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学习、考察的体会与杂感
黄平
苏州,是全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工业地区。其工业经济各项指标仅次于上海。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60元,农村为10300元;全市私车达50万辆。每个家庭平均拥有三部电话;每100户家庭平均拥有电脑50台。人均共有绿地近1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42%。“十五”期间,城镇化率达41%。社保覆盖率95%。从以上所列指标可以看出苏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概貌。
对此,苏州市区人大副主任孟荣潭(音)在介绍苏州的发展情况时,直言道:“一个地区的发展没有什么秘诀可言。都是政治、地理条件、经济文化、人文意识、基础教育等因素决定的”。
为什么说政治因素是第一位的呢?
解放后,因为政治制度的转变,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从而激发了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好转。“大跃进”时期,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急进的政治背景下,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民间传言:“以粮为纲,全面破光!”那时的“大锅饭”严重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人民公社”时期,就有“辛辛苦苦一年,收入不足一百元;今年盼望明年好,明年还穿破棉袄”的说法。改革开放后,苏州的决策层有胆有识有信念,狠狠地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让开发区在苏州大地上遍地开花。国家级开发区就有四个之多。省级开发区就有十一个。在申报开发区的历史时期,苏州人的口号是:“批件就是发展的生命线!”他们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开发区申报、审批等一系列的协调工作。并从地方性政策与资金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使苏州的开发区在全国同级地州市上遥遥领先。甚至比不少省区的还要多。这些开发区,成为了苏州长城镇化发展有力的载体,成为其经济增长的示范窗口。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强劲的基础。
当然,开发区多了,失地农民也多了。但他们不但能让农民应得的补偿全客到位,经济大发展后,还让农民也享有发展的成果。二十年前征用的土地,二十年后,还探子现行地价补给农民。并在各项社会保障上给予足够的人性化政策照顾。从而减少土地征用的主要矛盾,让农民心甘情愿地“贡献”土地。
后来,国家对开发区的申报、审批进行了严格限制。因此,苏州人对抓住政策机遇深有体会。他们说,随着总体上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总会有所变动。好的政策下来,不及时抓住的话,时间长了就会后悔。因此,他们总结说:“国家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要是他们当年不紧紧抓住兴办开发区的政策机遇,就不可能再享有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就会失去应有的发展机会。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地理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一般都在大河流域,这就说明地理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苏州作为沿海城市,并且,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如今,高速公路遍布苏州境内。由此而形成便利的水陆交通网络。苏州因此流行这样的说法:“大路大发,小路小发,无路不发”。由于苏州人在狠抓机遇的同时,善于创造条件,利用地理优势,从而大大地加快的发展的步伐。
第三,经济文化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两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有辩证关系。
繁体的“苏”字就是草头下鱼禾相依。据说,这就是苏州作为全国鱼米之乡的最早阐释。作为鱼米之乡的苏州,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以丝绸产品著名的商贸比较发达。商品经济的意识比中西部地区浓。因此,苏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传统观念的阻力相对较小。人们容易接受新的观念。从而为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思路创新、体制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苏州人有在口头禅:“不管外面什么风,发展自己莫放松”。不论上面要求开展什么样的运动,要求如何严,他们都“我行我素”。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建设上。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苏州市委、市区政府适时地调整公务员待遇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助。并对多年前已征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按现行标准加以补偿。使发展成果的共享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而有力地促进苏州作为沿海地区,有激情、敢冒险的海洋文化更加发展。文化作为人文意识,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特别是对人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浙江温州人评价认有无出息的标准是能否走南闯北地赚钱,这是温州民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苏州人评价人的标准是读书多少、能力大小,这是苏州人善于研究、思维活跃、机智善变、能说会道又讲究效率的标志,也是其走出去、求发展的投资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
苏州的决策者们深知,按照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包括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师资力量的优化与投入。因为他们深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要想在未来的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振兴。
据介绍,苏州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学生数已达到100%,也就是说,他们已普及了高中教育。高考录取率达88%。本科重点院校入学率达20%左右。
在重视教职工育的同时,他们有着一整套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与措施。在他们看来,在改革开放的方针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上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苏州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五,领导干部素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苏州市委、市面上政府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切实了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现实经济运行状况与未来发展做到有底、有数、有谱。并要求发展规划必须保持既科学、又连续的权威性。必须避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领导一换,重新规划”的不严肃性。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地方性政治环境。
苏州市委、市面上政府还要求,凡是领导干部都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熟练运用电脑、必须熟练车辆驾驶技术、必须熟练运用普通话。因为苏州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城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高级领导干部还要求至少熟练运用一门外语。
苏州市委、市面上政府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不管什么运动什么风,必须抓住发展不放松。该应付的明确少数人去应付,发展的问题必须长期关注和抓住。
如今,苏州已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成功地过渡到市场主导型经济,彻底完成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从制度管理成功地向价值管理转型。也就是由经济行政管理转变为利用价值手段对经济运行的有效管理。
这此,没有高素质的领导干部人才是不可能领先全国的。
苏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他们对此并不讳言。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经济结构失衡等。苏州的高层管理者们因此而又开始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思索。面向未来,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战略性的任务。
苏州一行,让我深有体会的是苏州长人的实干。他们不喜欢表面文章。因为我们在其大街小巷很少看到什么口号似的标语。他们的精力主要投入到发展经济的主题实践上。不像我们贵州很多地方,到处是“很抓机遇,提速发展”、“用好用足xx政策,大力促进xx经济的发展”。这些四处悬挂、张贴的标语,恰好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不少地方政府是唱功好,做功差。由此可见,苏州发展的艰苦验,不正值得我们借鉴么?
-全文完-
▷ 进入灵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