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奇遇
少时,家中藏书颇丰,母亲去世又早,父亲忙于工作,我的孩提时代几乎就是在书堆里度过的。到了我上初中时,家道中落,书柜里的书被父亲一摞一摞地拿去换了钱。先是大部头的工具书,什么《辞海》《辞源》《康熙大字典》《韦氏英语大词典》等,到家无隔宿粮时,连我们小孩看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套《小学生文库》《幼儿文库》也都一本也不存了。我感到很失落,年龄又小也没本事改变家中的处境,只有一头钻进位于市中心的图书馆里,继续在书堆里寻找我儿时的梦境。好在图书馆离家不远,步行一刻钟也就到了。在那儿,我看了不少中外古今名著,为今后的作家梦打下了基础。
记得我自费买书是在高一时,省下零花钱买回一本薄薄的《千家诗》。 参加工作后,也是省吃俭用, 经常去书店买一些心仪已久的书回来。我那时住集体宿舍,越来越多的书没法存放,有位文友已结婚成家,很欢迎我的书寄存在他家。我的那些书和他的书从此就比肩而立,在他家的书柜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
相安无事多年,到了“文革”那年,文友因在中学期间创立文学团体而受牵连,遭到抄家的厄运。除了他的鲁迅著作之外,我们的所有藏书全部片纸不留,被红卫兵悉数抄走。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头,重新掀起了读书的新浪潮,中山路上的新华书店竟然排起长队,就为了买一册四大名著。嗜书如命的我们,当然不甘落后,慢慢地书柜里的书又多了起来。再后来,春安路上的旧书摊店渐渐多了起来,工余之暇,淘书觅书又成了我们新的爱好。
有一次,在一个摊点上,我发现一本十分眼熟的书,那是一册巴尔扎克的小说《农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浅色的封面上是青蓝色木刻的著者头像,线条刚劲有力,显示出作家坚毅顽强的生命力。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地都会买上至少一本的新书,《农民》是我那年去苏州会一个文友时购得的,上面还有我的签名及购书地点和日期。迫不及待地翻到扉页,我的手迹赫然在目,当时的激动溢于言表,一番讨价还价终于以两倍的原价物归原主。
自此,我留了一个心眼,有事没事就往各个旧书摊跑,寻寻觅觅渴望找回我那些被抄没的书籍。唉,事与愿违,其他的一百多册书籍影踪全无,看来也不大有完璧归赵的可能了。
-全文完-
▷ 进入月色-朦胧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