活了,外延扩大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我们的老师在重重压力之下,生怕学生考不到高分,天天找难题目让学生做,宁可多做一千,不可使一题落网,题目比鬼都难做,有些题目就是智力运动会。所以你要观察,看他们在做什么样的题目,难度大了就不让他做,更不要看到分数与你的预想不吻合,就横竖不舒服,这样对孩子不公平。只有观察到了这些情况之后,才不会再次变本加厉地加重他们的负担,孩子够可怜的,每天都面临着老师和家长的两次施压,简直称得上二次革命。你才能理解孩子,认可他的八九十分,把该给他们的时间还给他们,做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在太小的年龄里迷失天性,失去童真,也必定会赢得孩子们的认可,不至于丧失与孩子继续交流、继续观察的机会。

还要观察孩子的心理,他们在想什么?正在构建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在热切地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之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将来成为罪犯,如果没想到这点,就不科学。我们不排除犯罪的偶然性,但是按照通常的理解是,如果我们从小在学生的品德教育把关,效果会不会好一点。我们在全身心地关注孩子考多少分的时候,一定要分解大半的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品德,我喜欢把小孩子的教育的目标落在三点上,一是高尚的思想品德,长大了连一个人都做不好,真是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其他均无从谈起;二是坚定的意志品质,在行进的路上,我们总是喜欢半途而废,如果一个人花一生的时间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什么事做不好,这点连论证都不需要。三是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个社会人才辈出,你的孩子不一定是最好的,面对失败,他能承受得了吗?有多少人想不开呀,我就不明白,怎么那么多优秀的人得抑郁症?因为有太多的人追求完美,不累死才怪。看过一个花瓶姑娘,小姑娘长在花瓶里,唱歌收钱,很多人说是假的,我也不太人为是真的,但是纠缠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是真的,作为父母还会想到北大、清华吗,还想追求完美吗,阴晴圆缺才是自然美,悲欢离合才是情感的魅力,于丹口若悬河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是,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是作为母亲谈自己的孩子,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痩,不要太高,也不要太矮……正常就好。正常多好的两个字眼!父母或老师如果以正常作为孩子的标杆,孩子会宽松许多。变形的心理都是从小灌输的,直至终身,一个陈逸飞倒下去,千万个陈逸飞站起来,前仆后继,乐此不疲。想起了一句话,看庭前花开叶落,望碧空风卷云舒,多好的境界,不美吗?生活有时不应该是这样吗?当然无论是思想品德还是意志品质或者是心理素质,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信息来源于表象,什么时候最能透露出这些信息,犯错误的时候,失败的时候,困惑的时候,一句话就是家长和老师最容易动怒或沮丧的时候,请你收敛一下自己的情绪,没有人愿意自己犯错误,没有人愿意自己失败,没有人喜欢生活在困惑的染缸里.你再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他,只能火上浇油,适得其反。什么叫逆反,就是我偏不按照你的意图去办,引起逆反的情况只有一种,就是你的话你做的事情是多余的,人家知道自己不对,正烦着呢,你跑去山前山后,云遮雾罩,一副卫道士的样子,怎能不反感?所以不要急着表态,观察,再观察,然后换位思考一下,失败和沮丧本来就是生活中的浪花,在谁的头上都要撂一下,大人有,小孩当然有,心平气和了,再说再交流再做都不迟,毕竟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在乎一朝一夕,火候不到,前功尽弃。而现实是我们的家长不善于给于孩子这样的温暖,一般的都是跟着后面瞎起哄,口是心非,心里疼的要死,嘴里一副除之而后快的架势,然后躲在一边抹几滴伤心的眼泪,冤不冤?也不值得,甚至虚伪,最主要是错失了最好的教育机会。家长啊,老师们!时间和机会是一个概念,你们可以错失一个两个机会,但不能永远错失机会,从小得不到有效的扶持与疏导,将来苦果自咽。

