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姨妈
¬
¬ 一
近些年,每逢清明节,母亲都要准备些烧纸,祭念故去的亲人。母亲祭念的主要是四个人:我的外婆、外公、舅父和姨妈。她总是把烧纸分为两包,让我拿去,一包在外公和舅父的坟头烧,一包在她的姐姐——我的姨妈的坟头烧。母亲把这事交给我,不仅仅是我到工作单位上班是顺路,更主要是她本人年事已高,身体不好,特别是腿脚不好使,不然话,她本人非亲自去做这些事不可,七八年以前就是这样。每次她都叮咛我:“如果你急着上班,你姨妈的,就叫桃红拿去烧;你外爷和你舅的,就交待给小武。”(桃红是我妹子,和姨妈一个村子也是邻居,小武是我的老表——舅父的最小儿子)我诚惶诚恐,像聆听“圣旨”一样,每年都尽力去做好。
母亲的四位亲人里,外婆去世最早,我都没什么印象,姨妈去世最迟,1999年11月,她也是母亲经常提起的一个人,可见姨妈是母亲感情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得那一年姨妈去世,我们兄弟和广州的表妹经过商议,最后决定还是把消息告诉她,结果她悲痛欲绝,一边哭一边诉说,怨恨自己,说姨妈前年叫表哥回老家,接她到广州去,她因怕出门而未去成,因而未能和姨妈见上最后一面,姨妈这一走,她姊妹俩永远再见不了面了。
关于姨妈,我早就想写一点东西,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这不仅仅是她去世已整整9年,我常常怀念她,晚上总梦见她,更主要的是出于对她的敬爱之情,或者说,一种特殊的亲情。我常想,“姨妈”一词,“姨妈”“姨妈”,这“姨”字之后带一个“妈”字,这恐怕就是感情上仅次于母亲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对母亲敬畏,而对姨妈更敬畏,这就足以说明姨妈在我们兄弟生命里的位置。姨妈年轻时,人们对她的普遍评价是:脾气不好,但对人心底极善良。综其一生,人们的这个评价,基本上概括出了她的主要品性特征。可不是,姨妈的脾气我是亲自领教过的。记得我上小学的哪一年,我用砸桃仁卖来的钱,买了一个竹笛,玩着吹歌儿,姨妈到我家来看见了,一把夺过笛子,厉声训道:“哪来的笛子?你能吹了这个?”我说:“这是我用卖桃仁的钱买的。”“为什么不买个本子钢笔什么的?我看你是贪玩!以后再不准玩这个,记着,把心思要用在学习上!”我吓的再也不敢说话了。多少年以后,我回想起来,才明白当时对姨妈的“怕”,就是现在说的“敬畏”,从无一丝记恨在心,相反,更加感激姨妈,因为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姨妈也为我付出了一份心血。她的训我,全是为我好,全是一片爱心使然,而这往往是只有被称作“妈”的人才能做到的。
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说明姨妈的脾气与心底善良。大约是我九岁的那一年的秋天,姨妈还没有去广州,有一天,我去她家,门前的大路上有一个卖柿子的在叫卖,一个妇女引着小孩,那孩子硬缠着母亲要买柿子,那妇女不买,那小孩就哭,那妇女就硬拉着孩子回去了。姨妈看在眼里,就回家取了几毛钱,买了二斤柿子。他一边给我了两个吃,一边拿了几个柿子,叫我的表妹红穗给刚才那个要买柿子的孩子送去,红穗不情愿送,说是人家都回去了,谁还撵的撵的给人送柿子呢。姨妈一听,马上拉住表妹就打,非叫她送去不可,紅穗就只好送去。为别人的孩子着想,而让自己的孩子挨打,这就是我的姨妈。几十年过后,我再几次见到的表妹,她的性格却活泼开朗,心直口爽,待人热情,大方,我就想:这是姨妈对她小时候严厉教育的结果呢,还是她本来的带着姨妈心直口爽心底善良的遗传基因呢?大概是二者兼有吧。
二
¬
的确,姨妈脾气不好,不说训我和表妹这些晚辈,就是和她同辈的兄弟姐妹,她觉得谁那儿不对,也常常不留情面。我就曾亲自见过她和母亲和妗妈的两次“吵架”,但她们的吵架她们并不记仇,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又恢复了和平。和母亲那次吵架,我那时还小,只记得姨妈到我家来,刚进门,姊妹俩不知说什么,声音很快高了起来,吵的很厉害,我吓得心里嗵嗵直跳,不知劝那个好,反正两人吵了一阵子,姨妈负气回家去了。你猜怎么着,过了两三天,姨妈又自己到我家来了——看她的妹子来了。还给我们带了一些好吃的,又帮母亲做针线活,姐妹俩又和好如初。
