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纳”在乡间白色的路面上奔驰着,发出“唰唰刷”的声响。透过车窗,可看到飞驰闪过的无垠的摇铃大豆、飘香的稻浪和悠闲啃草的羊群。虽然遇到了春季的那场掐脖儿旱,还是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
“东四河村,还有多远?”我问司机。
“快了,半小时吧。”
“十一”长假,无心外出休闲,滑子菇正是盛长的季节,我惦记着农户栽培的滑子菇长势的情况,下村来看看。
红十字会扶助贫困农户栽培滑子菇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可以说,有挫折有尴尬有喜悦也有过困惑。
04年刚建制的红十字会,就考虑怎样当好政府助手在救助贫困上有所作为。第二年机会终于来了,与一家专营滑子菇出口业务的公司合作,把滑子菇栽培项目引进了农村。
目的很明确,就是以农户公司加红十字会的二加一组合方式,扶助贫困农户发展滑子菇生产,通过增加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贫困的问题。经过组织部分村干部和农户对项目的考察,认定了这是个成本低、风险小、效益高,房前屋后栽培方便,管理简单老少皆宜的好项目。
于是,选择了四合山村九户农户栽培。公司为农户赊欠了菌种,派技术员蹲村负责指导栽培的各个生产环节。红十字会作为合同第三方,签订了公司和农户的合同,规定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包销产品和保底的收购价格。红十字会一手举两家,监督责任履行和维护双方的权益。
有些农户缺购料钱,红十字会的三位工作人员凑了1、2万元为他们垫上。有人包销,有人垫钱,就看农户干得咋样了。
早春二月,我们和公司农户就开忙了,购料蒸料接菌打盘,把菌盘放到闲置的教室里养菌。立秋时节的气候是早晚凉中午热,菌盘摆进了各家房前搭好的大棚里,开始了棚内采菇的生产管理。如菌盘上喷水到位,湿度适中蘑菇就会疯长;蘑菇如采摘及时,就会减少能耗多长一茬,等级高且产量大,一直可采摘到11月上大冻为止呢。
我和九户农户终于迎来了滑子菇第一茬的疯长期,菌盘上长满了一簇簇金灿灿的滑子菇,人们脸上都充满着喜悦。可喜悦之后,我发现有些农户不顾及菇盛长的大好时机却悠闲的在喝酒串门。我纳闷,到了捡钱的时候了,咋瞪不起眼来呢?一了解才知道,他们嫌太麻烦太忙乎人,说不如种庄稼省事儿,撒上种子喷上农药就了事儿。情急之下,不得已逐家说服督促跟班作业,到了年底总算是有了各户满意的效益。
左邻右舍的村屯村民都来四合山考察,也得到了省红十字会的关注,拨付无息借款10万元扶持发展项目。06年,我们把玉新村作为重点扶持的示范村,为10户贫困农户垫付了棚架菌种和蒸料的锅炉等款项。合同规定垫付的钱,由公司在收购农户的产品收入中扣回。公司驻村指导,滑子菇长势喜人。不曾想有些栽培户不把滑子菇交给公司,却不顾损失低于公司合同定价私下卖掉。我又纳闷了,公司收三四块钱一斤他不卖,却一块五甚至一块钱卖给了早市儿,这不是犯傻吗?原来,他们却有自己的小算盘“反正是公家投的资,卖一分我得一分,管他呢。”经过挨户耐心说服算收入账,那年底总算是挽回了局面。
费力劳神担风险,我几度动摇想放弃,可每一次都会有一种动力在催促我坚持到底,看到那些得到收入改变了生活的人们的张张笑脸,内心油然有种欣慰和鼓舞。
用什么样的运作方法可适应农民的思维意识呢?07年,我们不直接面对农户而是建基地实施规模发展。由农户申请,公司和红十字会考察,选择有责任心诚信感强有组织能力有栽培经验的农户牵头建立基地,由基地带农户。各户派工集中生产和管理,各户按盘数分配效益。强户带弱户,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减少了项目风险,项目的潜能这才得到了彰显。
“嘎-哧”一声刹车,“会长,东四河到了。”这时“桑塔纳”已经停在了一个农家的院落里。
“会长来了。”一位黑脸大汉憨笑着迎上来。他叫春播儿,去年为他垫支1万块,生产3万盘,净盈利3万多块。
今年采取市场的运作方式,省拨的10万元不垫支给农户而是用于添置蒸锅等生产设施,基地和农户使用时计收费用。这个村由春播儿挑头三人自由搭伙建了基地,这么做情况会是啥样呢?
