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赵良冶新作《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
在地球这个充满生命的星球上,人类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人类起源于大自然,依赖于大自然,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亨利?纳什?史密斯在论及美国历史时曾说过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能对美利坚帝国的特征下定义的不是过去的一系列影响,不是某个文化传统,也不是它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不断发生的生态灾难使人类认识到我们生存的地球属于所有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的地球,人类不能独占,而只能与其他生物共享;同时,人类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多元生存相辅相成的系统,既不是惟其他生物需要人而人不需要其他生物,也不是惟人需要其他生物而其他生物不需要人,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这个系统平衡的砝码,失去任何一个砝码就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人类作为一个存在的种类仅是这个蔚蓝星球上自然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物种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因此,“人”与“自然”、“生态”的字眼,才一再被提起。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人与自然生态的矛盾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不容回避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所有生物如何共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有学者断言:“哪里没有生态的远见,哪里的人民就将走向毁灭”。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人类赖以自然生存,关注于自然生态,由此,描写生态的文学作品便成为人类关注自身发展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看到在先进、发达的国家生态文学已经渐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的同时,也惊喜的发现中国的不少作家积极地投入了生态文学的创作,且创作出一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2007年,由四川作家赵良冶创作的《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的,就是因为这既是一部以关注国宝大熊猫为题材的纪实报告文学作品,更是第一部出自大熊猫保护地区本土作家的生态报告文学之优秀作品,对于这样的优秀作品当然要进行文学和人学的分析。
赵良冶先生的《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在笔者看来在三个层面上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的。
一、质朴而跨越的原生态取舍
川西雅安的宝兴,处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源过渡地带,属于中国五大山系的邛崃山系,此地的高山峡谷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大熊猫的最大的一片栖息地,在这里,大熊猫作为一个新的物种被第一次发现,存在着最大的熊猫种群,约占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三分之一,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引得全人类如此如醉”,对于他们的栖息地宝兴产生无数的遐想。毫不夸张的讲,宝兴的大熊猫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的载体,为新中国的对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数熊猫百年的出国经历,实在是中国一部以动物为线索的外交风云录。然而,多年来,这个神奇的土地却养在深闺,鲜为世人所知。作为本土作家,赵良冶生于斯而长于斯,灵魂与身心得到得天独厚的浸淫,他“痴迷宝兴,痴迷大熊猫,心中立下宏远,要用手中的之笔,再现大熊猫百年的风雨历程”,把宣传熊猫文化作为己任。二十余年里,走遍了宝兴的山山水水,采访了诸多的当事人,参阅大量历史资料,依据史实,在保持历史真实中,创作出了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全书以宝兴为背景,从四川申报大熊猫栖息地为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开始,把世界的目光转向宝兴这片神秘的土地,转向1869年,让读者跟随法国传教士戴维的足迹走进宝兴,为读者展现出在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以及那里的人们的生生相惜的画卷。