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称作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她,出身名门,学贯中西;她,心底赤诚,笔下高致;她,半世坎坷,一生寂寥。
她是陆小曼,一位曾名闻京沪,风华绝代的才女佳人,一个被世人非议,岁月遗忘的不幸女子。
陆小曼,她不是十里洋场,艳惊四座的社交名媛,她是他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寻得的伊人;她不是他追林未果,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她是他茫茫人海,一生唯一的灵魂伴侣;她是他繁华褪去,铅尘洗净的小女子,是他生生世世温柔的妻。
她与他的相遇,是沉沉黑夜中光与火的撞击闪耀;她与他的结合,是寂寥人生中佳人才子的悲欢绝唱。
陆小曼,这三个字,注定与徐志摩一生相连。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徐志摩,也许陆小曼将不会是陆小曼,她会是那个衣裘华丽,挥金如土,出入豪门的王太太,同那个时代的上流名媛一样,在富足安逸的生活中度过一生。
但是命运让陆小曼遇见了徐志摩,她与他,一个是美艳绝伦的旷世佳人,一个是满腹诗书的风流才子,她与他,原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双,可惜造化弄人,偏偏相遇之时,他已是使君有妇,而她亦是罗敷有夫,或许她曾在心底轻轻地对他说,“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但是徐志摩,他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追寻自由与幸福的世界,一个她从不知道竟然存在的世界,可以这样说,是他拯救了她,把她从一个虚伪、污浊、黑暗的泥潭里拉了出来,他让她明白什么是爱,并且让她甘愿牺牲所有去为这样的爱抗争。
她在《小曼日记》里写道,“我也认识他是一个纯洁天真的人,他给我的那一片纯洁的爱,使我不得不还他一个整个的圆满的永没有给过别人的爱的。”
于是她不惜一切选择了徐志摩,郁达夫说她是“效文君而下嫁相如”,她与他冲破了中国封建礼教的藩篱,顶住了世人的流言蜚语,演绎了那个时代一段惊天地的爱情。
陆小曼是这样一个真性情的女子,敢爱敢恨,当繁华过尽,光环褪去的时候,我们看到陆小曼,她亦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的普通女子。她不羡荣华,不慕富贵,她只要一个安乐的家庭,如心的伴侣,她的愿望不过是世间绝大多数女子都向往的幸福罢了。
但是陆小曼终究是陆小曼,她的出身,她的美貌,她的才情,非一般女子能比,与她同时代的文人大家都对她有过不俗的评价。
郁达夫说,“陆小曼是一位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胡适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她的老师,著名画家刘海粟赞其,“一代才女,旷世佳人”,更说,“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转,很美,又无雕琢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
可惜这样的女子,难免会印证天妒红颜这个古语,陆小曼亦如此,她的一生,光环之下,却是寂寥相随,不仅因为她是陆小曼,更因为她是一代诗人徐志摩的妻。
徐志摩,我们新时代的诗人,一个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自由和美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失败英雄。(摘自《徐志摩》)
如此,盛开在徐志摩生命里的女子,花一样的陆小曼,亦是深信人生必须有真爱与自由的理想主义者,她如驿外断桥边一株清新淡雅的梅花,在坎坷流离的人生中虽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却依然“香如故”。
徐志摩曾经在游西湖的时候用杭白写过一首感怀白娘子的诗,其中有几句是:
那首是白娘娘的古墓
划船的手指着蔓草深处
客人,你知道西湖上的佳话
白娘娘是个多情的妖魔
她为了多情,反而受苦
徐志摩不曾想到,当年在杭州西湖随手写下的诗竟会印证在他所爱的女子身上。
那么陆小曼,究竟是怎样一个女子,竟能让风流倜傥的大诗人为之倾倒?