和妗妈的吵架,是我上初中快那阵儿,即文革后期的七二年,我已学会了骑自行车。姨妈从广州回来,我骑自行车带着她去看望外公,一进门,她和外公没说几句话,却和妗妈高起声来。妗妈在我的印象中,和我母亲,和我姨妈关系相当好,我们兄弟没太熬过外家,新民表哥和红穗表妹小时候都熬过(陕西话,长期住的意思)舅父家(距离比我家离得近吧),受过妗妈的照顾,我的印象中,妗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可这一次妗妈和姨妈吵起来,却使我非常吃惊。尤其使我不解的是,姨妈的一个侄儿——我的一个表哥,十七八岁,年轻气盛吧,居然偏向着妗妈,也和姨妈对立起来。(1987年,我的这位表哥出差到广州,专门去看望了姨妈,并和姨妈合影留念。他一定会当面向他的大姑表示歉意,说明自己少年的无知)当时的场面真叫我心跳不已,我不知如何是好,只想拉开姨妈赶快离开。我终于拉开了姨妈,在路上,她给我讲妗妈如何如何。“清官难断家务事”。几年以后,姨妈从广东回来,我又见她和妗妈,和我母亲,以及表姐表嫂们在一起,说说笑笑,说不完的亲情,道不完的家常。
我常想,妗妈和我母亲,虽然姨妈和她们都吵过架,但她们都不和姨妈计较,是因为她们年轻时朝夕相处,毕竟姐妹情深(姨妈和母亲都把妗妈不叫嫂子,而是叫大姐),他们都了解姨妈的脾气,更了解她待人的心底好,再加上姨妈的大度,当面口不饶人过后为人着想的脾性,所以大家都能理解,很快重归于好,决不会出现像有些人家的姊妹,有点矛盾就相互记死仇的现象。
对妗妈是这样,舅父就不用说了,姨妈和母亲都叫他大哥(母亲和姨妈还有堂兄堂弟,关系也非常好),舅父对他的两个妹妹当然照顾有加。听母亲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姨父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在部队服役,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姨妈的肩上。姨父在新疆6年,1955到北京学开坦克,19 66 年转业到广州,姨妈第一次到这两个地方去,都是她的大哥,即我的舅父陪同着去的,因为姨妈一个农村妇女,从没出过恁远的门。她一个女人,既要参加集体劳动挣生产队的工分,又要抚养三个孩子,纺线,织布,做针线,担水,做饭,打场,甚么活都干。姨妈有时忙不过来,就打发人去叫舅父或去叫我父亲,因此,那时候,舅父和我父亲没少给姨妈帮忙。当然,姨妈也给我母亲帮忙不少,我家男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张,姨妈有空就给母亲来帮工,特别是姨妈1966年去广州后,几乎年年都要给我家寄物或寄钱。姨妈, 也更是一直牵挂着娘家人,特别是我的外公和舅父,有时也叫姨父写信寄钱或寄东西到舅家。
有这样一件事,姨妈一定刻骨铭心,即姨妈的大女儿——我的表妹红穗,曾大病了一场,那天晚上,如果不是父亲和舅父给姨妈帮忙,及时送往医院,后果不堪设想。事情是这样的,1966年的四五月里,也就是姨妈带着孩子去广州姨父那里的上半年,一天,我的表妹红穗病了,姨妈叫村上的医生看,她以为是着凉吃点药就好了,中午还把红穗顺路放在舅父家,叫妗妈照看着,她去故市镇上会(赶集),下午又带红穗回家,不料到了晚上十一二点,红穗发起高烧来,昏迷不醒,还不住地呕吐,这下姨妈着急了,又叫来医生,医生一看,叫 赶快往大医院送,姨妈就隔墙喊邻居的 人,让给她叫来 村里的一个和我家对门有亲戚关系的人,此人叫海海子 。姨妈给海海子说:“麻烦你赶快去定通,把国栋(我父亲)给我叫来,就说红穗病的厉害,要往故市医院送,叫水儿(我母亲乳名)明早来,把秦娃(最小表妹,当时4岁)接到定通去给我先照看几天。”海海子快速走到定通,叫开我家的门,其时已是半夜的凌晨一点,母亲和父亲赶快起来,听海海子一说,也非常着急,父亲跟住海海子就走,二里路,几乎是跑着来到姨妈家。父亲一到,姨妈就准备好了,她 焦急地对我父亲说:“红穗从下午到现在,高烧不退,叫不言传,不敢耽搁了,咱两个人把娃抱着赶快往故市医院送。”东板桥距故市镇要八里路,姨妈和父亲换着抱红穗,一路能走多快走多快,红穗当时已八岁,把他们两人抱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走了有二里路,姨妈说:“国栋,这不行,这娃不好抱,到故市还有六里路呢!是这样,我头里跑快些,到马家把大哥叫起来,弄个架子车,你一到,咋把娃放在架子车上,这样送能快些。”父亲说“行,你头里跑快些!”.
这样,姨妈头里一口气跑到舅父家门前,叫开了门,等父亲赶到,舅父已将架子车准备好了,他们三人就用架子车拉上红穗急向故市赶去,随后舅父的二女儿惠玲姐也赶到医院(她本在西宁工作,刚好近几天在家,她一听说大姑的孩子病了也很着急),到故市医院一检查,是脑膜炎,医生叫给渭南县医院转,惠玲姐到底是在外边知多见广,她很快就用电话联系上了县医院,县医院就派救护车来接。当时故市医院当晚还接了一个患脑膜炎的孩子,于是,不到四十分钟,救护车赶到,红穗和那个孩子连夜晚被送到渭南。
听母亲说,那和红穗一同送到县医院的孩子,经过抢救,第二天中午就灵醒了,而红穗第二天一整天都昏迷不醒,第三天才睁眼醒了过来。姨妈和惠玲姐,为照顾红穗,在县医院没黑没明,跑来跑去,顾不上吃,顾不上喝,几天下来,姑侄俩被折磨得都不成样子。红穗大约在医院住了近半个月,才出院,而那些天,秦花就一直在我家,由母亲照管,每天和我妹子桃红玩,待红穗出院后,才被姨妈接了回去。姨妈后来对母亲说:“要不是那天晚上国栋和我把红穗及时送到医院,恐怕都见不到红穗了!”
