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农民增收与粮食稳产之困境
作者:子山 2008-9-6
导言:
现做如下假设:假设中国有7.5亿农民,假设中国必须维持十五亿以上的耕地数量,假设这15亿亩土地必须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才能维持全国的粮食产量,假设种植这些农作物的亩产值为1000元左右。那么:
如果一位农民仅靠种地为生,他的年收入可能仅有2000元左右,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会努力耕作那块土地,以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大的收益。
如果一位农民以打工或其它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他的年收入可能会超过一万元,可以维持较富裕的生活,然而如此一来,农业收入将只占其总收入的很小一个比例,当农业收入变得无足轻重之时,那么土地的产量将无法获得保证。
而如今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难题,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努力稳定粮食产量,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似乎产生了一个矛盾,问题的症结在于何处呢?
太庞大的农业人口,太有限的土地资源。
自2001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央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在国家不断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下,我国农村的发展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然而各种公开的资料显示,近两年来,尽管国家的惠农力度有增无减,但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却不断加大。农村的发展似乎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
而正当此时,我们又遇上了一个重大的安全问题——粮食危机。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粮价持续走高,国际粮食市场供不应求,粮食短缺的阴影始终在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边缘徘徊。
当前,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减小城乡差距,同时如何促进粮食稳产,摆脱粮食危机,成为当今中国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而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则是了解和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生存状况。本文无意于解决什么问题,只是试图寻找问题的根源。
一.当前农村的两个新情况
1.生产力的普遍提高
如果说我们的农村已经去的长足发展,的确如此,和二三十年前相比,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变化,的确可以用翻天覆地一词来形容;如果说中国的农业仍相当落后,也一点不假,和欧美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不仅仅是二三十年的问题。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农业虽然尚未达到全面机械化的水平,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我们的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了半机械化时代。
和二十年前相比如今农村的生产效率已普遍提高,一家农户的可耕种土地量已从过去的四五亩,提高到现在的二三十亩。在一个人均土地拥有量只有两亩左右的现实条件下,农村人口过多的矛盾日渐突出,这是促进农民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消费需求的不但提高,纯粹的农业收入已不能满足农村的生存需求,这也迫使农民不断寻找其他收入来源。对于农村已过度饱和的劳动力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件幸事,而对于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而言,如果农民不在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那将是非常的危险。
2.基层政府的弱化
为了迎合当前国家政治改革的需要,中央对乡镇基层政府做了大量改革,其目的是减小农村负担,规范基层管理,促进农业发展。但从我们调查走访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基层政府的改革却并没有达到如此效果。相反,改革之后却出现了新的问题。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基层政府的资金来源成了巨大问题。改革之后,中央政府对这一级的拨款较少,这导致地方各组织资金严重紧缺。许多乡镇政府,除了维持基本的运转以外,已无力开展其他任何活动。而村一级的合并、精简,使村级工作几乎陷于瘫痪。由于农村基层政府缺乏有效的财政收入来源,严重的资金问题可能会迫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然而我们所有农村政策的推行,都少不了一个强有力的基层政府。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个的小农经济已无法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显然,广大农村迫切需要一个组织者来领导农民进入市场。而在我们最需要政府的时候,他们却还在为自己的生存问题苦苦挣扎。
二. 粮价与补贴的实际效果
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中央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实施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加大农业补贴,则是农民最直接的增收形式。
在对湖北、安徽的部分地区实地调查之后,我们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近年来,尽管全国的物价水平大幅上涨,但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却几乎未动。在国际粮价持续走高的今天,适当提高粮食价格,一方面可以减小粮食出口压力,降低国内粮食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然而为何国家会维持较低粮价政策,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另外根据对湖北一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国家的粮农业补贴是按面积补贴,而不是按粮食产量。虽然这里的补贴已经达到每亩上百元,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即增收不稳产。当农业补贴与粮食产量无关时,补贴的目的就太过于单纯,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此时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何不实行按粮食产量补贴制度,或直接实行粮价补贴呢?这种补贴既可以减小补贴成本,又可以提高补贴效果。
在全国cpi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各种农资价格都大幅上涨,有人做过统计,如今的农业补贴还不足以抵消农资上涨的所新增的花费。此时政府仍然压低粮价,其意图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在当前情况下,低粮价对中国的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都极为不利。
三. 农民工时代的困境
各种公开的资料显示,如今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已远超过两亿人,中国已进入农民工时代。在我们调查的地区,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农民都常年在外打工。近几年来,许多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都得益于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增加。
农民工的出现,一方面增加了农村收入的来源,另一方面大大缓解了农村的劳动人口压力。随着大规模打工现象的出现,部分地区打工人口所拥有土地,逐步以租种的形式向少数人集中。据我们对湖北一地区的调查,如今该地区一户农民普遍的种植面积达到十几亩。如果按照每亩纯收入八百元算,那么每户的年纯收入将超过一万元,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也是当前部分农民增收的另一种途径。如果一切稳定,那么中国农村很可能会走向土地兼并和大规模机械化的道路上去。
然而此时此刻,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无论哪个国家,都摆脱不了经济周期的束缚,那么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到底能持续多久?一旦我国经济增长大幅下滑,那些沿海大城市将不再有能力去容纳庞大的外来就业人口。局时,我们的农民工将大致会有两种去向,要么转移到城市的贫民窟以艰难求生,重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黑工”所走过的悲惨道路,要么回到农村,继续耕种那块收入有限的土地。不论何种选择,农民的收入都将会急剧下降,农村经济将会遭到致命打击。
当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再度激发之时,我们的农村可能会一夜之间回到九十年代的水平。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我们的政府似乎没有任何的准备。如何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如何使他们摆脱被城市边缘化的角色,如何应对全国性的经济降温,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
四. 关于新农村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也被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文件数不胜数。然而新农村究竟该怎么建,许多人的头脑中还是一片模糊。
据我们在安徽某地的调查,当地政府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视为新型房屋建设。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普遍出现类似现象。其实,这种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而且所建起来的也仅仅是一座缺乏任可靠经济实力来支撑的空壳。如今农村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劳动力过多,那么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应首先从解决这一问题入手。
欲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我们必须在农村地区建立相应的工商业基础。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是建设一批乡镇及村办企业,大力发展实业,以奠定农村的经济基础。再具体一点,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之前,我们必须先启动城镇化建设。对于普遍贫困的乡镇经济而言,地方政府显然无力推动这一建设进程,推动城镇化建设,需要国家巨大的资金投入。只有在乡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能为接下来的新乡村建设铺平道路。
然而国家是否会向投资大、收益小的农村地区投入大量资金,我们不得而知。
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经困扰了中国社会上千年。今天,我们在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与这种矛盾息息相关。能否走出我国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困境,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其实,提高粮食价格,实行农业补贴,以及农民外出务工,都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设法逐步减少农业人口,可能才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全文完-
▷ 进入X子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