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直在关注“范跑跑”以及网友对“范跑跑”评论的最新动向,从最初广大网友对他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到凤凰网“郭跳跳”对他的毫不容情的讥讽抨击,再到腾讯演播室人大教授周孝正的“辨证”的评论,最后有网友同情甚至支持“范跑跑”的事实,我一直没有针对“范跑跑”事件发过只言片语,冷眼旁观更能保持头脑的冷静,现在事已至此,我想以一个农村一线普通教师的身份,从道德和教育的角度,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说说“范跑跑”,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是谋生的职业”,“是一个关乎学生智力,学识发展的职业”,“与爱无关”,“与神圣无关”,“道德绑架”是“范跑跑”表达自己观点用得最多的几个词句,我认为这是基于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而教师不予认同的感慨,是的,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确实努力在用高标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一方面是中国教育传统在社会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期许,另一方面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所富有的可塑性的迫使。教师应当“学为师,德为范”。然而,事实是,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现在社会浮躁,惟利是图,道德缺失,人情淡薄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教师在这种大气候中自身保持纯洁已属不易,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奉行高标的道德,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言行是“空中楼阁”,“不食人间烟火”,甚至教师自己也感觉是“空对空”。退一步说,就算学生在教师的道德熏陶下,得到发展,然而,当他们步入社会,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或者接触的又是另外的一面,他们又会作如何感想和行动呢?所以,如果社会自身不崇尚道德,仅仅是对教师要求高标的道德,我认为这无疑是一相情愿的。对学生也是不负责任的。记得有个同事,熬夜打麻将,班上有一位学生就住在他的隔壁,第二天课间时间,发现有学生从书包里拿出扑克牌出来和同学赌钱,(这在农村学校是常有的现象),他上前连牌带人一起拉进了办公室,教育他们学生不能赌博,生:我爸妈也赌钱,你们大人都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行?师:你们是学生。生:学生也是人,师:在学校更不行。生:那像你一样在家里就行?师:你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这样的教育,明显缺少了说服力。
所以,“范跑跑”的“道德绑架”观点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的,尽管有点偏激。
“范跑跑”的可爱之处是真,但真不完全等同于真理,我从事农村中学一线教学二十三年了,感受最深的是:教育的精髓是爱,没有爱的教育就像种花没有阳光,养鱼没有清水一样让人无从下手,这个观点我不需用什么例子来证明,因为,无数的教育工作着早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范跑跑”说小学生的教育需要爱,中学生就不需要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教育观点。
但,教育确实是“与神圣无关”,教师这种职业也确实可以是谋生的职业,而人们给教师冠以“灵魂工程师”给教师职业定位以“神圣”,事实是有偏颇,记得以前在学校内开展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演讲活动中,有老师说自己为了学生,把生病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的,还有带病坚持上课的,免费为学生长期补课的,用自己工资的一半资助贫困学生的,总的是谈无私奉献,比谁奉献得彻底。听得让我止不住的想流泪,我这不是感动的泪水,而是怜悯的泪水,古诗有“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也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牛奶”。似乎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殊不知,教师也是一个融入社会中的人,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难道单单凭冠以“神圣”就能够提高吗?那么,如果剔除奉献,教师的爱又会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教师的爱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关心爱护,而不是人们过高期望的那种要求教师舍弃自我的爱(奉献),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单相思"。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不爱自己的子女,你还能奢望他爱别人吗?如果真要如此要求,那无疑是要逼迫广大教师去做伪君子,或者去扭曲人之本性。
“真小人,伪君子”是“范跑跑”为自己辩护的又一个观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是真小人,也不能是伪君子,道德是体现在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的,所以,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道德底线,比如人性。不能为了所谓的“真”,而甘做小人,也不能因为是真小人,就自以为比伪君子高尚,其实,真小人也好,伪君子也好,都是作为人应该摒弃的。主流社会里,人们推崇的还是真君子,尽管有阴暗面,毕竟,超出道德底线的东西还是见不得阳光的,一旦暴露也将会受到千夫指。
人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英雄,社会也需要英雄,但,我可以肯定的回答,英雄不一定就出在教师群体里。
沸沸扬扬的“范跑跑门”,引发了许多人的争议和思索,而我,只是局限于教师这一行业的思考,对于现今中国社会道德的深层次的剖析和诊治,我想,不是一个“范跑跑”就能搞掂。我想看到中国思想界的精英,如余秋雨先生,北大的周国平教授等等,以及教育界的同仁,能够站出来,拿出像尼采说“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勇气,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因为,这样也是一种“大爱”的体现。
-全文完-
▷ 进入渔舟唱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