¬
三
就在表妹红穗大病,姨妈经历了一场惊险之后,下半年,姨妈和三个孩子被姨父带家到了广州。从此之后姨妈就每隔几年回一次老家,看望亲人。在我的印象中,姨妈身体不太好,一直有病,时好时坏。姨妈的病,以我的推想,主要吃亏在她的焦性子,脾气不好,容易生气;再一个,长期和亲人的分离,对亲人的思念,对她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折磨。还有一些生活的磨难,压在这个家庭妇女身上,使她像祥林嫂一样承受着。姨妈的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二十多天时殇了,这对她肯定是个沉重打击。还有,姨妈家是个中农成分,在那讲阶级斗争的年月,并不算“根红苗正”,村里的积极分子硬找茬,说姨父的父亲旧社会参加过什么“一贯道”,给部队去信,想给姨父政治上抹黑,这就使姨妈承受巨大的思想压力。 有一回,我问表哥:“我姨妈得的啥病?”表哥说:“你姨妈的病,按医生的说法,应该是精神分裂症,是时轻时重,因此,对她精神方面的调养非常重要。”据表妹回忆,姨妈日常生活的话题,也多是老家的人和事,娘家年老的父亲、大哥、兔娃(大侄子)、模娃(二侄女惠玲),定通的水儿(我母亲),果园的绒娃(大侄女)??????谁都在她心里惦记着。正因为如此,姨妈每回一次老家,见到亲人,精神就要好些。母亲曾对我说过:“你姨妈后半生在广州度过,但她始终不喜欢广州,还是爱咱陕西。”也正因为如此,我家和姨妈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姨妈能经常享受到亲情带来的快乐。我记不清我替母亲给姨妈究竟写了多少信,而我无意保留下来的姨父写来的信就有二十多封。回想起当年,每给姨妈写一封信,接着就盼望姨父写来回信,那种盼望,总给人一种信心,一种希望。每当收到回信,看到姨父那熟悉的笔体,然后给母亲一句句念信的内容,心里就充满温馨感和幸福感。当然,收到姨妈姨父来信,母亲又叫回信,姨妈那头接到母亲来信,又再回信,如此反复,鸿雁往来,就保持了音信的连续。当然有时候,人一忙,迟三差五,迟回信现象也是有的。反正有一向,姨妈没来信,母亲说:“给你姨妈写封信.”于是我就按母亲说的做了。记得我给姨妈写信,每次都会以母亲的口气对姨妈说:“马家伯的身体很健康,大哥身体也好,请放心”这样的话,我相信姨妈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高兴的。
我家永远感激姨妈和姨父,感激他们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有力资助,我尤其感激姨父来信对我们学习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文革十年,我家男孩子多,生活困难,年年二三月里,青黄不接,日子最难过,每当这时候,母亲就要我给姨妈姨母写信,叫寄上10块20块的,姨妈就如数寄来,还寄粮票,糖果、火石甚么的。当然,母亲一般在能过得去的情况下,尽量不向姨妈开口,因为母亲知道,姨妈一家五口,生活全靠姨父那一点工资,也不是很宽裕的。但也有没有向姨妈要钱的时候——像遇上年节——姨妈也寄点钱来让我们过年。她总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考虑的少。为表示一点心意,我们有时也给姨妈寄一些土特产,像辣椒面(姨父爱吃辣椒)、粉面之类。
我最后一次听到姨妈说话,姨妈最后见到我的来信,大约是1998年12月下旬。五弟带团去泰国,回来途经香港,顺便到广州去看望姨妈和姨父。他回家后,叫我们看了一段给姨妈的录像,从录像上看,姨妈的精神大不如以前了,但姨妈的一句话讲的特别清楚:“你妈咋不给我来信了,回去叫老三给我写封信。”我听了,不敢怠慢,很快就代母亲给姨妈写了一封信。确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话越来越方便了,加之姨父视力越来越差,写信困难,和姨妈的通信就大为减少。那封信,可能是给姨妈写的最后一封信。
¬
四
¬
姨妈此生最大的憾事是什么,我不知道。以我的推想,恐怕至少有这两件事:一是我外公去世时,她不在身边,没有与老父亲做最后的告别;二是最后一次(1992年)回老家,没有见到她的大哥。外公去世是1976年的腊月,那时交通不方便,再加上姨妈有病,为怕她受刺激,舅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姨妈,所有的亲戚也都瞒着她。不知是姨妈敏感,还是谁走露了消息,姨妈很快还是知道了。她于1977年正月回家一次,她埋怨大家没人给她通消息,她尤其埋怨母亲,说:“娘去世早,老人就剩下伯,这多年就挂念他老人家。他老时,大哥不给我说,你也不给我说!”母亲说“大家都为你的身体考虑??????”母亲还能说甚么呢!这次回家姨妈住了半年多,到7月底才返回广州 。
我的舅父是1986年4月去世的,也没有人告诉姨妈。那时我正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念书,如果给姨妈写信,母亲就叫写一句:“马家大哥身体很好.请放心。”或者不提舅父。1992年4月下旬,姨妈在姨父的陪伴下回了一次陕西。 记得当时我和母亲、大哥、四弟等几个人,去东板桥看望姨妈,我发现姨妈精神大不如以前,不像1968,1972,1977年回家时的意气风发,我心里不禁凄然。姨父告诉我说:“你姨妈现在离不了药,好几样子呢!我经管她,服了药却能好些,”但她讲话我觉得还可以。过了几天,是一个星期一,没课,我在蔺店中学东边的放峰场,专门买了几斤蜂蜜,装了两瓶,一瓶让我的妻子给年迈的岳父送去,一瓶我给姨妈送去,让她补补身子。这一次姨妈见我来了,精神还不错,他竟开玩笑的问我:“你看姨妈痴不痴?”我说:“姨妈,我看你比以前更精神了!”五一节过后的一天,姨妈和姨夫来到定通看我们,那年我刚春上盖了新房,她把我们弟兄几个的家一一走了,看后,很为甥儿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感到高兴。再过了几天,姨妈就和姨夫就回了广州,不料这一去,竟是和母亲,和我们的最后诀别!
