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5岁的宝宝望着天花板上的节能灯,若有所思地说:“人家满丁宁家用的彩灯,五颜六色的,可好啦!爸爸,咱们也装一个彩灯嘛。”
“这已经相当不错了,我们小时候用的是煤油灯,照样看书写字。”我用教训的口吻说。
“煤油灯是什么样子?是怎么做成的呢?”女儿好奇地问。
“煤油灯用的当然是煤油,爸爸曾经做过好几个呢。将用过的墨水瓶或药瓶洗干净,在瓶盖上打个灯眼,然后用金箔纸卷成灯杆,里面穿上棉线,把灯杆穿过灯眼,固定好,倒上煤油,这样灯就做成了。”我给女儿耐心解释。
“煤油灯亮吗?”女儿继续问。
“煤油灯当然不亮,光线昏暗。晚上,奶奶要缝补衣服,针常常穿不过针眼,爸爸经常帮着穿线,要穿几次才能将线穿上。爸爸看书时,要离灯很近,否则看不清楚字,看得时间长了,灯芯上出现灯花,光线更暗了。晚上看书,第二天鼻腔里满是黑墨,对肺有很大危害。”我说。
“那为什么不用电灯呢?”女儿想打破沙锅问到底。
“那时没有电灯,我到18岁村里才有了电。那时,家里很穷,连买煤油的钱没有。为了节约煤油,全家人睡得很早。大忙天,只有到天太黑时才点灯。要是有月亮,就不点灯。晚上你的姑姑、叔伯们要上厕所,你太婆划一根火柴,将灯点着,等上完厕所,马上熄灯。生怕浪费一点煤油。”我有些感喟地说。
“那什么时候有电的啊?”女儿又问。
“咱们老家是1986年通上电的,算是通电早的。当时,你三爷爷在县农电公司,看到村里都用煤油灯,黑灯瞎火的,对生活大有影响。连磨面要用手推磨,晚上没有电视看,村民们的生活很单调。你三爷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到县农电公司提出申请,要求解决故乡的用电困难,县农电公司很快批准了。当年故乡人从公路上抬来了粗壮的电线杆,农电人员驾起了电线,帮助家家户户安上了电表和电灯。这一年,村里人别提有多高兴了,临近过年,家家在高高的竹竿上悬着电灯,一到晚上,宛如璀璨的群星,照彻得整个山村如同白昼。有了电,爸爸看书再不用煤油灯了;有了电,磨面不用手工推磨了;有了电,可以看电视了解天下大事了;有了电,河沟里的水可以抽到田地了。”
女儿笑着说:“有电真好,要不电冰箱、洗衣机都不能用。”
我说:“是啊,现在煤油灯几乎淘汰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你要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女儿笑着点点头。
2008年9月16日
-全文完-
▷ 进入鲁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