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金融时报》报道: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目前召开了视频会议,部长尹蔚民表达了对就业形势的担忧,尹蔚民说;以高校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数量达到历史新高,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由于2007年尚有70-80万大学生未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
据尹蔚民介绍,多个因素给2008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带来压力,除了高校毕业生创纪录外,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会制约就业。此外,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一年,专家预计,中国的下岗或失业人员将大量涌现。分析人士指出。
分析人士指出,就业困境将是中国政府长久面临的难题。
以上的这篇报道无论是从数据还是从理论上都是真实权威的,中国的就业形势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不容质疑,许多的人群将会面临一个择业热的狂潮。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基数,尤其是对将毕业和已毕业的未就业高校生来说严峻的考验与压力更是加大了。
在前些时间有很多人指出中国教育已进入了“返贫阶段”这个理论虽不完全正确,但在有些方面也的确说明了一定道理,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累积每年百余万的递增,对于人才容纳,就业的途径,国家,社会不得不说处于一种极其被动的难题之局,大量的教育投资换来的一纸文凭放能取得认可与成效。
随着全球经济,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途径,从这点来说,党的这个方向的确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使中国走在了世界,科技,文化,卫生医疗等事业的前沿,但教育的费用对于整个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巨额的。据国内人士分析,普通家庭收入的70%都用于子女的教育上。那么,人们这样的投入是为什么,仅仅是为了多学点知识?不,是为了在知识的基础上收入更加稳定,生活更加稳定,而不断地扩招又对知识,教育的权威性带来了很大压力,供大于求的人才饱和状态使整个社会没有更好的容纳成了一个普遍性问题。
许多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的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得不到就业保障。许多的毕业生每月工资甚至达不到普通建筑工的一半,并且要担受体力,脑力的双重压力,这些情况真的是时有发生。大学生当服务员,在洗浴中心洗脚,在工地上干建筑,这些早已不是什么罕见的奇闻。
也许,是社会的压力太大吧,现在各个高校也都在为了应对教育部,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障部的检查想尽了各种手段吹捧就业率,。因为每个学校的连续就业率都回影响到下年的招生量,而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往往是拿教育部下发的就业协议的签订做一就业统计,每年毕业后的两个月左右教育部都会根据就业率为高校制定下年招生计划,而许多高校为了自己的生源,尤其是一些知名度不大的高校就想尽千方百计,手段,花样百出的拿就业做文章。许多的省份,高校甚至出现学生不签订就业协议就不予办理教师资格证,不开具党关系证明,暂不颁发毕业证书等行为。这一行为的出现不是个别,而是普遍。这一统计方式更是导致了国家队就业人群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失真,造成国家宏观调控的信息正确性。经对某高校连续几年的深入调查,有60%的就业状态都存在及其惊人的虚假性,甚至开玩笑的说(其实也是现实)致使社会上高校旁的一些商业经营者都有了一碗轻松饭吃:办一个某某公司的印章,往就业协议上一盖,十元或二十元的手续费。这些现象,我们希望我们的媒体和监管机构可以在每年的高校毕业之际做一认真调查,报道。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在这里要更强调一下是真实情况),不但学校失去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标准,也不难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监管力度还不够,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国家每年只是对就业做一统计,但对真实性的回访作了一定的工作安排,这就成了一个问题。这点就要求政府对每年的就业做一认真回访。另外,国家法律法规应对高校毕业生负起就业责任,对弄虚作假的高校,政府监管机构做出必要的处罚,责任追究到人,以真正做到保护学生就业,真正服务学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另外在教育方向上,政府,高校要狠抓,大力落实,真正做到转变以往教育模式,应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更注重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德才兼备,文技双全”以更好适应国际性人才战略需要。
现在不是有许多媒体争相报道大学生回炉(灾区的高等教育证书之后又去上技工类院校),这也充分证实了中国教育需要真正的转型。
还有一点,就是要对私有制企业做到一定的积极倡导工作,争取于就业学生签订切实可行的就业合同,国家要在更大程度上约束私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三金。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公务员系列工作,收入稳定,生活有保障。原因是他们能够合法的享受在职和退休后的保障。但毕竟公务员系列在吸收人才方面数量是有限的,如果私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就业者观念就会有一定的转变,从而打破就业难的僵局。
-全文完-
▷ 进入明月无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