姨妈回广州后,就给姨父表达过“回陕没见到大哥”的遗憾。1994年春天还给母亲来信,说:“前年回家,把所有的人都见了,就是没见到大哥。你有空去马家 ,代我看望他。大哥是5月15日生日,让他多保重身体。”姨妈哪里知道,她的大哥在八年前已离开人世,永远的走了!像外公去世时一样,所有的人都瞒着她。她这次回家去看我舅父时,妗妈哄她说:“你大哥到华县惠玲那儿去了。”姨妈就信以为真。后来母亲对我说:“你姨妈到底是有病的人,好哄。她在家待近二十天,也不问问,大哥咋去那么长时间不回来。” 我觉得姨妈 晚年是幸福的,也是悲凄的,她临离开这个世界,都以为她的大哥还在人世,还相信会和大哥相见。
1999年11月11日,姨妈在广州家中病逝,那一刻,和她同甘共苦了半个多世纪的姨父,两个已成家的表妹都守护在她的身旁。第二天,表哥千里迢迢从陕西到广州奔丧,而姨妈平时最牵念的亲人——我的母亲,悲痛欲绝却只能在陕西自己的家里默默流泪。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表妹红穗在电话里泣不成声,我也和姨父通了电话,表达哀痛之情,然后问清姨妈丧事的时间安排,我们兄弟经过商议,决定让五弟代表我们全家去广州(他经常出外,也恰好在家),向姨妈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十多天后,表哥恭谨地抱着姨妈的骨灰盒回陕。 走过了人生的千山万水与风风雨雨,姨妈终于魂归乡里。在姨妈的遗像前,我长跪不起,不禁号啕,心里似有千言万语想对姨妈说,此刻却一句也讲不出。骨灰盒下葬那天,所有的亲戚都来为姨妈送行,姨妈这下又看到她的亲人了,但她依然未能看到她的大哥(他咋还没从华县回来啊!)。低回的哀乐声中,我似乎又看到了姨妈熟悉的身影,听到了她那爽朗的笑声??????
敬爱的姨妈!你知道吗?在三年后的2002年10月,姨父和您的大女儿,女婿伟平及外孙女黄卉(她第一次来陕),还有您的孙儿沧海孙媳白睿,都从广州回来了,他们要和表哥一起,为您做三周年纪念,来为您安魂。在一个阳光 明媚的日子,您又一次和亲人亲戚们相见,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可是姨妈你知道吗?就在这次亲戚们为您而大聚会之后的第二年,有一天,姨父突然毅然决然的走了,永远的走了,连一声道别的话也没说,就随您而去。尽管是一个秋雨连绵令人揪心的季节,姨父也留恋珠江,留恋他工作了多半生的广州,但他更是渭河哺育的儿子,叶落归根,他还是回来了,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是先一年回家,看您一个人在村北这片地里,怕您孤寂,来陪伴您的吧!
姨妈!您知道吗?就在前年,即2006年的8月,姨父去世三周年的时候,新民表哥、您的女儿红穗和秦花(秦花有30多年没回来了),还有您的女婿黄伟平,您的外孙女黄卉和麦乐斯(斯斯是第一次来陕,黄卉是第二次),大家都回来看你们二老来了,来为你们安魂,为你们送最后一程。老家所有的亲戚,包括您曾给予过关爱的侄儿、侄女和外甥们都来了,还是只有我的舅父没来,您一定要问:大哥去华县咋这麽长时间?亲爱的姨妈!我告诉您:您就不要再等舅父了,他早在1986年已先您而远行了。大家见您身体不太好,都瞒着您,您能谅解大家的良苦用心吗?请放心吧,您在九泉之下一定会见到舅父的。“我的母亲身体还好,不要挂念”,我曾经给您写信说的话,在这儿再说一遍,您听到了吗?请姨父借空儿给我们回一封信,好吗?
