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讲求最精湛、最优美的语言艺术。要准确地再现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的景物,就必须在精微景物的基础上,锤炼诗的语言而工在一字、一句、乃至一段,这叫做“诗眼”。一首诗,一旦有了“眼”,就活了起来,穷形传神,全篇生色。邹问轩《诗话》中说:“诗眼是指诗句中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的那个动词。”许多诗坛圣手都是善于捕捉形象的能手。经过诗人精心锤炼出来的“诗眼”,往往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描摹与刻画一幅幅优美生动、充满画意的图景,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美的享受。“诗眼”之所以成为诗之“眼”,大概正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
一、“诗眼”的动与静。就“诗眼”的词性上来琢磨,有一个很有趣的特征,就是词态往往发生转化。有时原来是静态的词,却走向了动态的词;而原来是动态的词,则反是形容词,常易为动词;动词,有时却转换成形容词。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第一句用一“丽”字,传神穷形,十分工巧,使人感到阳光普照大地,江山秀丽可爱,万物生气勃勃。第二句用了一个“香”字,清晰地表现百花盛开,发出阵阵浓郁的芳香,随着和煦的春风飘香万里。这“丽”和“香”,它们本身应属静态的形容词,但这里经过锤炼而都成了动词。第三、四句中的“飞”和“睡”,动静相间,相映成趣。秋去春归的紫燕在丽日中衔泥筑巢,呢喃作语,频繁飞翔,具有一种诱人的动态美。末句勾画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成双成对的鸳鸯享受着春光的温暖,出水静睡沙洲。这几个“诗眼”,正是诗人“写景精工、状物逼真”的艺术效果。
二、“一语胜人千百”。所谓炼字,“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瓯北诗话》)“诗眼”不仅使所勾画的自然景物穷形尽相,而且飞动有神。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第一句的“落”,描摹出阗无人声的闲寂。第二句虽无“眼”,却用另一种手法刻划出画面:春山空而非虚,有花香、月明、鸟儿,是虚中有实。后两句的“眼”是“惊”和“鸣”,是神来之笔。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栖而复醒,在惊讶之余,发出一阵阵讯问式的鸣叫。从实到虚,又由虚回到实,回味无穷,这正是达到了“一语胜人千百”的艺术“绝境”。
三、“诗眼”使笔如画。“诗眼”还工于炼句,要求“新诗句句好”(杜甫)。对描绘自然景物,既要求高度概括,使其容量大,又注重“写景如画”,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六个诗眼描绘了六景:上句中有飒飒劲风吹的秋风,有高远的秋空,有凄厉的猿啸声;下句中有清澈的江水,有江边的白沙,有高空盘旋的飞鸟。这六景充满了秋色秋声,意境高远,使人惊叹“诗眼”精于炼句,臻于高妙的艺术概括力。
四、“诗眼”还工于一段,以少胜多。诗眼不仅工于炼句,概括多种景物,还能精于一段,“以少许胜人多许”,使诗篇显得雄浑而有气势。如杜甫《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诗人登上兖州城楼,纵目远望,感到齐鲁平原的辽阔广漠,以极为精炼的二十个字(包括四个诗眼)来概括描绘,囊括数千里,包容四五州,气象宏阔,使人叹为观止。宋代吴沆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环溪诗话》)。这正是诗人经过语言锤炼而工在一段所取得的艺术魅力。
总之,诗眼的“魅惑力就是在‘流动’之中… …‘流动’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更要强烈些”(莱辛《拉奥孔》)。流动的美才能引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这就要在形象上下功夫。形象的鲜明性才能启动读者感情闸门的钥匙,魅力就由此产生了。
-全文完-
▷ 进入城市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