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噼啪啪”,中秋祭月的鞭炮声响起来了。正在玩耍的四岁小外孙跑过来,将我从电脑上拉下,要我带他看月亮,迎爸爸妈妈回家。
墨蓝的夜空中低低挂着一轮圆月,很大很圆,发出金黄的光,似乎它早已在那里,一千年,一万年,只等着我抬头看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小外孙看着月亮竟吟起了唐诗。
是的,小时候读诗,是一定要读李白的《静夜思》的,这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孩子童年时代的启蒙读物,简单的几个字,不乏意境和情调。
我读这首诗比较迟,好像是11岁小学三年级吧。那时候,老师讲,月亮是故乡的使者,是带来家乡月色、家乡气息的精灵,是离家人心中思念的泪珠。听归听,记归记,其实并不知道多少。长大了些,渐渐明白了一些人和事,方才知道,其中除了悠长的思念外,还有无奈、隐忍和浓郁的化不开的乡愁,也知道了“故乡”两个字在一个人心中的位置和分量,那是根,旅人是叶,人无论走多远,心都会落到那片植根的土地上。
也许是情感的驱使吧!思之所至,情之所生。几十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我总觉得那个地方的月亮没有故乡的圆,没有故乡的亮,没有故乡的好看。我喜欢故乡的月亮,是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月亮是圆圆的,明晃晃的,周围还簇拥着亮晶晶的星星。月儿悄悄地露出,整个家乡顿时亮了起来,就似仙女舞着白色的绸带飘飘下凡,看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每每这时候,我总和儿时的玩伴们在这月夜下嬉戏玩耍,直到母亲来寻,我才带着快乐的心情回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诗圣”杜甫笔下的月亮。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离乱、战争,忧国忧民之思,诗圣眼里哪还有一轮满月?有的只是怀念和牵挂。
中秋祭月,说是古老的风俗,其实更是孤寂的异乡人对故乡和亲人思念的一种精神寄托。祈望月亮来传情达意,表达月圆人未团圆的遗憾与惆怅。希望月亮来传书捎信,传递思乡、思亲人的浓浓情思。月亮成了故乡、亲人、恋人的代名词。难怪,苏东坡有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其实,故乡原本都是异乡。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讲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
月亮的美是永恒的。中秋夜,不论在哪过,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花好月圆人团圆,“圆”对中国人来讲才具有真正的特殊意义。天上月圆时,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是何等的温馨。
-全文完-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