这部报告文学注重了情节的传奇色彩,解密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大熊猫趣事,从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通过这部充满生态气息的报告文学,作家以详实的资料,叙述了戴维作为动植物学家在宝兴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小罗斯福兄弟在宝兴寻找猎杀大熊猫的经历,美国女人露丝如何进入宝兴,将活体大熊猫带回美国的前因后果一一道来;雄浑的夹金山,急湍飞流,美丽的珙桐花、高雅的川金丝猴,千姿百态的珍惜动植物,中西合璧的邓池沟天主教堂,叙事与情景的优美结合成就了这方土地的神奇与静谧;宝兴当地藏汉山民的居住方式、饮食习惯、耕作习惯,他们抢救病饿大熊猫,为大熊猫摆设夜宴,藏族妇女看见迷路的大熊猫幼仔可以挥挥手对它说:“快找妈妈去吧。”的情节,怀抱大熊猫的一脸柔情,我们就知道这里的藏汉百姓与大熊猫为邻,世代对大熊猫以礼相待,奉为上宾。连篇的趣事使作品妙趣生辉,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本。
尽管在故事情节的的取舍上,文本里没有奇特的构思和轰轰烈烈的事件,只是详尽地把一段段大熊猫的历史和生存状态呈献在读者面前,芬芳而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就像是发生读者身边的事情一样,平凡而动人,伴之以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诗意的说明,使我们对大熊猫这个造物主的杰作,自然间生气的精灵产生痴迷。这种原生态的取舍、不加任何粉饰雕琢的作品,却更加注定了要告诉人们:往日和今朝宝兴,以及邛崃山系地区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原始韵味,那里是怎样的一个动植物的最后的乐园,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往事里,有多少熊猫和这里的人民其乐融融的和谐生活。引起我们对它无尽的向往,对大熊猫现世这百年风云的唏嘘。
二、静谧而从容的原生态魅力
之所以说赵良冶的《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文本意义下所散发着强烈的生态性趋向。与其他反映生态的报告文学所不同的是,他不是停留在人类对于生态破坏的揭露层面,而是侧重于讲述大熊猫栖息地的人对大熊猫的抢救保护,对大熊猫生态环境的重建和修复进行了一些列的展现,希望由此而让人们在生态问题上看到人类与我们周围生物的共享自然的魅力和和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赵良冶充分发挥了自己擅长散文写作的优势,他以优美而富有节奏的笔调掀起了这个宝兴——大熊猫“伊甸园”神秘的面纱。他饱含深情地用大量的片段对宝兴的景致进行描写,有点文字甚至达到细腻入微的地步,从而起到了铺展读者想象,加深作品的原生态艺术氛围的效果,这是其他描写大熊猫的题材的文学作品而无以匹敌的,我们从中深深的体味到一个本土作家对故乡那魂牵梦萦的情怀。在作家的笔下,大熊猫生存的环境:临山仰望,雾霭升腾,绿茵茵的森林草坡和白皑皑的雪峰高源;五颜六色的山花,还有碧蓝的小海子,在山谷里一道溶进苍绿的林海,仿佛是一块蓝宝石铺就的阶梯,如洗的蓝天,连绵的峰峦,无尽的险陵,悠悠白云;更有一片片、一丛丛的箭竹林,以及春笋、秋笋清香可口,淳朴的山民??????。作家以其充满深情地的文字,启开了我们的心扉。随便翻开一页,来自川西山区的吟唱立即飘然而至。他借用戴维日记揭露了历史上人们对自然的熟视无睹和肆意破坏,唤起人们对自然忧心、对熊猫生存状况的同情、对那些保护大熊猫的山民的行为的理解和尊重。
虽然在看赵良冶先生作品之前,对其知道了解的并不多,更不知其何等模样,却一样被他那从容饱满而富有质感的文字紧紧地拨动心弦,波澜不惊、自由流淌的文字使人惊叹于他驾驭文字深藏不露功力的同时,也饱尝了一道原汁原味的、来自大熊猫故乡的“原生态大餐”。 如此动人心魄的描写,感染着读者,激励着热爱动物,向往自然的人们,这在生态文学作品中是鲜见的佳作。我们不仅要感叹: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人类生命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而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这个我们的世界的同时,正在洗涤着疲惫的灵魂。
“我是谁?来自何方?”赵良冶在其《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解密》中不止一次的代大熊猫发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叩问,撼动人心决不仅是熊猫以及其发现过程的秘闻趣事,而是随着书页的翻动,读者可以书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文字里的山地密林似乎吹来的清凉之气息,渐渐地滋润了因为工业文明的日渐发达而焦灼的心地,在追寻大熊猫发现的百年步履中,我们真正体会到第一个将活体熊猫带到美国的珍妮那种感受:“有了熊猫,生命才完整似的。”读罢此书合卷之时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业已被唤醒。尤为可贵的是执卷之间,人们猛然感到:原来生命的存在不是单纯的生死取舍,不是暂时清冷的孤单,依托在自然之中 ,承接自然的甘霖,生命会精彩和洒脱。尘封已久的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自然崇拜,在我们的心中闪亮出智慧的光芒。笔者要问:既然有了周遭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因为有了鸟的鸣唱,虫的低吟,人类的生命才更加精彩,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对自然生态恣意破坏,对我们自己的生命横加糟践呢?原生态文学的魅力之光点亮了我们走向生命完整的旅途。幡然之间,这也许就是作家在历经二十载创作《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解密》执着的初衷。显而易见,把这部报告文学界定为生态报告文学,也许最为恰当!
