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个企业的“80后”座谈会荆楚夏瑞

发表于-2008年10月20日 中午1:58评论-1条

前段时间作为“80后”的代表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关于“80后”的座谈会,我们公司绝大多数是80年后出生的,高层对这个话题的重视当然不言而喻。

座谈会由观看央视一期节目《我们》开始,主要是以电视剧《奋斗》为引子来谈“80后”的问题,来谈奋斗这个话题,节目中插播了陆涛和他的养父关于就业的争辩。其实主要还是落脚于两代人的相处,因此我认为“80后”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家庭问题或者教育问题。大家耳熟能详的“80后”模范人物李想,还有“80后”的父辈冯仑先生都出现在了节目中,其他的一些人士我认为都是或多或少的代表着这个问题的两个极端。李想和冯仑先生讲了些什么没有留下印像,特别不可思议的是一位先生讲的,说他儿子(大约18岁到20岁)有一回晚上去同学家玩没有回来,在同学家里过了一夜,他就在路口等了他一晚上。我就认为未免有些过头了,有点像看护小孩子的味道,因为他是明知道他在同学家里的,不然他不会在那一直等着,他会去找他或者报警什么的。由此我就想到了这些年大学开学时媒体上报道的送孩子上大学的事,帮孩子排队交学费、搬行李、整理床铺。大四时我作为接待新生的志愿者时见过这样一幕,我们的一位老师负责为贫困生开设的“绿色通道”事务,就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办学费缓交,对于那些家长来代办的,他搁置一边不予理睬,那些学生本人自己来的,他先问一下:“是自己一个人来上学的吗?”确认是自己一个人来的他就迅速给办理了。

看完节目后,在座的“70后”、“60后”、“50后”分别讲述了他们在二十几岁时的事情,也就是在大学期间和刚参加工作前几年的这一阶段的经历。大家对他们始终是一种仰视的目光,因为他们都是精英人士,觉得他们的二十岁也应当很与众不同吧。毫不避讳的讲,“70后”讲的听起来感到很熟悉,好像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的,甚至有同感;“60后”所讲的让我想到一句歌词:“今天的你我,只能重复昨天的故事”;“50后”讲的好像我们历史书中都有,就是什么“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再就是使用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买什么东西的事,这一代人都是我们的父辈的年纪,确实感到时代不同了。

从称谓上讲,“70后”的我们叫哥哥,“60后”的我们叫叔叔,“50后”的我们叫伯伯,除去个性因素,自然容易接近的程度是递减的。

从他们处于二十岁的时代来讲,“50后”的二十岁时是“文革时期”,“60后”的二十岁时是“改革开放初期”、“70后”的二十岁时是“市场经济时期”。

随着时代变化,一是社会在不断开放,逐渐变得多元化、全球化,各种文化和思潮从敌对转化为共存、包容和融汇,引起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存在差异;二是经济越来越繁荣,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家庭和社会环境越来越优越,几代人人对“粒粒皆辛苦”的感受当然不一样;三是不同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50后”、“60后”、“70后”的人兄弟姐妹的数量是递减的。“50后”的人可能会有十个兄弟姐妹,因为他们那个时候的口号是“人多力量大”,生孩子的多的还被授予“英雄母亲”。套用一句话说“孩子以少为贵”,孩子少了当个宝,于是出现“娇生惯养”。

非“80后”的发言完后,轮到“80后”的谈体会,对三人所述印象深刻。

“80后”甲:我很庆幸我有一个很好的老爹,我做什么他都不反对,我上学还是缀学,我找工作还是跳槽,谈恋爱还是分手,他一次都没反对过我。

我的点评:开明有余,引导不足。

“80后”乙:我喜欢《奋斗》中的米莱,她长得很漂亮家里也很有钱。

我的点评:敢说真话,对其价值取向不否认。

“80后”丙:每代人二十多岁的时候都是刚踏入社会工作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经历而对什么都挺好奇,什么都不拥有而什么都想拥有。

不做评价,说这句话的人是我。

对于“80后”面临的求学、就业、恋家,家长们存在几种情况,一是在他们眼里你仍然是个孩子而已,应当由他来帮你决定,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得听他们的;二是孩子本身有了选择,家长动用他们的人际资源和财力给以支持;三是有所分歧,但可以坐在一起商量。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终究一天孩子会依靠自己的,家庭、社会的重任也需要他们去承载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担待,需要自主。一个风筝离不开线,但一只小鸟儿脚上系根绳子恐怕就很滑稽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荆楚夏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古刹昏鸦点评:

一个风筝离不开线,但一只小鸟儿脚上系根绳子恐怕就很滑稽了。——经典之语!对于教育孩子,我们的家长也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多给孩子一些自主和自由,如果老以为孩子长不大,一切皆要代为操办,只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文章评论共[1]个
枯叶蝴蝶-评论

同为80后,可惜却未像荆楚那样已经身在公司,还能有如此座谈会,羡慕之余,唯有一笑。只是在我们抱怨家长的不理解的同时,或许我们更多的要放在自己身上,我们努力了可能没有回报,但我们不努力,就根本没有回报。有志气的,就不靠家里的裙带,只是有了裙带,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很多人需要这样的裙带而无处寻找,可能这一点很多无奈吧。我们总在幸福中守望幸福,却忘记了我们脚下的就叫幸福。家长很多事很过,我们争吵,我们也理解,或许,80后渐渐长大了,逐渐就不再是当初的“80后”了,叛逆的动力渐渐消融在生活的无奈中,一切一切,太快,太虚幻。。。at:2008年10月20日 下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