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业的发展之路
我不是农民,但却十分关心我们自己的农业。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生存要素都在农业上,农业问题不但是单纯的农民问题而是中国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政府的大问题。
十七大三中全会的主题内容就是农业问题,农业能引起这样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从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对农业问题一直十分关注,多年来,农业问题都成为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国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从自己的生活里就能感觉这样的发展进步。但是,农业依旧还是很落后,农民的收入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很不协调,甚至城乡收入差距还呈现扩大化的趋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改革前中国粮食安全一直是个问题,也就是说遇到灾年还会有很多人饿肚子。粮食实行的是配给制度,什么都是计划好了才供应。在当时农业的体制是集体公社化,是一个松散的经济体,农民向国家计划交纳公粮,一切是国家说了算,农民无法主宰自己的土地,因此很难在农业发展上有所突破。加上农业的自由化程度不够、意识形态上的误区,对搞活经济起到了极大抑制作用。
自从中央推行了联产承包制后,极大鼓舞了农民信心,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了中国农业一次巨大的发展期。象征着计划经济的票证取消了,粮食富裕了,菜篮子满了,人民满意了。农业带动了中国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农林牧副渔支撑了全国改革开放良好局面。农民的人均收入从1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虽然增加幅度达到30多倍,但这三十年间物价水平也提高了十倍以上。何况这4000多元的收入并非都是来自农业自身水平大幅度提高得来,而是部分农民从大田里解放出来,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换来的,城乡发展还是处于极大的不平衡中。农业落后,农村贫困依旧是中国最大的隐患,如今城乡收入的差别还在继续扩大着,已经达到3.33:1的水平。农业似乎遭遇到了瓶颈,很难有大的突破。笔者认为:联产承包制在某些方面变的狭小了,或许变成了承而不包现象,农田闲置、荒芜现象时有存在,种地没有出路的观念在农民中普遍存在,农民又回到小农经济小圈子里去了。当农民都各自为主体时,他们的表现往往是狭隘的,甚至有些盲目性。这里有很多表现能体现这一点:譬如都大面积种植某一样农产品,就会发生严重的供求矛盾,曾经发生的香蕉事件,荔枝事件就是如此。小农经济的盲从羊群效应,和与市场规则不符的行为,以及深加工能力的薄弱,不但不能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长,也可能会带来巨大损失,也许赚三年一年就会赔光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小农经济的圈子里变得如此脆弱,很难抗击自然带来的各种变化。
中央对于农业的投入,如果都是以小农经济个体为单位的话,也许只能救的了贫,而致不了富,对于农业大的突破是非常困难的。我年轻时在黑龙江国营农场工作过,农场的机械化水平是十分高的,一个生产单位的耕地就是万亩以上,而参与工作的人员也就是百人左右,基本上人均达百亩左右。我说的农场情况还是70年代的水平,现在应该人均管理耕地水平就更高了。黑龙江省长说过:光黑龙江生产出的粮食可以供全国老百姓吃一个月还有余。我生活在南方,对于土地被一小块一小块的分割总是难以理解,这样的状况对于农业现代化推行是很难做到的。联产承包应该是集体性的联产承包,而不应该被理解为单纯的分田到户,放任自流。
集约化的集体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典范,也是科学发展农业的根本保证。但是这里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大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会造成农民的大量富余,会对社会就业体制产生极大压力,使农村贫困人口转变成城市贫困人口,这也违背发展农业最终目的。矛盾不应该是转移方式,而是要把矛盾解决、化解。解决的办法不是让农民大量向城市转移,而是大农业的精细合作,来扩大和提升农业深加工、精细加工的能力,让土地把农民留下来。集体化的大农业,对于保护和实现农民的基本权益会有很大帮助。
我们粮食连续五年大丰收,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基本提高十分有限,这是因为在粮食收购价上还是比较保守,要鼓励农民种田也能富裕起来,可以从免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工夫、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让农民有利可图才行。我记得陕西农民用科学种苹果,能让一个苹果的价值达到百元。我们应该在农科投入,人才投入,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上下工夫,让农业有上台阶的转变。
我在人民网上看了一份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民意调查:赞同土地流转,但不是绝对自由流转是32.2%;坚决反对土地流转,因为可变相造成土地私有化是60.7%;支持土地绝对流转,政府不应干涉是7%。第一种态度是理智对待,第二种态度是忧虑发生后果,第三种态度是不要约束的自由化。我投的是第二种态度是因为土地是农业的命根子,尽管会有15%的农民会融入城市之中,但是我们大部分农民还是要留在那片土地上劳作。虽然土地最终权利依旧是国家所有,但是私有化会让土地在一段时间失去控制,从而使贫富差距扩大化。我主张:集体化的大农业可以让农民以土地做为参股的本金,农民能更好地实行科学种田,规模化种田,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其它资源,使其成本降低。土地流转虽然能带来收益,但是却增加了其他人土地使用成本,同样种粮的话,也许是很不经济的做法。如都做他用,会对粮食安全带来隐性不确定影响。
我们的农业依然延续了小农经济模式,而且非常落后。从发达国家来看,工业化带给农业的是先进的农业模式。集约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土地集中化程度很高,一个家庭有能力管起18000亩土地,帮工却很少,那里完全依赖机械化。美国农业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等于一个农业人口可以养活50名非农业人口,甚至还能粮食出口。当然从目前来看,这样先进农业在中国近几十年内还无法做到,但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却可以进行实践,中国的农场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也是中国农业的未来之路和希望。虽然现在我们的农业还无法向发达国家看齐,但现在就让农民脱离黑土地,在中国目前来看也是不可能的。曾经风靡中国农村的公社化体制,在计划经济中也许不能发挥其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完全可以在探出新路来。
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中国,小农经济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政府对未来的农民兄弟权益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但是要彻底改变落后农业与先进工业产生的矛盾,等与靠是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前途在农民自己手中,现在正是最好时机,有长久的利好政策支撑的中国农业一定会有新的飞跃。
2008年10月16日上海
-全文完-
▷ 进入咖啡茶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