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劝学》以及白马湖边的那些人蟹王

发表于-2008年10月19日 晚上10:14评论-0条

自孔子以后,我想荀子就是最了不起的教育家了吧!一篇《劝学》写尽了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教育精髓。读《劝学》读什么?荀子第一句便说:“学不可以已。”可谓是开篇即点睛之笔。一切教学方式的本质就在于此,没有什么方法比它更有效,学而不止,孜孜不倦,教育能达到这个目标就算是成功了。教育不是刻模板,教学的功能是引导,那么能够引导学生做到“学不可以已”就能算得上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了。

细读《劝学》,期间所蕴含的教学理念远不止于此,那些历经千年而不变的教学理论是现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之所以会把《劝学》和白马湖边的那些人联系起来,是因为一所中学能聚集这么多文化名人参与教学工作实在是一大美谈,而这些文豪们白天诲人不倦,夜间泛舟湖上,饮酒作诗,探讨教学的场景实在是令人神往。

白马湖,春晖中学,这所历经百年的中学自创办开始,就注定了和浓郁的文化分不开,仅白马湖的诗意就可以说明一切。丰子恺、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这四个名震文艺界和教育届的大师在同一时段共同在春晖中学任教更是为白马湖的诗意添上浓重的一笔。

五四运动落潮,迎来的失望和落败的景象,让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文人,心中充满迷惘,他们不想在城市里醉生梦死浑浑噩噩,跑到了无论离杭州还是离宁波都偏远的上虞,寻找到白马湖这样一块世外桃源,去做点他们想做的又能够做的事情,给曾经在革命大潮中澎湃的心找一块绿洲。 

想象不出,1922年的春天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经亨颐先生在白马湖畔一招呼,那么多的文人,现在听起来名声那样显赫的文人,一下子就抛弃了都市的奢靡与繁华,都来到了荒郊野外的这里办起了这所春晖中学?当时四位大师号称“白马湖四友”,除了夏丏尊年长一点,1922年是36岁了,朱光潜只有25岁,而朱自清和丰子恺才24岁。

虽然那时候他们都还年轻,但我想他们的教育理念一定影响了春晖中学一百年的办学理念。那么我们来看看,从《劝学》开始,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和他两千年后的后世教育者们有什么相似相通之处。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实践出真知,学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付诸实践。朱自清也这么认为的,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上,作文训练和技能训练是最核心的东西。学习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只学方法却不去实际操作。也许表达的本意并非相同,但我想这两个本质却是一样的,实践是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最好方式。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习不是死学,死读书只能钻死胡同,要有方法,要借助外力。朱光潜也是这么认为的,学习要讲诀窍,尤其是在语文写作上。如果只是一味蛮写,写的再多也不会提高。在掌握正确的方法之后,那么学什么都会变的简单。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夏丏尊说学习语文写作,贵在锲而不舍,要在课堂外多做训练,锻炼出语感,才会越写越好。而课外的努力,贵在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和肯于吃苦的劲头。这跟荀子的观念又是不谋而合的。

不过,也有和荀子不同意见的。荀子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教育出来的是一个模子,是圆便圆,是方便方,没有一丝活力。在丰子恺的故居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标题便是:教育。画上画着一个木匣子,上面有一个人模样的模子,一个学生模样的人正好躺在里面。漫画明显讽刺了教育的弊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丰子恺老先生的教学理念算是比较先进,他提倡的是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发展,可谓是走在了教育的前列。

白马湖边造访的教育大师还有蔡元培、俞平伯、叶圣陶、陈望道等,我想教育在那一时那一地真正地如花璀璨过,而荀子的《劝学》更是教育史上引领后人的经典。我可以想象,白马湖边的那些人和他们的学生们在白马湖边摇头晃脑地吟诵:“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最终会成为我们的楷模。

06中文班 陈潇 (35号)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蟹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