陆小曼,她是个多情的女子,她为了多情,反而受苦。
让我们漫过时光的河流,涉水去到对岸,那里款款走来水一般清浅的陆小曼,拾起一地落英,翻开那些尘封的往事,隔着时光的距离,我们用心走近的陆小曼,依然是临水照花人。
陆小曼家学渊源,父亲是学者,银行家兼外交官,母亲也是名门之后,颇具才情,她在世代书香的家庭中,自小就受琴棋书画的熏陶,后来又接受西式教育,兼习英文与法文。陆家有女初长成,十八岁的陆小曼,已经名震京城,倾倒无数大家子弟。
曾经在陆小曼遗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中看到过一张,照片中的她青春正当时,一袭旗袍,伏案阅读,齐耳短发,淡施娥眉,看起来是那样的清新自然,端庄美丽,那时候我只想到一个词语来形容她——惊为天人。
只可惜在那个时代,女子依旧是没有自身权利的,婚姻大事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九岁的陆小曼,还是个未曾体会过爱情为何物的天真少女,却在包办婚姻之下嫁给了王庚。
或许与王庚的婚姻,便是陆小曼悲情人生的开始。由于两人性情不投,婚后的陆小曼并不幸福,但她是心高气傲的女子,绝不能让人知道她是不快乐的失意者,于是她过着强颜欢笑,埋没自我的生活。
那时候的陆小曼是寂寞的,虚度光阴于歌舞升平的场合,那些所谓的名流人士有谁能看到她光艳外表下的一颗玲珑心。她困惑又无奈,“在这个黑暗的世界有几个是肯拿真性灵透露出来的?”,她茫然,她以为她将继续这样糊里糊涂,不问快乐与痛苦,埋没本性的生活,了此一生。
但是徐志摩出现了,如一道耀眼的光照亮了黑暗的世界,他鼓励她抛开虚假的生活,追求真爱的人生,她的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她勇敢地去为爱抗争了。
我们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封建意思依然浓厚的时代,一个弱女子所承受的世人恶俗的目光和不堪的非议,我们却能在《小曼日记》和《爱眉小札》中深深地感觉到陆小曼内心的痛苦与煎熬,我们亦能看到她的勇敢和真性情。
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牺牲所有换来真爱的陆小曼在婚礼之上却还要被以封建反封建的权威人物梁启超斥之为“祸水”,“妖妇”,陆小曼委曲得泪水盈盈。
才子佳人的婚姻并非就是琴棋书画,只有诗一般的浪漫,他们与常人无异,生活总少不了油盐酱醋。他们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可是当理想归于现实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落差。
陆小曼一直未被徐家认可,内心的郁郁加之她一向多病的身体,婚后的陆小曼变得娇慵,懒散,贪玩,浑然没有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仿佛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习惯于养尊处优的她,依然是跳舞,打牌,捧戏子,花钱如流水。徐志摩为了供奉这位娇妻,四处兼职,来回奔波,并且不惜放下诗人的颜面,去做房屋买卖中介,可惜生意未成,一代诗人却已魂归西天。
诗人的意外离去,让陆小曼备受指责与批评,所有的枪口都对准了她,所幸还有几个朋友为她抱屈,如凌叔华与郁达夫都曾为此写过文章。
但是他的离去,相信没有谁比她更痛苦,陆小曼至始至终都是深爱徐志摩的。他离去,她已是万念俱灰,心如止水,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她始终默默忍受,从不辩解。那场意外她不能说没有一点责任,所以她的心里始终充满歉疚。
也许是他的死,唤起了她的生。他离去的时候年仅35岁,而她也只有28岁,但是她为他素服终生,谢绝宾客,不再跳舞,不再唱戏,从此闭门不出,看书,写字,潜心学画,她真的成了他一直希望的那样的女子。
她在给他的挽联中写道: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半世繁华她已看尽,人间冷暖她亦尝过,从此世俗风景与她无关,余生唯一的希望只是“遗文编就答君心”。
徐志摩,他是中国新诗坛一颗最为闪耀的明珠,没有他的诗坛将是寂寞的,陆小曼,她不能让他的心血附之东流,她不能让他被世人遗忘,于是她拖着孱弱的病体,四处奔走,收集整理他的遗稿,她以这样的方式尽一个妻子的责任,以这样的方式爱着他,念着他。经历过纷飞的战火,经历过动荡的岁月,她始终没有放弃,她竭尽余生全部的精力,终于使《徐志摩全集》得以出版,这是陆小曼对中国文坛的一个不能遗忘的贡献。
在他离去的34年中,她青灯相伴,心如止水,她为他遗稿的出版所耗费的心血,所经历的困难与辛酸,只有她自知。她不仅整理出版了他的遗稿,她自己也创作了唯一的一篇小说《皇家饭店》,她还写了大量的散文,翻译了很多外国名著,创作了无数经典山水国画。她的余生,无愧于他了。
她曾经在回海宁硖石为他扫墓的时候作过一首《悼志摩》:
肠断人琴感未消,
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
写到湖山总寂寥。
“写到湖山总寂寥”,这是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怀,也是她余生的心境。在她的房间里,挂着他的大幅遗像,她每天为他上一束鲜花,他始终是她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在她的书桌上,用玻璃板压着一张她用正楷写的白居易的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她爱着他,爱了一生,从未忘记。
弥留之际,她唯一的心愿是能够把她葬在浙江海宁硖石,与他在一起。但由于徐家的不同意,她的遗愿终未能实现。
可怜一对才子佳人,一对悲情夫妻,生不能长相守,死也未能长相依。
陆小曼的一生,为多情而受累,但她是真真切切地爱过了,这一世能够做他的妻,她无怨无悔。
红颜已逝,芳魂长留,生前的寂寥她独尝,身后的一切自由后人评说,无论褒贬,陆小曼,她是不会在意的。她离去时灵堂上唯一的一副挽联,却是她一生最贴切的评价:
推心唯赤诚,人世长留遗惠在;
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全文完-
▷ 进入月明林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