敬爱的姨妈!在这片您曾经洒过汗水的土地上,你们现在可以放心的长眠了。东板桥村北环境不错,弥眼的是一片枣树园和连片的庄稼 ,这里很优美,也很幽静。安息吧!明年的清明节,我还会来看你们的。
( 2008、9、27——10、9写
¬
¬ 一
近些年,每逢清明节,母亲都要准备些烧纸,祭念故去的亲人。母亲祭念的主要是四个人:我的外婆、外公、舅父和姨妈。她总是把烧纸分为两包,让我拿去,一包在外公和舅父的坟头烧,一包在她的姐姐——我的姨妈的坟头烧。母亲把这事交给我,不仅仅是我到工作单位上班是顺路,更主要是她本人年事已高,身体不好,特别是腿脚不好使,不然话,她本人非亲自去做这些事不可,七八年以前就是这样。每次她都叮咛我:“如果你急着上班,你姨妈的,就叫桃红拿去烧;你外爷和你舅的,就交待给小武。”(桃红是我妹子,和姨妈一个村子也是邻居,小武是我的老表——舅父的最小儿子)我诚惶诚恐,像聆听“圣旨”一样,每年都尽力去做好。
母亲的四位亲人里,外婆去世最早,我都没什么印象,姨妈去世最迟,1999年11月,她也是母亲经常提起的一个人,可见姨妈是母亲感情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得那一年姨妈去世,我们兄弟和广州的表妹经过商议,最后决定还是把消息告诉她,结果她悲痛欲绝,一边哭一边诉说,怨恨自己,说姨妈前年叫表哥回老家,接她到广州去,她因怕出门而未去成,因而未能和姨妈见上最后一面,姨妈这一走,她姊妹俩永远再见不了面了。
关于姨妈,我早就想写一点东西,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这不仅仅是她去世已整整9年,我常常怀念她,晚上总梦见她,更主要的是出于对她的敬爱之情,或者说,一种特殊的亲情。我常想,“姨妈”一词,“姨妈”“姨妈”,这“姨”字之后带一个“妈”字,这恐怕就是感情上仅次于母亲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对母亲敬畏,而对姨妈更敬畏,这就足以说明姨妈在我们兄弟生命里的位置。姨妈年轻时,人们对她的普遍评价是:脾气不好,但对人心底极善良。综其一生,人们的这个评价,基本上概括出了她的主要品性特征。可不是,姨妈的脾气我是亲自领教过的。记得我上小学的哪一年,我用砸桃仁卖来的钱,买了一个竹笛,玩着吹歌儿,姨妈到我家来看见了,一把夺过笛子,厉声训道:“哪来的笛子?你能吹了这个?”我说:“这是我用卖桃仁的钱买的。”“为什么不买个本子钢笔什么的?我看你是贪玩!以后再不准玩这个,记着,把心思要用在学习上!”我吓的再也不敢说话了。多少年以后,我回想起来,才明白当时对姨妈的“怕”,就是现在说的“敬畏”,从无一丝记恨在心,相反,更加感激姨妈,因为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姨妈也为我付出了一份心血。她的训我,全是为我好,全是一片爱心使然,而这往往是只有被称作“妈”的人才能做到的。
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说明姨妈的脾气与心底善良。大约是我九岁的那一年的秋天,姨妈还没有去广州,有一天,我去她家,门前的大路上有一个卖柿子的在叫卖,一个妇女引着小孩,那孩子硬缠着母亲要买柿子,那妇女不买,那小孩就哭,那妇女就硬拉着孩子回去了。姨妈看在眼里,就回家取了几毛钱,买了二斤柿子。他一边给我了两个吃,一边拿了几个柿子,叫我的表妹红穗给刚才那个要买柿子的孩子送去,红穗不情愿送,说是人家都回去了,谁还撵的撵的给人送柿子呢。姨妈一听,马上拉住表妹就打,非叫她送去不可,紅穗就只好送去。为别人的孩子着想,而让自己的孩子挨打,这就是我的姨妈。几十年过后,我再几次见到的表妹,她的性格却活泼开朗,心直口爽,待人热情,大方,我就想:这是姨妈对她小时候严厉教育的结果呢,还是她本来的带着姨妈心直口爽心底善良的遗传基因呢?大概是二者兼有吧。
二
¬
的确,姨妈脾气不好,不说训我和表妹这些晚辈,就是和她同辈的兄弟姐妹,她觉得谁那儿不对,也常常不留情面。我就曾亲自见过她和母亲和妗妈的两次“吵架”,但她们的吵架她们并不记仇,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又恢复了和平。和母亲那次吵架,我那时还小,只记得姨妈到我家来,刚进门,姊妹俩不知说什么,声音很快高了起来,吵的很厉害,我吓得心里嗵嗵直跳,不知劝那个好,反正两人吵了一阵子,姨妈负气回家去了。你猜怎么着,过了两三天,姨妈又自己到我家来了——看她的妹子来了。还给我们带了一些好吃的,又帮母亲做针线活,姐妹俩又和好如初。
