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天上到人间青青杨柳岸

发表于-2008年10月09日 下午4:29评论-6条

大寨,一面曾经引领中国农业历经曲折阔步向前的辉煌旗帜,一个曾经风光无限如日中天的的不朽名字,曾经引发了多少中国人甚至是外国友人朝圣般的憧憬和向往。当“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这个曾经激动过亿万农民梦幻般的标语口号,不得不永远被搁置和废弃时,当潮水般涌到大寨取经的人们再也不可能再来时,当我们昂首迎来二十一世纪的曙光,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时,从天上沦落到人间的大寨,从长期被人捧着歌颂着向往着到几乎无人想起无人问津的大寨人,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寨人现在过的还好吗?种种疑问,种种猜测,带着我们踏上了前往大寨的行程。

虎头山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那个就在这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牛羊胖呼呼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银光满屋喜气多,社员梦里也笑声甜。 一朵红花开,百里光闪闪,陈永贵是大寨的好领班┅┅”轻声哼唱着当年由歌唱家郭兰英在反映大寨人战天斗地,夺取丰收的著名记录片《学大寨》中的演唱的著名歌曲,我和我的同事们乘一辆大巴车从泰山脚下跨过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驶入气势恢宏的太行山中,来到了梦中的虎头山下。

印象中的虎头山,应该是很博大很巍峨,并且是层层梯田,层层庄稼的。但从车上望去,漫山遍野的全是些层层叠叠的绿树,全不象歌中唱的那般模样。所谓的虎头山,看上去只是一陌不算很高的山岭而已,山上全是些青松翠柏和一些桃树、枣树、苹果树之类的树木,在绿色之中,偶尔会看到色彩鲜艳、夺人眼球的嫩黄色的迎春花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在蒙蒙细雨中,显的是那样的娇美可爱。那印象中的层层梯田呢?已全淹没在这绿海之中了。那费尽移山心力改良出来的海绵田,现在已被层层的花果树木吞没了。

车到山前,我们不得不停滞不前,因为已到大寨森林公园的检票口了。今日的虎头山已成了大寨人吸引天下人来此参观的森林公园了,已成了山西省红色旅游的aaa级旅游风景区了。好在大寨人对持有军人和老年人证件的有免费参观的待遇,但办理手续相当的浪费时间,害的我们不得不在车上苦等。但也可以理解,天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即使当年曾是共产主义实验田的大寨也不能例外。

大巴车沿着山间公路继续前行,不一会就在一座小山前停下了,这里就是虎头山的主峰吧。路边有一组金黄色琉璃瓦覆顶的影壁式红色宣传栏,粉红底釉瓷墙面上赫然印着两个让人激动不已的红色大字:大寨。下边一些小的红字则是大寨村的简介。两边相连的阁楼式牌坊上对联式题词则让人不得不重新检视原来的印象:发扬大寨精神,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路子,同心协力奔小康。在过去那火红的年代里,这上面也许是画着“毛主[xi]挥手我前进”的巨幅画像,两边的对联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大字吧。

从宣传栏的左侧鹅卵石铺就的登山小道,在难得的春雨中,我们一行人撑起花花绿绿的雨伞在绿色的虎头山上缓缓前行,导游也在热情地向我们讲解着大寨虎头山,讲解着大寨:大寨座落在太行山麓虎头山下松溪河畔, 有140户,530人。解放时,全村约800亩耕地,零零散散地分布成4700多块,“三天无雨苗发黄,下点急雨地冲光”,产粮很少。大寨人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在冬季农闲时,通过开山凿坡、从山下担土到石山上造田,修造梯田、在山顶上开辟蓄水池等辛勤的劳动,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改变了生态恶劣、贫穷落后、靠天吃饭的自然状况,创造出伟大的成绩:从1953年到1962年,十年功夫,他们把200亩梁地大部分围起了一尺多高的地埂;400亩坡地修起了笔直如墙的石堰,变成了水平梯田;7条共14里长的山沟,治理成30尺一坝、20尺一埂的80亩好地块。在没有水浇、电力和机耕的条件下,粮食亩产量从1952年的237斤增加到1962年的774斤。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社论,同时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写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当时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光辉榜样。敬爱的周总理三次访问大寨,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大寨视察,关怀大寨、指导大寨,留下了人们永久的难忘和思念。

在细雨霏霏中,我们一直走到山顶。只见山顶乱石之中有一青色巨石,自上至下刻着笔笔如剑如刀、英气逼人的三个红色遒劲大字:虎头山。这是叶剑英元帅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二日专门为大寨书写的。据说,那年九月,年逾八旬的叶剑英副主[xi]曾来大寨住了四天,并写《游学大寨杂咏》绝句八首,写完之后还反复征求陈永贵和郭凤莲的意见,其最后一首曰:“大寨真经取不完,全民奔向虎头山。中流击楫争先渡,共产仙乡唱凯旋。”当时的虎头山牧场的墙报上,也曾刊登了一首记载叶帅登上虎头山的欢迎诗:“叶帅登上虎头山,山花烂漫红艳艳。群山起舞歌声亮,牧场儿女笑开颜。”这位被毛主[xi]称为“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多次在中国革命最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做出不朽贡献的老帅,若今日来此,也许会为今天的大寨又要赋诗一首,以表欣喜之情的。