院落里的两栋硕大的塑料大棚在朝阳的照射下泛着光亮。“今年多了一栋?”我问。“是啊。规模大了,比去年多了1万多盘呢。”走进大棚,宽约十米,深度有百十米的空间里,薄雾漂浮,长满黄橙橙菇的菌盘码垛着排列两侧,一群人一字排开在忙着采菇,过道里堆满了冒顶的菇筐。
“这是采的第几茬儿了?”“第二茬儿了。”“产量咋样?”“好极了。老天也照应,昼夜温差大,水分适度,采光又好,菇长得又肥实又鲜亮,昼夜三班倒采摘及时,分量足等级好,采三茬看来没问题。”春播儿乐得咧着嘴。
走出菇棚,来到房前,春播儿媳妇儿领着本村组内的妇女在剪蘑菇根。“剪一斤多少钱?”我问一位大嫂。“记工两毛钱。一天能挣20多块吧。”“咋样啊?”“不错,守家带地的,又挣了钱还照顾了家,还能按股分利呢。”案板上的滑子菇堆得像个小金山儿。
院子里的大锅冒着热气,春播儿媳妇儿把剪完根的一筐滑子菇倒进沸腾的锅里,翻转了两个滚儿随即用笊篱打捞到盆子里,撒上了食盐。
“弟妹真是干活的好把式啊。”我说。“不干能富吗?这得感谢你们红十字会啊,给我们一家帮了大忙。要不这个日子还不知咋过呢。”
灶坑里的火焰发出“吱吱”的响声,锅里的水又沸腾了。“只要任干就成,今年菇的出口价看好,你们家翻身了。”“是啊。”她的脸上漾着激动和欢笑。“今年少收也得4万吧。”
我问春播儿基地的情况。他说,基地情况非常的好,共生产12万盘,六个大棚,三个组13家农户。三位组长牵头,由组长选择农户。以资入股和工时入股,按股分成。采取生产统一管理;技术统一要求;统一定价出售,统一核算分成。
他指着一位剪菇的妇女说,她叫“刘四儿嫂”,家庭特困无钱入股,我们就决定让她家以工时入股,菌盘进棚后,全家出动承担喷水、保温、透风等棚内的管理。菇疯长的日子,他们家一天24小时换班采摘从未间断。两三个月的工钱加分红估计收入万八不成问题。
春播儿和我来到了另一家大棚前,他喊来了一个叫建国的年轻人。“建国是这个组的组长,他这两个棚搞得最好了。”我问建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他说:“我们是有钱的和没钱的组合。组内有人出工了就免了花钱雇工,有限的钱就可以用在刀刃上了。”
他指着两大筐菇说:“这些是挑出来的等外菇,卖给早市和饭店。卖了有一万块了,买煤买食盐足够了。”
建国递给我一个小本子让我看,上边记着每天采摘的过磅数,卖菇数和菇的盐浸数笔笔有中清清楚楚,每笔数后边都有多人的签字。“这是“变天帐”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吧。”
我指着盐浸品9吨的数字问:“这么多有那么多的缸装吗?”他领我到两个大棚的空场儿让我看,那里有五六个土坑用塑料布盖着,他掀开塑料布,我看到了坑内满满的滑子菇盐浸品。他说:“就好像一个塑料袋坐在深坑里,既卫生保鲜又免了一大笔买缸的费用。”
看着棚内外忙碌的身影和张张丰收的笑脸,听着建国滔滔不绝的简绍,我激动了,心里有了更多的欣慰和勇气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是啊,一个红十字人,光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远远不够,救助是个艰苦的过程,在这条道路上需要我们要有持久的耐力,需要运用科学的思路和市场的运作办法。那种困扰和尴尬,那种忧虑和苦恼没有了,脚下的路好像宽广了,脚步好像也轻松了。
公司看到了滑子菇项目在市场运作下的潜力,把公司和加工车间建到了大石桥村。基地加农户加公司的栽培加工销售市场一体化格局形成了。
滑子菇像是一枚火种点亮了六村一社区186个贫困农户心中的希望;滑子菇像是一只火炬传播着人性和博爱,激励他们在艰难困苦面前挺直了胸膛。
-全文完-
▷ 进入生命之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