和妗妈的吵架,是我上初中快那阵儿,即文革后期的七二年,我已学会了骑自行车。姨妈从广州回来,我骑自行车带着她去看望外公,一进门,她和外公没说几句话,却和妗妈高起声来。妗妈在我的印象中,和我母亲,和我姨妈关系相当好,我们兄弟没太熬过外家,新民表哥和红穗表妹小时候都熬过(陕西话,长期住的意思)舅父家(距离比我家离得近吧),受过妗妈的照顾,我的印象中,妗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可这一次妗妈和姨妈吵起来,却使我非常吃惊。尤其使我不解的是,姨妈的一个侄儿——我的一个表哥,十七八岁,年轻气盛吧,居然偏向着妗妈,也和姨妈对立起来。(1987年,我的这位表哥出差到广州,专门去看望了姨妈,并和姨妈合影留念。他一定会当面向他的大姑表示歉意,说明自己少年的无知)当时的场面真叫我心跳不已,我不知如何是好,只想拉开姨妈赶快离开。我终于拉开了姨妈,在路上,她给我讲妗妈如何如何。“清官难断家务事”。几年以后,姨妈从广东回来,我又见她和妗妈,和我母亲,以及表姐表嫂们在一起,说说笑笑,说不完的亲情,道不完的家常。
我常想,妗妈和我母亲,虽然姨妈和她们都吵过架,但她们都不和姨妈计较,是因为她们年轻时朝夕相处,毕竟姐妹情深(姨妈和母亲都把妗妈不叫嫂子,而是叫大姐),他们都了解姨妈的脾气,更了解她待人的心底好,再加上姨妈的大度,当面口不饶人过后为人着想的脾性,所以大家都能理解,很快重归于好,决不会出现像有些人家的姊妹,有点矛盾就相互记死仇的现象。
对妗妈是这样,舅父就不用说了,姨妈和母亲都叫他大哥(母亲和姨妈还有堂兄堂弟,关系也非常好),舅父对他的两个妹妹当然照顾有加。听母亲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姨父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在部队服役,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姨妈的肩上。姨父在新疆6年,1955到北京学开坦克,19 66 年转业到广州,姨妈第一次到这两个地方去,都是她的大哥,即我的舅父陪同着去的,因为姨妈一个农村妇女,从没出过恁远的门。她一个女人,既要参加集体劳动挣生产队的工分,又要抚养三个孩子,纺线,织布,做针线,担水,做饭,打场,甚么活都干。姨妈有时忙不过来,就打发人去叫舅父或去叫我父亲,因此,那时候,舅父和我父亲没少给姨妈帮忙。当然,姨妈也给我母亲帮忙不少,我家男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张,姨妈有空就给母亲来帮工,特别是姨妈1966年去广州后,几乎年年都要给我家寄物或寄钱。姨妈, 也更是一直牵挂着娘家人,特别是我的外公和舅父,有时也叫姨父写信寄钱或寄东西到舅家。
有这样一件事,姨妈一定刻骨铭心,即姨妈的大女儿——我的表妹红穗,曾大病了一场,那天晚上,如果不是父亲和舅父给姨妈帮忙,及时送往医院,后果不堪设想。事情是这样的,1966年的四五月里,也就是姨妈带着孩子去广州姨父那里的上半年,一天,我的表妹红穗病了,姨妈叫村上的医生看,她以为是着凉吃点药就好了,中午还把红穗顺路放在舅父家,叫妗妈照看着,她去故市镇上会(赶集),下午又带红穗回家,不料到了晚上十一二点,红穗发起高烧来,昏迷不醒,还不住地呕吐,这下姨妈着急了,又叫来医生,医生一看,叫 赶快往大医院送,姨妈就隔墙喊邻居的 人,让给她叫来 村里的一个和我家对门有亲戚关系的人,此人叫海海子 。姨妈给海海子说:“麻烦你赶快去定通,把国栋(我父亲)给我叫来,就说红穗病的厉害,要往故市医院送,叫水儿(我母亲乳名)明早来,把秦娃(最小表妹,当时4岁)接到定通去给我先照看几天。”海海子快速走到定通,叫开我家的门,其时已是半夜的凌晨一点,母亲和父亲赶快起来,听海海子一说,也非常着急,父亲跟住海海子就走,二里路,几乎是跑着来到姨妈家。父亲一到,姨妈就准备好了,她 焦急地对我父亲说:“红穗从下午到现在,高烧不退,叫不言传,不敢耽搁了,咱两个人把娃抱着赶快往故市医院送。”东板桥距故市镇要八里路,姨妈和父亲换着抱红穗,一路能走多快走多快,红穗当时已八岁,把他们两人抱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走了有二里路,姨妈说:“国栋,这不行,这娃不好抱,到故市还有六里路呢!是这样,我头里跑快些,到马家把大哥叫起来,弄个架子车,你一到,咋把娃放在架子车上,这样送能快些。”父亲说“行,你头里跑快些!”.
这样,姨妈头里一口气跑到舅父家门前,叫开了门,等父亲赶到,舅父已将架子车准备好了,他们三人就用架子车拉上红穗急向故市赶去,随后舅父的二女儿惠玲姐也赶到医院(她本在西宁工作,刚好近几天在家,她一听说大姑的孩子病了也很着急),到故市医院一检查,是脑膜炎,医生叫给渭南县医院转,惠玲姐到底是在外边知多见广,她很快就用电话联系上了县医院,县医院就派救护车来接。当时故市医院当晚还接了一个患脑膜炎的孩子,于是,不到四十分钟,救护车赶到,红穗和那个孩子连夜晚被送到渭南。
听母亲说,那和红穗一同送到县医院的孩子,经过抢救,第二天中午就灵醒了,而红穗第二天一整天都昏迷不醒,第三天才睁眼醒了过来。姨妈和惠玲姐,为照顾红穗,在县医院没黑没明,跑来跑去,顾不上吃,顾不上喝,几天下来,姑侄俩被折磨得都不成样子。红穗大约在医院住了近半个月,才出院,而那些天,秦花就一直在我家,由母亲照管,每天和我妹子桃红玩,待红穗出院后,才被姨妈接了回去。姨妈后来对母亲说:“要不是那天晚上国栋和我把红穗及时送到医院,恐怕都见不到红穗了!”