三、雄浑而深厚的原生态文化积淀
生活是文学生长的土壤,脱离了生活的文化就像离开土壤的庄稼,无土栽培的东西总是给人以虚空的感觉。报告文学的纪实特质注定了报告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原生态报告文学尤为如此,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自然界里,生命的磁场把所有参与的生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就让作家的文采也自然界的生命紧紧相依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看上去似乎是大熊猫这个古老而年轻的物种这百年岁月里的传奇故事,但这个艺术成果并非是孤立独行的,这部作品不仅饱含的赵良冶个人对大熊猫的深情,追究其艺术原动力,我们可以发现它来自深植于宝兴这块动植物天堂里,人、动物、植物这些原生态顽强的固有的生命力。是作者脚睬故乡热土,面对母亲河青衣江,背负辽阔的青藏高原,接天地之精气,和对汉藏民族,对祖辈深厚情感、执着信仰,是对作家美丽的故乡的乡情、乡恋,是对所有的生命的一种敬畏。他所具备独到的眼光也得益于自己几十年在文学的审美取向执着追求;可以看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使他准确地挖掘出那些迷人的素材,可以用自己的价值取向、创作理念、和人生的信仰为作品定格,引领读者。
那么,怎样保持报告文学的“原生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原生态”的风貌,它永远不会在记忆里消亡;一片土地,有一片“原生态”的土壤,关键在于作家怎样挖掘、保持,怎么样使它们继续流传承下去?作家的取材除了土壤问题,除了保持岁月的风貌,更重要的在于赋予对个性的发现。不同的地方演绎着不同的“生态土壤”,那些原汁原味的氛围,孕育了那里的人情和风俗,这就形成了这方土地说具备的生态特色,保存了这些特色,也就保存了作品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作家在创作中的良苦用心。评论家孟繁华说过:“文学是人学,写动物不过是从别的角度表现人,可以这样说,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作品中的动物身上反观自己,并受到强烈的精神感染与道德洗礼。”《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带给读者的不光是文本本身所呈现出的形式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是透过文本所诱发的感情、道德与心理共鸣与思考。
这篇报告文学的后面五章在叙事取才上基本不带加工和包装、实质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保持人物、故事本身原型的原生形态、原生生态,不使脱离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自然或准自然传衍这种文化,这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中人类与自然一个侧面和缩影,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那种深厚的生态意识的文化积淀,听到了先贤圣者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吟唱;作品里保护大熊猫的大量叙事,对人性进行的深度挖掘,彰显了本土浓厚的文化意蕴,饱含了深刻的人文主题,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意义。
龚举善先生在其《转型期报告文学的生态情怀》一文中指出:“社会生态论将报告文学创作视作中义或中观层次的社会行为,要求报告文学作家具备敏锐的现实敏感和真诚的人文关怀,希望报告文学文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社会启蒙的使命—即“人道管理”的责任。”现实的敏感和人文关怀,在赵良冶的长篇生态报告文学中已成为报告文学的核心价值所系,大熊猫文化作为在雅安这个大熊猫最后的乐园里生活的人们来说已经历经岁月的冲刷沉入浸透在集体意识之中,形成独特的心理结构及文化表达方式,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为最高追求的图腾象征。因此,赵良冶呕心而作《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也就成为这方土地上这生态文化的见证之作,展示了本土文明的进展与成熟。
2008仲秋于雨城。
-全文完-
▷ 进入梅香如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