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人心不古”的问题失眠的桔子

发表于-2008年10月10日 下午4:01评论-0条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结合中国的国情,“农民”的更深一层意思就是没有文化。但就是这个没有文化的人跟我说过一句很有文化的话——“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他说这句话是在去年我回老家过春节的时候。起因是梁上君子光顾了我家的后院,偷走了十几只老母鸡,顺便还把挂在屋檐下的腊鱼、腊肉一并笑纳了。于是,他老人家发出了“人心不古”的喟叹。并且,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他还跟我讲了一段故事作为佐证:文革时期,家家户户晚上睡觉都不用闩门。某一次劳动回来,他把一双水靴忘在了地头上,第二天去找,水靴安然无恙。在那个年代,一双水靴价值不菲。假设这件事发生在现在,那双水靴定然早就不翼而飞啦。

按照我父亲的描述,文革时期是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时代。毫无疑问,这个结论是荒谬的。并且,以此来作为“人心不古”的论据也颇为牵强。原因在于:

一、文革距现代不过三、四十年时间,算不得“古”。

二、夜不闭户是因为家家户户都穷,没有值钱的东西,盗窃这个行业缺乏存在的社会环境,说不明了什么问题。

三、水靴没被人拿走是一个偶然事件,就象现代也会冷不丁冒出个拾金不昧的品德高尚之人一样,同样不能证明人心就“古”了。

要谈“人心不古”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古”的概念和内涵。从字面上来讲,“古”与“今”相对,距“今”的时间应当比较久远。上溯2500年到孔老夫子那个时代,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言下之意即为:今不如昔、人心不古。由此看来,孔子那个时代仍然算不得“古”。所以,只好再上溯2500年,到黄帝那个时代。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到了源头,“古”得不能再“古”了。

接着我们来谈谈“古”的内涵。对于不同的人,“古”有不同的含意。对于孔老夫子来说,“古”是好的学习态度。而对于我父亲来说,“古”就是治安环境良好,没有人偷东西。一言以蔽之:“古”,就是一切好的东西。所谓“人心不古”,就是人心不好了。说“人心不古”是建立在“人心曾经很古”的基础上的。正如阿q说“我们家先前也曾阔过”被人笑话,我们要慨叹“人心不古”,就得证明人心曾经“古”过。

在人心“古”过的假想中,对人和社会的道德要求很高,标准只有两个字:“完美”。如果硬要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很完美”。孔子那个时代从时间概念上来讲已经算“古”了,但他老人家还是认为当时的读书人“人心不古”,可见这个人心“古”过的年代仍然要往前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源头就是三皇五帝时代,那个时代没有文字留传,迄今也只留下些神话传说。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各路神仙明争暗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说白了就是“窝里斗”。这种传统沿袭了五千年,终于练就了咱们中国人“窝里斗”举世无双的神功。说一群整天忙着“窝里斗”的人品德“完美”,很“古”,恐怕除了阿q,也没人会相信。

由此可见,所谓“人心不古”实在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心从来都不曾“古”过。自私和贪婪是人的本性。这一点,古今中外,举世皆同。生产力越发达,物质的诱惑越大,越能凸显人性当中“不古”的一面。当然,人心始终还是向善的。要不然就不会有“君子国”、“乌托邦”之类的美好想象了。也许,这才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事情。

所以,对于“人心不古”这个问题,与其假设“古”在过去,还不如寄希望于将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失眠的桔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紫云山人点评:

我们寄希望于将来:不再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