观察小孩的心理当然要观察小孩的成功与得意,成功和失败一样都可能反映出心理世界,诱发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前的做法是,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事偷着乐,千万别让人知道。知道了,太不稳重了,身边经常流行着一句俗语叫“猴子头上顶不着四两油”,大意是讽刺别人的轻薄。于是什么事放心里,外表若无其事,得到一个世故的美名,并且引发为官场、职场的用人规则。还流传着诸葛亮用人时先把人酒喝多看失不失态的行政伎俩。这不没事找事吗,简直就是鼓吹公款吃喝,难怪贪污腐化历史悠久。这是一句戏言,诸葛亮虽然没有空城计的史实,也不像罗贯中和施耐庵般的妖化,的确是一个勤勉的公务员。中国历史上明刀明枪的例子是不少,但是背后耍阴谋诡计的更多。装病呀,装疯呀,蛊惑人心呀、找傀儡呀、垂帘听政呀历朝历代层出不穷。什么口是心非、口腹密剑都打上了太多的中国烙印。可恶的是现在的所谓影视剧把这些当作智慧来颂扬。更可恶的是作为通俗文化,他们的市场大的惊人,小孩的日本动画片,青年人的韩剧,中老年人的清宫戏,是对中国人思想的巨大侵略。康熙是个不错的皇帝爷,但是让胡玫女士拍成一个出尔反尔,过河拆桥的,工于心计、为所欲为的江湖老大。让现在的处长厅长们崇拜不已,收视率高居不下,我们的央视一而再再而三地还重播。原因何在,利润驱使罢了。有一个年轻诗人在看完莫高窟的惨状之后,写到“我好恨,不能早生一百年,你拿着刀,我拿着剑,”期待着正大光明的对决,痴人说梦而已。在如此之重的文化背景之下,教育孩子含蓄一点似在情理之中,但是从结果来看,所谓含蓄只会带来扭曲和变异的心灵,为什么偏偏压抑自己的情绪呢,于构建小孩的心理世界不利,当然在目前的形势下,从政还是合适的。应该真实一点,他成功、他高兴,你陪他高兴,他得意,你应该为他感到自豪,别憋在心里。高兴之后,再帮他找找成功的经验,以后少走弯路,他会听你的,你就是他的朋友,也就融入到了他的心里。不是吗,小小年纪,做了一件漂亮的事情,多不容易呀,你跑去一票冷水浇过去,还有什么心气?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是没法子,成功也是成功之母,理由倒是充分许多。

也要观察教师与教学方法,甚至是教材。我们讲观察孩子只做到了一半,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是决定性的因素。还有客体,孩子在谁的手上读书,在什么方法下学习,学的是什么东西,都很重要。换一种说法,一般的父母只能做好学校以外的工作——即观察自己的孩子,而学校以内的事情感到无力从心,渐而放弃。也是不对的,尤其是在有条件的基础下,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极不均衡的今天,你不观察这些,某种意义上是对孩子的不公平,漠视孩子。拿教师来说,你遇不到好教师,孩子怎么办,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常扮演着课堂的主体,他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在这个社会漂浮着功利的气息时,老师们也有干扰。好老师不多,固守清贫的甘于奉献的老师像稀缺资源一样珍贵,不是吗?择校走的,把心思花在家教上的,转行搞行政的,还有就是书教的不错,混个校内小领导当的比比皆是。你说还剩几个,没准运气好,孩子遇到几个刚刚毕业的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小姑娘,热情似火,是在动真格的,但是又缺乏耐心和经验,自然不够完美。与此相连的是好的方法,虽然本人极不赞成把教育当作一个技术色彩很重的工作,但是好的、正确的方法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而好的方法来源于好的老师,或者说没有好的老师即便是好的方法也用不出来,一般情况是这样。政府反对择校,可是你得把资源均衡了,把每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弄的差不多之后再不准择校,对不对?一个学校条件也好,教师也好。另一个学校条件也不行,教师也不行。你用枪抵住父母的胸口都抵不住,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谁用自己的孩子做差学校的试验品,没有道理的,况且择校的费用还高的要死,你真以为人家的票子是从天上掉下的,完全是政府的原因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至于教材,也要观察,大多是好的,除极少的东西有待商榷之外。但是教辅材料不行,姑且不论质量,学生的基础训练还能配套,其他的一些杂碎(这样称呼解气)粗制滥造,泛滥成灾,与教材不同步,所谓的测试题目毫无质量可言。完全是东拼西凑,堆砌而成。不是老师份内的业务,老师不管,你再不管,岂不误己子弟,你应该看一看,然后让它们见鬼。不要助纣为虐,帮出版商挣自己的钱,害自己的孩子。

面对教育,有时无语,有时似有说不完的话语。都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应该解决了不少问题。恰恰相反,教育总是在争议与改革中蹒跚行走,不知道是否找到了正确的归途。按说一件被视为民族大业的神圣事业,花了三十多年,应该能够统一认识了,应该比较好了,水平很高了,那么多的专家,那么多的学者,流派就有好多,论文专著加起来可能塞满地球,却没有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于是我在想,不如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爱护自己的孩子,看好自己的孩子,没准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每个家庭,每位老师如果都能做到,加在一起,不就能教育好所有的孩子吗。算做是一个关注教育的普通人近似空想的愿望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摩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文章评论共[3]个
熊飞骏-评论

这篇比上篇更有深度。谈教育的问题不是急躁,也不是把什么责任都归结到教育身上。本人谈教育的问题就是希望达到此文后半部期望的那种教育效能。at:2008年10月22日 下午4:10

摩曼-回复其实,我们虽然不是心忧天下,但是对教育问题,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还是充满着期望,老诗人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先生的文章我看的较多,虽然观点不尽一致,却常有启发,感谢赐教,问好。 at:2008年10月23日 早上9:28

摩曼-回复其实,我们虽然不是心忧天下,但是对教育问题,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还是充满着期望,老诗人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先生的文章我看的较多,虽然观点不尽一致,却常有启发,感谢赐教,问好。 at:2008年10月23日 早上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