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就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那时的想象是:一个白胡子老头走在回村的路口,不认识路了,于是向一个放牛娃打听回家的路。只觉得这个老头真有意思。
青年的时候读这首诗时,在我眼前浮现出的是:一个小青年从小就出家远游,游遍了大江南北后的快意。没有想,他为什么从小便离家!为什么一走就是几十年!为什么一走就要到老才回家。只觉得有点朦胧的喜与渺茫的悲在我的梦里游走。
而今再次读到这首诗时,却有一种莫名的悲怆与凄凉,在我胸廓肺腑间缠绕萦回……“少上离家老大回”句中“少”与“老”;“小”与“大”;“离”与“回”三组六幅色彩竭然不同的中国古老的水黑画,在我的眼前不断的翻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三组对比中间,是一段横跨了半个世纪的巨大的时间鸿沟——50年。这50年中可以发生多少故事啊!它可以令江山变色,可以使朱颜驳蚀。
是啊!在时间的隧道中,在历史的万花筒中,我们又可以阅尽多少人世的沧桑!50年!如果按中国人的代来计算,那将是整整十代!。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得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作为一个浩瀚的历史苍宇中的如微尘般的人来讲。可想而知,变化该有多大了。
这看似信手拈来,偶然为之的一句玩笑,实则蕴含了作者对人事变化沧桑的无限的感慨。其中的情感浓酽如千年的老窖,实是令人嚼味无穷。作者运笔轻巧,着力却是千钧,作者将半个世纪的对人生,轻灵地用六个字粘连在一起,可谓举重若轻。这六个字如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的河墩,读者通过这六个石墩跨越历史长河,而最后终于寻到了各个的情感的归宿__“家”。作者将所有的情感如大江大河般一股脑儿全部倾诉在这一个“家”里。因而,“家”也变得无比的厚重,无比的严肃与庄重起来。在这里就已经成了一个情感的聚集地,感情停泊的港湾了。
有了“家”,游子的乡思就有了着落。
有了“家”,漂泊的心舷便有了港湾。
有了“家”寒风也会变暖。
有了“家”,流星的划落也有了方向。
如果再让“家”后缀上一个“乡”字,那么,你的情感又将如何呢?(待续)
-全文完-
▷ 进入野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