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学校工作的勃勃生机
一
凡亲身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教育发展过程的人们,也许都不会否认五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教育确实是生机勃勃、卓有成效的。在这一历史阶段,毛主[xi]为我们制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阶段的学校工作,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特别着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各方面教育的相互配合,德智体美劳一起抓,各项工作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在五十年代,按国家教育计划规定,各级各类中小学都开设朝会课、周会课、课外活动课和劳动课,小学低年级还开设美工课(或手工劳动课)。这些课程,显然是为了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以全面贯彻而设置的。
那时,各级各类学校的第二课堂显得比较活跃。小学里广泛开展游戏活动、扭秧歌、跳集体舞和其他各种群众性舞蹈的活动。很多中小学能自办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娱晚会,学生能上演独幕剧、活报剧之类。街头宣传也很出色。教育行政部门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各种调演、汇演。体育活动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体操训练(徒步操、广播操和器戒操)要求较严、也较普及,球类活动更为广泛。很多中小学都有自己的篮球队(或小皮球队)、乒乓球队,经常开展校际的、年级际的或班级际的比赛。春游、秋游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它是较远距离的旅行,同时兼有参观、访问、军训的性质。一般中小学的图书室借阅制度也比较健全,能促使学生较广泛的开展课外阅读。每逢节日来临,校园里各类墙报、专刊琳琅满目。有的学校还组建了学生自己的文学社团,举办有关讲座,出刊自己的习作。从一般完全小学到中学,都有比较健全的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自治组织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重大活动。义务劳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极为广泛的开展起来。
那是多么活跃的学校工作啊!
由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通力配合,五十年代各级各类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理想的、 有献身精神的、充满活力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后来大多成为了各条战线的骨干。
可以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各方面教育的全面发展和通力配合,是五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教育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二
关于各方面教育全面发展和相互配合的教育思想,究竟能转化为多么大的物质力量,究竟能产生多么深远的历史影响,让我们再回到两千年前,以古希腊人的历史经验为依据加以证明吧。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文化极为繁荣,他们在自然科学、哲学、史学、建筑、艺术等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恩格斯曾对此评价说:“他们的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传》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6页)古希腊人靠什么培养造就那些具有“无所不包的才能”、能从事“无所不包的活动”的人才呢?是因为古希腊人特别重视各方面教育的配合和相互联系。
古希腊的各级各类学校名曰“文法学校”、“琴弦学校”、“体操学校”、“体育馆”等。顾名思义,在古希腊的整个教育系统中,体育、美育占有和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各级体操学校里,学生同时学习文法、阅读、数学、政治、哲学、音乐等知识,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和戏剧公演。在严格的体操训练中,体育教师特别重视发展学生健美的体格和柔美的动作,培养学生对美的崇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教学生唱歌奏琴,还跟学生一起研究抒情诗人的作品,把这些作品谱成和谐优美的曲调,用和谐与节奏来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操。在古希腊的各类学校里,一切教育过程都体现道德教育的要求,养成儿童守纪律、讲礼貌、勇敢、自制等优良品质。
古希腊人多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多么重视各方面教育的相互配合!所以,他们才能造就出如同赫拉克立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那样一批具有渊博知识和惊人才能的伟大人物,才能创造“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由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和谐的发展人”的教育思想,千百年来,成为了人类教育理论宝库中一闪闪发光的珍宝,它对于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对于转变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评估指导思想,无疑具有极高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
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中央向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使命,邓小平同志向我们提出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明确指示,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思想,就是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更加重视各方面教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在“和谐的发展人”的前提下开发智力。可惜,这样的极为宝贵的认知,却不那么为一些人所接受、所重视。
目前,在一些地方,所谓“主科”的统考成绩仍是教育行政部门衡量教师劳绩的主要标准。因而,统考仍象幽灵一样制约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为着考;学,也不得不围绕着考。在那些“考”就是一切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学校里,所谓副科(特别是图、音、体)普遍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被任意挤掉、砍掉;课外活动仍被视为教师多余的、份外的工作而被废止。甚至‘主科’的教学也因“赶考”而大受影响。为了赢得对付考试的所谓复习(即大量强化练习模拟试卷)的时间,不惜压缩单元教学的一些必要的训练项目和训练过程,无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大量工作。其结果必然是死读书、读死书,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在这样的学校和班级里,表面上书声朗朗,实际上死气沉沉。象这样死气沉沉的状况,比起我们五十年代生动活泼的学校工作来,是多么另人担忧。
以统考成绩评估教师劳绩的做法,还带来了一些别的副作用。由于受到统考的压力,一些教师害怕差生影响班平成绩。于是,所谓差生被以各种名义挤出班级和学校,差生的流动被认为是值得庆幸的事。近年来,农村经济形势不断好转,而有的学校生员巩固率却第次下降。统考,不能不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统考成绩为主评估教师劳绩的做法,显然是阻碍教师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阻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大弊端,同时也阻碍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的实现。所以,以统考成绩为主评估教师劳绩的做法,应该首先改变。
四
历史的紧迫感赋予我们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重任。这样的人才应当是胸怀大志的、全面发展的、有胆有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这样的人才只有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里全面培养,才能造就出来。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评估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位教师的劳绩,除了统考(考试制度和方法也值得改革)这一检测手段外,更应该把第二课堂开展情况、学生思想道德面貌、学生体质状况、学生全面发展状况、学生智能开发状况等列为重要的检测项目。办得越是生动活泼的班级,越应当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大力提倡和组织各类学习竞赛活动、文体竞赛活动、科技竞赛活动,组织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评比活动,以竞赛、评比为手段,调动各校开辟第二课堂,促使各种教育全面发展,并对其教育成果实行正确的检测。
各重点中小学、各农村中心小学应充分发挥其“重点”、“中心”的作用,在重视各学科相互配合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在开辟第二课堂搞活学校工作方面,作出示范,起好带头作用,起好“联系”和“组织”的作用。我们有比五十年代雄厚得多的物质基础,我们有可以借鉴的大量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一定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校办得比五十年代更有特色,更加生动活泼,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任务。
——本文曾发表于1987年4月5日
《宜宾教育报》并获当年度筠连县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
-全文完-
▷ 进入定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