¬
三
就在表妹红穗大病,姨妈经历了一场惊险之后,下半年,姨妈和三个孩子被姨父带家到了广州。从此之后姨妈就每隔几年回一次老家,看望亲人。在我的印象中,姨妈身体不太好,一直有病,时好时坏。姨妈的病,以我的推想,主要吃亏在她的焦性子,脾气不好,容易生气;再一个,长期和亲人的分离,对亲人的思念,对她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折磨。还有一些生活的磨难,压在这个家庭妇女身上,使她像祥林嫂一样承受着。姨妈的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二十多天时殇了,这对她肯定是个沉重打击。还有,姨妈家是个中农成分,在那讲阶级斗争的年月,并不算“根红苗正”,村里的积极分子硬找茬,说姨父的父亲旧社会参加过什么“一贯道”,给部队去信,想给姨父政治上抹黑,这就使姨妈承受巨大的思想压力。 有一回,我问表哥:“我姨妈得的啥病?”表哥说:“你姨妈的病,按医生的说法,应该是精神分裂症,是时轻时重,因此,对她精神方面的调养非常重要。”据表妹回忆,姨妈日常生活的话题,也多是老家的人和事,娘家年老的父亲、大哥、兔娃(大侄子)、模娃(二侄女惠玲),定通的水儿(我母亲),果园的绒娃(大侄女)??????谁都在她心里惦记着。正因为如此,姨妈每回一次老家,见到亲人,精神就要好些。母亲曾对我说过:“你姨妈后半生在广州度过,但她始终不喜欢广州,还是爱咱陕西。”也正因为如此,我家和姨妈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姨妈能经常享受到亲情带来的快乐。我记不清我替母亲给姨妈究竟写了多少信,而我无意保留下来的姨父写来的信就有二十多封。回想起当年,每给姨妈写一封信,接着就盼望姨父写来回信,那种盼望,总给人一种信心,一种希望。每当收到回信,看到姨父那熟悉的笔体,然后给母亲一句句念信的内容,心里就充满温馨感和幸福感。当然,收到姨妈姨父来信,母亲又叫回信,姨妈那头接到母亲来信,又再回信,如此反复,鸿雁往来,就保持了音信的连续。当然有时候,人一忙,迟三差五,迟回信现象也是有的。反正有一向,姨妈没来信,母亲说:“给你姨妈写封信.”于是我就按母亲说的做了。记得我给姨妈写信,每次都会以母亲的口气对姨妈说:“马家伯的身体很健康,大哥身体也好,请放心”这样的话,我相信姨妈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高兴的。
我家永远感激姨妈和姨父,感激他们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有力资助,我尤其感激姨父来信对我们学习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文革十年,我家男孩子多,生活困难,年年二三月里,青黄不接,日子最难过,每当这时候,母亲就要我给姨妈姨母写信,叫寄上10块20块的,姨妈就如数寄来,还寄粮票,糖果、火石甚么的。当然,母亲一般在能过得去的情况下,尽量不向姨妈开口,因为母亲知道,姨妈一家五口,生活全靠姨父那一点工资,也不是很宽裕的。但也有没有向姨妈要钱的时候——像遇上年节——姨妈也寄点钱来让我们过年。她总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考虑的少。为表示一点心意,我们有时也给姨妈寄一些土特产,像辣椒面(姨父爱吃辣椒)、粉面之类。
我最后一次听到姨妈说话,姨妈最后见到我的来信,大约是1998年12月下旬。五弟带团去泰国,回来途经香港,顺便到广州去看望姨妈和姨父。他回家后,叫我们看了一段给姨妈的录像,从录像上看,姨妈的精神大不如以前了,但姨妈的一句话讲的特别清楚:“你妈咋不给我来信了,回去叫老三给我写封信。”我听了,不敢怠慢,很快就代母亲给姨妈写了一封信。确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话越来越方便了,加之姨父视力越来越差,写信困难,和姨妈的通信就大为减少。那封信,可能是给姨妈写的最后一封信。
¬
四
¬
姨妈此生最大的憾事是什么,我不知道。以我的推想,恐怕至少有这两件事:一是我外公去世时,她不在身边,没有与老父亲做最后的告别;二是最后一次(1992年)回老家,没有见到她的大哥。外公去世是1976年的腊月,那时交通不方便,再加上姨妈有病,为怕她受刺激,舅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姨妈,所有的亲戚也都瞒着她。不知是姨妈敏感,还是谁走露了消息,姨妈很快还是知道了。她于1977年正月回家一次,她埋怨大家没人给她通消息,她尤其埋怨母亲,说:“娘去世早,老人就剩下伯,这多年就挂念他老人家。他老时,大哥不给我说,你也不给我说!”母亲说“大家都为你的身体考虑??????”母亲还能说甚么呢!这次回家姨妈住了半年多,到7月底才返回广州 。
我的舅父是1986年4月去世的,也没有人告诉姨妈。那时我正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念书,如果给姨妈写信,母亲就叫写一句:“马家大哥身体很好.请放心。”或者不提舅父。1992年4月下旬,姨妈在姨父的陪伴下回了一次陕西。 记得当时我和母亲、大哥、四弟等几个人,去东板桥看望姨妈,我发现姨妈精神大不如以前,不像1968,1972,1977年回家时的意气风发,我心里不禁凄然。姨父告诉我说:“你姨妈现在离不了药,好几样子呢!我经管她,服了药却能好些,”但她讲话我觉得还可以。过了几天,是一个星期一,没课,我在蔺店中学东边的放峰场,专门买了几斤蜂蜜,装了两瓶,一瓶让我的妻子给年迈的岳父送去,一瓶我给姨妈送去,让她补补身子。这一次姨妈见我来了,精神还不错,他竟开玩笑的问我:“你看姨妈痴不痴?”我说:“姨妈,我看你比以前更精神了!”五一节过后的一天,姨妈和姨夫来到定通看我们,那年我刚春上盖了新房,她把我们弟兄几个的家一一走了,看后,很为甥儿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感到高兴。再过了几天,姨妈就和姨夫就回了广州,不料这一去,竟是和母亲,和我们的最后诀别!