在“虎头山”碑刻的对面,有一六角飞檐红柱的碑亭,里面矗立着“周总理纪念碑亭”巨石碑刻。纪念亭右侧是一面红旗式石碑,上边镌刻着敬爱的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对大寨精神所作的精辟概括:“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提倡的。”周总理曾三次到大寨视察调研,对极力维护毛主[xi]树立的大寨这面旗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的,对中国农民如何解决吃上饭这个问题是有过很深入地探索的。但同时,他也是个清醒的唯物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有一次在和美国著名作家韩丁谈话时他说:“大寨是一个许多人能够达到的榜样。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变通,要考虑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地方。如果人人都跑到大寨去学习,仿佛它是经典似的,那就不可能有帮助,反而是失败并且受到损害。”后来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走入歧途,走入死胡同,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周总理的远见和伟大,让我们不得不对周总理更加佩服和崇敬。

陈永贵、郭沫若墓

沿着山腰间的林荫小道继续前行,我们看到了掩映在松枝绿叶之下的大寨老英雄贾进财的墓地,墓前是大寨党支部、村委会于2001年10月1日为他立的简朴的墓碑。这位被叶帅称之为“让贤”的原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一次无意中自然的理智退让,使陈永贵这个名字从此名载经史,让大寨享誉世界,也使自己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与此相隔不远处,就是他的继任者,那位被大寨人引以为自豪的“副宰相”,倍受争议的历史风云人物陈永贵的墓地。与贾进财极为普通的墓地相比,陈永贵的墓地可以说是大气奢华多了。其墓依山而建,青石护坡,坡内又有半圆靠背椅形条石护墙,墙内是他安睡的青石砌边的圆型墓锥,前面是单歇山式飞檐汉白玉墓碑,碑座上雕刻有盘龙戏水图案,石碑正面是大寨人民送给他的“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这九个大字,周围的铝合金不锈钢护栏把“老陈”与世人永远地分隔成两个世界。墓的前方是三组共118级石砌台阶,直通山下用泰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头裹白毛巾的陈永贵半身塑像和由郭沫若题名的大寨展览馆。这三组台阶分别为38级、72级和8级,分别象征着陈永贵的党龄、年龄和在中央工作的时间。此时,金黄色的迎春花已盛开于墓地周围,青青芳草也已爬满墓前,山上的青松翠柏也日夜不息地守护着这位从京城回归的农民的儿子,而不管人世间的种种是非恩怨和潮起潮落。陈永贵,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普遍的农村基层干部,做梦也没有想到一生能够跻身于中南海高级干部的行列里,有机缘与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其他开国元勋们一起工作。他对毛主[xi]的忠诚、热爱和崇拜,他不论何时何地即使会见外宾也要头裹白毛巾的朴实憨厚的农民形象,使他赢得了许多人心和好评。但他毕竟没有多少很深的理论功底,毕竟没有政治家、思想家的头脑和远见,他的可爱的优点最终变成了他的致命缺陷。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了他关于解除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请求,1983年他到北京东郊农场任顾问。直到这时,他和他妻子的户口才落到北京,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历史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他从一个农民成为国家的副总理时,他还是个农民;当他从副总理位置上回归为一个农民时,他又成了城里人。1986年3月26日,当陈永贵生命垂危的时候,他终于又恢复了自己一个农民的本来面目。他对去看望他的人说:“我梦见毛主[xi]了,毛主[xi]让我继续到另外一个地方给他干事。我死了以后要把骨灰埋在大寨。邓小平是好人,他没有把我给关起来,还给我好吃好住的……” 他说:“都过去了,好似一场梦,不过我不后悔。我这一辈子能够和毛主[xi]连在一起,也算是不枉活一场了。我作为一个农民,成为党中央的政治局委员,谁能想到呢?我敢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古以来就是读书人的梦想,但不是读书人的一个大老粗却实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夙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这里,还有一个奇迹,也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奇迹”,那就是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仅次于鲁迅先生的文坛旗手,最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甲骨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在逝世后,却让人把他的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撒在虎头山上。这在同时代的所有文学家之中,在所有的国家领导人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带着种种猜想,我们走到路的尽头,走进松柏森森的郭沫若陵园,细读着长方形汉白玉墓碑背面郭老在1965年7月12日带领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访问大寨时所写的“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变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这首《颂大寨》,远眺虎头山下那具有典型山西风格的大寨新村和山下那著名的常有虎狼出没的狼窝掌沟中的层层梯田,好象理解了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人是不能不吃粮食的,中国农民一生追求的就是能吃饱肚子,而大寨却在穷山恶水的地方创造了人间奇迹,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对于一个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和这片热土以及这里的老百姓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为之感动和激动,做出这样的临终决定,虽有点惊世骇俗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其良苦用心这也不是我们常人所能体会和所能够做到的。就这一点来说,郭老对得起大寨人民在石碑的正面送给他的“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这九个大字。

