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杂记
从郑州出发西行,大概有两个小时,就到达了洛阳。从大巴上看,洛阳和其他的中原城市一样,淳朴、平静,实在没有特别的地方。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地方曾经喧嚣过很多朝代,背负过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九朝古都”。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从一遍遍地苦心营建到一遍遍地被战火荡涤一空,这个城市似乎已经步入晚年,厌倦了繁华转身、苍凉彻骨的生活,唯一的愿望就是像一个田舍翁一样,找一块青石,安静地度过余生。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多少真正的古迹,因为真正的古迹都已经彻底湮没了,也许对洛阳来说,一件新织的粗衣似乎比霉烂的锦绸更加合体。导游说,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把河南的省会定在这里,但是后来在调整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洛阳还是被有关部门否决了。幸哉,像一个退休的老人,倘勉强再让洛阳去承担某项重大的责任,恐怕它也会力不从心。所以,洛阳选择了安静与沉默,我们只能从历史书上、从影视剧中才能去品味它当年的繁华与辉煌。
从洛阳市区向南行走,我们很快来到了龙门。“龙门”我很早就听说过了,“鲤鱼跃龙门”嘛,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不过现在,当这个地名从传说中真正抵达我的面前时,我还是有点措手不及,这就是小时候想象中的那个波涛漫天、跃鳞成龙的地方吗?但是很快我就知道我的想法错了,此龙门非彼龙门也,“鲤鱼跃龙门”的“龙门”在山西,不在河南。但不管怎样,这里前有宽阔浩荡的的伊水,背拥挺拔矗立的龙门石壁,看起来气势万千,又有什么理由不是儿时记忆中的龙门呢?
穿过龙门(而不是跃过),有一条宽阔的石路,路的左边是清波荡漾的伊水,右边是龙门石崖,也就是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了。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佛像,站的、坐的、仰卧的,比比皆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石窟,方的、圆的、半圆的,鳞次栉比。古人仿佛要比今人更有耐力,也更为执着,为了表达一种信仰,他们可以在一个高达数十丈的石壁上一刀一斧地开凿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倘若游人稀少,置身其间,我们也许会听到“叮叮当当”的锤击斧凿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凿窟人早已远去了,大大小小的石窟却留了下来,每个石窟里都端坐着一尊佛像,每一尊佛像都是一颗虔诚的心被风剥雨蚀后留下的化石。
唐代“卢舍那大佛”雕像。笼罩在雾气里,隐隐约约,仿佛涅盤一般。这尊佛像得将近20米高,和我们心目中的观音菩萨长得差不多,面容丰腴,眉毛细长,眼角略下垂,双目俯视,笑而不露,尽显庄重、文雅、睿智。
各种各样的石窟中,有些石窟特别精巧,可能仅能容一人存身,我趁人看不见,钻了一个,感觉很好。石窟里应该冬暖夏凉,非常干燥,要是有这样的一套房子……
还有一尊小佛像,大概有拳头那么大小,头部已经被利器一下子削去了。整个石窟群里完整的佛像不多,从崇佛到毁佛,这些“佛”们也尝尽了世事变迁、生命轮转的苦头。
看着这一座座佛像,就像在读一册册厚厚的历史。在导游的叙述中,我仿佛走进那段历史,“铁马冰河入梦来”,中原逐鹿的战争又开始了……一场浩劫之后,只剩下这静静的佛像和枯黄的小草。
夕阳西下,导游说,时间不早了,回宾馆休息,透过车窗,我再次回望洛阳,和这位依稀的老人话别。再见吧,洛阳!
-全文完-
▷ 进入流水叮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