姨妈回广州后,就给姨父表达过“回陕没见到大哥”的遗憾。1994年春天还给母亲来信,说:“前年回家,把所有的人都见了,就是没见到大哥。你有空去马家 ,代我看望他。大哥是5月15日生日,让他多保重身体。”姨妈哪里知道,她的大哥在八年前已离开人世,永远的走了!像外公去世时一样,所有的人都瞒着她。她这次回家去看我舅父时,妗妈哄她说:“你大哥到华县惠玲那儿去了。”姨妈就信以为真。后来母亲对我说:“你姨妈到底是有病的人,好哄。她在家待近二十天,也不问问,大哥咋去那么长时间不回来。” 我觉得姨妈 晚年是幸福的,也是悲凄的,她临离开这个世界,都以为她的大哥还在人世,还相信会和大哥相见。
1999年11月11日,姨妈在广州家中病逝,那一刻,和她同甘共苦了半个多世纪的姨父,两个已成家的表妹都守护在她的身旁。第二天,表哥千里迢迢从陕西到广州奔丧,而姨妈平时最牵念的亲人——我的母亲,悲痛欲绝却只能在陕西自己的家里默默流泪。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表妹红穗在电话里泣不成声,我也和姨父通了电话,表达哀痛之情,然后问清姨妈丧事的时间安排,我们兄弟经过商议,决定让五弟代表我们全家去广州(他经常出外,也恰好在家),向姨妈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十多天后,表哥恭谨地抱着姨妈的骨灰盒回陕。 走过了人生的千山万水与风风雨雨,姨妈终于魂归乡里。在姨妈的遗像前,我长跪不起,不禁号啕,心里似有千言万语想对姨妈说,此刻却一句也讲不出。骨灰盒下葬那天,所有的亲戚都来为姨妈送行,姨妈这下又看到她的亲人了,但她依然未能看到她的大哥(他咋还没从华县回来啊!)。低回的哀乐声中,我似乎又看到了姨妈熟悉的身影,听到了她那爽朗的笑声??????
敬爱的姨妈!你知道吗?在三年后的2002年10月,姨父和您的大女儿,女婿伟平及外孙女黄卉(她第一次来陕),还有您的孙儿沧海孙媳白睿,都从广州回来了,他们要和表哥一起,为您做三周年纪念,来为您安魂。在一个阳光 明媚的日子,您又一次和亲人亲戚们相见,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可是姨妈你知道吗?就在这次亲戚们为您而大聚会之后的第二年,有一天,姨父突然毅然决然的走了,永远的走了,连一声道别的话也没说,就随您而去。尽管是一个秋雨连绵令人揪心的季节,姨父也留恋珠江,留恋他工作了多半生的广州,但他更是渭河哺育的儿子,叶落归根,他还是回来了,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是先一年回家,看您一个人在村北这片地里,怕您孤寂,来陪伴您的吧!
姨妈!您知道吗?就在前年,即2006年的8月,姨父去世三周年的时候,新民表哥、您的女儿红穗和秦花(秦花有30多年没回来了),还有您的女婿黄伟平,您的外孙女黄卉和麦乐斯(斯斯是第一次来陕,黄卉是第二次),大家都回来看你们二老来了,来为你们安魂,为你们送最后一程。老家所有的亲戚,包括您曾给予过关爱的侄儿、侄女和外甥们都来了,还是只有我的舅父没来,您一定要问:大哥去华县咋这麽长时间?亲爱的姨妈!我告诉您:您就不要再等舅父了,他早在1986年已先您而远行了。大家见您身体不太好,都瞒着您,您能谅解大家的良苦用心吗?请放心吧,您在九泉之下一定会见到舅父的。“我的母亲身体还好,不要挂念”,我曾经给您写信说的话,在这儿再说一遍,您听到了吗?请姨父借空儿给我们回一封信,好吗?
敬爱的姨妈!在这片您曾经洒过汗水的土地上,你们现在可以放心的长眠了。东板桥村北环境不错,弥眼的是一片枣树园和连片的庄稼 ,这里很优美,也很幽静。安息吧!明年的清明节,我还会来看你们的。
( 2008、9、27——10、9写
-全文完-
▷ 进入守拙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