大寨展览馆 大寨旅行社

走下如星光大道般的一百一十八级台阶,绕过坚实高大的橘红色陈永贵半身雕像,我们走进了大寨展览馆。从毛主[xi]手书的“农业学大寨”的五个红底金字前走过,我们走进了大寨气壮山河、战天斗地的过去。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热情的年代,那是一个为了实现理想可以抛弃一切的年代,那是一个催人奋进意气风发的年代,大寨的苦难,大寨的艰辛,大寨的坚强,大寨的成功,大寨的辉煌,大寨的迷惘,大寨的开放,大寨的重生,一一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而最令人激动不已,也是最有价值的让人沉思让人回味的还是我们平时常常惯用的那些经典语言的出处,原来大多是来源于这里,来源于陈永贵这个朴实老农的创造性实用性闪光性思维的。在“陈永贵的话”一栏中,我们就看到了许多许多这样斩钉截铁般的生动语言:打铁先得本身硬,革命先革自己的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不能当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回头看有进步,向前看要跑步;成绩不说没不了,问题不揭不得了;干部能带头,群众有劲头┅┅ 。每一个语录的首要位置都配有陈永贵带头劳动、带头示范、带头学习等活动的照片。可见,陈永贵的崛起,大寨的辉煌,也不是靠空洞的宣传靠简单的抓典型促上去的,而是靠扎实的工作干出来的。从红柱大门两边墙上悬挂的满满的各色铜匾上看,这里已经成为山西省太原大学、晋中地区、解放军以及各个机关、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来,大寨精神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虽然有的已经明显过时,但有的还是需要我们加以发扬光大的。

从大寨展览馆出来,我们又乘车来到了大寨旅行社,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人向往的圣地,因为很多关于中国农业如何发展的决策就是在这里商定和做出的。这是一座依山修建富有欧州风格的三层红楼,楼顶是巨大的广告牌,蓝天白云下层层梯田的绿色背景上大书“大寨旅行社”和“大酒店”字样,左侧下方印有很自豪很光荣的说明:这里曾是外国元首、国际友人、中央领导下榻的地方。穿过楼下的门厅,呈现于眼前的便是那座小时候曾在大寨宣传画上看到过的真正的大寨招待所,一座气势宏大而又朴实坚固的砖石砌墙窑房式二层楼房,现在已开辟为名人展室。我们从东向西依次仔细观看,只见每个窑洞内分内外两间,每间也只有十几平方米,不是很大。外间是会客室,里间是卧室。装饰很简洁,就是接待过墨西哥总统的房间也是简单的,就是两个皮沙发,一个茶几。里间一张床,一个办公桌,一个挂衣橱,桌上一台当时最先进的台式收音机,一部拨号电话而已,与现在的宾馆也相差太远。但在那个时候,可是相当于国宾馆的。在毛主[xi]的最后一任夫人江青住过的房间内,除了墙上与其他房间一样都张贴着这里的主人的活动照片和简要说明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在里间还安放着江青当年曾用过的被当时作为奢侈品的罪证所揭发批判的方便坐椅,相当于马桶吧。与众不同的是她的方便坐椅上覆了一层绿色真丝绒海绵垫布,显的高贵了一些,现在看起来已是有点寒酸了。在这座主楼的西边有一排平房,原以为是一些厨房一类的建筑呢,走近一看,原来也是国家级重要领导人曾住过的地方,门口右侧挂着周总理休息室以及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等中央领导人休息室的红底银字说明牌。里面的陈设与正楼布置一样,但稍显拥挤一些。带着一点好奇和对中央领导同志的无限崇敬之情,我们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房间的每一件文物。虽然时光飞逝,虽然物是人非,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足迹却深深地印在了这里,他们的欣喜,他们的忧虑,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睿智,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犹在眼前。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这一代人的积极探索,我们今天的农村今天的中国还不知是个什么样子。

