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想起小人书》,读着甚是亲切,字里行间满是甜甜的味道,引得我不禁也想起了小人书,想起了许多美好的往事。
最先引我入文学殿堂的应该说是评书,记得最开始收听评书的时间应该追溯到上小学之前,记得那时经常在收音机里讲评书的有刘兰芳、单田芳、袁阔成等几位大师,至今仍然可以想象得出他们各具特色的声音,记得那时经常听的有《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等几部评书,每天,都会按时的守在收音机旁,支起耳朵,盼望着收音机里传出来那一句千古不变的开场白“上回书说到、、、、、、”,然后津津有味地听着绘声绘色的故事情节,最不愿听到的就是那一句结束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情愿的离开收音机,期待着第二天快点来到,那时候,对评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饭可以不吃,但评书不可以不听,特别崇拜评书大师们,特别羡慕评书大师们那张嘴,怎么学什么像什么呢?说一句“马挂銮铃声”,一阵悦耳的铃声就响起,一会儿的功夫,又传来马蹄踏在青石板上清脆的叩击声。那时最喜欢听的就是《岳飞传》了,在评书中,我认识了爱国将领岳飞岳鹏举,当听到“风波亭”这一段时,仿佛看到了岳飞父子屈死在风波亭上那一幕悲壮的场面,心里对秦桧这个奸臣痛恨万分,恨不得跳进收音机里把秦桧揪出来砍了,当时就想不明白,以岳家父子那样的武艺,怎么就甘心受此奸臣的摆布?怎不杀他个片甲不留?长大后,才一点点理解了,岳飞其实是死在昏庸无道的宋家皇帝手里,其实是死在一个“忠”字上,而秦桧只不过是统治者手中的一把刀而已,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其实死在了可恶的“臣纲”上了,可敬!可叹!可悲!在评书中,我还认识了杨门绪位女将,为自己的姓氏而暗暗骄傲,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啊。长大后,爸妈在提起我小时候的事时,偶尔还会把听评书这一节加进去,说我那时记忆力特别好(现在完喽),别看只有5、6岁,听完后,故事情节差不多都能讲出来,看来,我小时候也挺优秀的啊。
如果说评书是耳濡的启蒙文学,那小人书就是目染的启蒙文学了,大约从认识了文字开始,小人书就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像一个饥渴的行者,于旅途中突然发现了一泓清泉,贪婪地汲取着。所见之小人书,无有放过的。那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家附近的那家供销社,供销社里有一节柜台里总是摆满了小人书,透过柜台的玻璃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最羡慕卖书的售货员了,当时就想自己长大了能干这工作多好啊!不用花钱随便看,想不明白的是:那女售货员似乎一点也不珍惜这么大好的机会,不是在那嗑着瓜子和别人闲聊,就是在那百无聊赖地织着毛衣。以要买书为借口让售货员拿出来翻看,直到人家不耐烦的催促才恋恋不舍的还回去,回到家后总会哼哼讥讥的向妈妈要钱买中意的小人书,每次妈妈都会满足我这个奢侈的爱好,虽然一本小人书只有1、2角钱,但以那时的物价仍然算是很昂贵的了,要知道,一包火柴才2角钱!够家里用上好一阵子了。到上中学时的时候,我的小人书已经有满满一抽屉了(还有一些被别人借去给弄丢了),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再看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小人书虽然从头至尾只有黑白两色,完全不能与今天孩子们手里五颜六色、包装精美的图书相媲美,但在我心里的份量却是任何图书都无法相比的,因为正是这些普通的小人书,牵引我步入一个多彩的世界,引领我步入文学的殿堂,教我识别人间的真善美,更因为这些普通的小人书里蕴藏着妈妈对我无限的爱!
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对文字日益喜爱,对驾驭文字的作家也日益崇拜,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文字在他们的笔下变成了精灵,变成了莲花,既可以让人乐不可支,也可以使人泪雨滂沱,有着无穷的魔力!梦想着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作家,梦想着自己的文字也能变成被别人所喜爱的铅字。现在,这个梦想虽未能实现,但岁月却让自己逐渐明白了:能否成为一名作家并不重要,只要文字能诠释自己的情感,只要文字能让自己开心就足够了。如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只要歌声能代表自己的心声,只要放声歌唱能让自己快乐就足够了,别的都不重要。
想起评书,想起小人书,想起这些年轮中最开始的那一段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最古老的记忆却日渐清晰,一点点地占踞着心房中最柔软最敏感的那个位置,使得自己一次次的被这些记忆触动着、感动着。
-全文完-
▷ 进入雪粒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