陈永贵故居 大寨广场

走出大寨旅行社,治着村内的旧街巷,我们来到了陈永贵故居。故居是具有典型山西特色的窑房式建筑,据说原来并没有院墙,各家之间都相互通着,他的邻居就是后来的支部书记郭凤莲家,而现在却都是高大的砖墙了。大门上方悬挂着两只写有“福”字的大红灯笼,门额上题有黑底金字的“陈永贵故居”五个大字,两侧的对联则是对陈永贵的一生作了盖棺论定:一生耕云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显清廉哲贤。作为农业学大寨的核心人物,作为当时全国分管农业的副总理,他虽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列车,但他固执地坚持“一平二调、吃大锅饭、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所谓的社会主义的原则,造成全国农业学大寨“越学越穷”的局面,他是不能不负责的。为贤者讳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如是评价,陈永贵也许可以安心了。

走进院内,发现这是个两进院落,左侧橱窗内展示的是陈永贵生前参加农业生产用过的锄头、铁锹、镐头、犁、耙等农具,右侧平房内是他与来访领导见面的会客室。穿过一道月亮圆门,我们看到了两孔窑洞,正面一孔窑洞是陈永贵的居住的地方,迎门正墙上悬挂着毛主[xi]亲切接见陈永贵的大幅照片,下边的桌子上摆放着他曾使用过的一些简单物品,左边是一盘土炕,炕上整齐地叠放着一床被褥。我们进去时,一位胖胖的老妇从炕上起来,招呼我们,一边说不要拍照,一边要求我们看完了快点走,可能是怕有损于这些文物的保护吧。

借大寨过去的辉煌和陈永贵等名人名家的遗物遗迹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已成为大寨人发家致富的主要门路。当我们走出陈永贵故居,来到外面的小型广场上时,立即被这里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和商业气氛所感染,到处都是卖大寨旅游纪念品的小商小贩,也有专门经营店面的,商品相对比较便宜些。走进一家“大寨特产专卖店”,货架上、柜台上摆的全是大寨的特产。一面大幅彩色广告上赫然写着“批发:大寨纪实光盘、大寨歌曲、文革图书、大寨小米、大寨核桃、大寨春酒、大寨黄金饼、大寨杂粮、大寨陈醋、山西陈醋”的字样,让人忍不住想买一些做个纪念。大寨黄金饼四元钱一大包,非常便宜,总算不虚不行,拿回去让家人尝尝吧。其它商店,也有签名售书的,签名售画的等非常引人。据说,大寨一天光旅游门票收入就在四万元以上,现代旅游观光业已成为大寨的一项支柱产业,纯农业收入已低于总收入的百分之一。为了进一步繁荣旅游业,2007年5月,大寨投资3000万元在虎头山重修了普乐寺,山西省妇联副主[xi]、中共昔阳县委副书记、大寨村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郭凤莲、昔阳县相关领导成员参加了开光庆典。邀请了来自五台山、九华山的高僧300余名以及来自北京、深圳、河北、太原等地嘉宾参加庆典。周边邻县及方圆几十里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热闹,数万人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同时,大寨人充分利用特殊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大寨农家游,吃农家饭,住农家窑洞等活动,吸引客源。大寨还开办了衬衫厂、服装厂、水泥厂、煤矿等。2006年全村集体收入达到1.2亿元,其中旅游收入占到35%,人均收入达6000余元。如今的大寨,理想中的“三有三不”已经实现:“小有教、老有靠、考(升学)有奖”;“吃水不用吊、看病不用跑、运输不用挑”等。每个老人每月能拿70元到150元不等的养老金,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的费用全部由村里负担。逢年过节,村里都会拿钱给每家每户分油分面,村里的年轻人如果要盖一栋两层小楼,将会得到5万元左右的补贴。

一个曾经历过从天上到人间,从辉煌到平淡,从平淡到迷惘,再从迷惘中奋起的大寨,凝聚了一个民族勇于面对现实,追求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诠释了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和伟大。当我们回首再读大寨寨门上那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奋勇前进”的伟大号召和“大寨人民欢迎你”的告别辞时,我们不禁欣慰地笑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青杨柳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曲子和子点评:

奇迹,一点一滴都是奇迹。大寨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变化。这里记下了中国人的历史。一千年后还是值得传颂。

文章评论共[6]个
一叶-轻舟-评论

不错!at:2008年10月09日 晚上10:40

青青杨柳岸-回复谢谢一叶,谢谢轻舟,愿江南一叶,轻舟万里。 at:2008年10月28日 下午4:12

一泓清水-评论

的确如曲子和子编辑点评的那样,大寨的变迁无不记载了中国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作者的用心更显珍贵。欣赏了,问好作者!at:2008年10月10日 早上9:17

青青杨柳岸-回复谢谢。写着玩的,用心也不多,谢谢你的欣赏。 at:2008年10月28日 下午4:16

紫竹风-评论

写得很详实,也让我们多少了解了那段历史,以及所创造的奇迹,感怀那些英雄的历史人物.at:2008年10月10日 上午11:22

芳草心-评论

难忘的历史,厚重的文字.欣赏了!at:2008年10月10日 下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