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作为五千年的历史的华夏民族,而她的文明为什么能延伸至今,这么久远他本身就是一个谜,这里有盛世的雄伟,也有腐朽的残暴,文明与文化到底是不是一个意思,我是无法从一个学术上的角度上去解答的,字典上的解释也很有局限,笼统的将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
文明也好文化也罢,我这里统称叫中国的华夏文化吧!那么读华夏文化,读的是一种文化的挣扎,一种文化的努力,一种文化的生命。每一次文化的变革,每一次文化的延续,都与她所并存的土地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也可以简化说为人,当他们到了生存危机的时候,都需要变革,不然就会灭亡。埃及的古老文字至今都无法破译,巴比伦的的空中花园如今来看只是一个意念里的古董,连金字塔的历史残痕都没有。我们说四大文明古国,追溯过去的源头真的显得有些太老了,像一颗千年的古树,有的枝条被摧毁,有的还没有长满叶子都夭折,或者中途被其他文明嫁接过去,变得面目全非,但是华夏这棵老树,在消失的同时也一并诞生着,因为她根系还依然存在。
五
如今不少西方国家看到中国的经济在迅速的崛起,于是散布中国的威胁论。从工业革命上来看,中国的历史真的不能与西方国家相比,看到英法国家的都率先进入工业时期,可以说真是失去了许多机会,作废了不了光阴,也缺乏西方国家以来的种种的西化基础,在百日维新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开始反思。
反思也是一种自我批判,批判当下也好,批判传统也罢,因为现实的发展可以直接的看出来有各种不如人意的地方,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梦失败了,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船翻了,于是从哲学上反思,从历史上反思,从辨证上的反思,从伦理的反思,恨不得穿越时间的隧道给炎黄二帝送上一本狼图腾。逝者如斯夫,时光一去不复返,朦胧的仁人志士依然无法说出哪条另辟途径的方法。
如果说华夏文化是一无是处的,但只能否定某一个历史特定时间段,不能一句一事的否定全部,有人喜欢在几部经典中寻章摘句,也提出了因果关系,说头头是道,我作为听者也不能不点头,但却没有将历史事迹尽量的前后连贯看去,就在偶尔相似中草率的下了定论。华夏文化是如何的落后,如何的腐朽,如何的没有接近世界的标准。
儒家也好,法家也好,墨家也好,都是根植于黄河长江流域上的一种比较系统的人生观,一种方法论,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活法。不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文化被人为的夸大,不少统治者,阴谋家借孔子之口,行一己私利。儒学是核心是“仁”,阐发的一种做人方法,原则和目的,强调的是个人修养。
六
写到此处越来觉得有点天马行空,我看了看中国的版图,在中国的周围有不少若干的小国家,尤其是尼泊尔、锡金、不丹。我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历史一无所知,哪怕是近百年在国际上的小动作都没有,也就是前几天在电视上获知尼泊尔有君主制变成了共和制,也算是一种进步。
我向如果不幸的生在这样国际上不起眼,历史上不知名,面积上又狭小我该怎么办,我爱不爱这片故土,我承认不承认我的种族。翻起国家的历史,别说盛世唐朝就连朝鲜都赶不上,连吐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都没有发生过;看看国家的刊物,都是外国的小说外国的电影,连李白、歌德式的人物都没。我会不会埋怨我怎么生在这样国度,我会不会退出国籍要与自己的种族划清界限,到巴黎、到纽约过着一种闲云野鹤的日子多好。这种想法对不对,我不敢给一个绝对的否定,我个人是十分看不起这样的态度,这是一种逆反的变态心理,他能做的只是仇恨社会,埋怨生活。
老作家魏巍24号逝世了,老先生些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耳熟能详的小学课文,里面的表现是一种国际精神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用孔老师的话来说,“至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文章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员了,如果那还需要老师来灌输,我们的教育岂不太苍白了?”的确如此,狐死首丘,叶落归根,人生在世,广义而言,有的人忙于奔波的旅途之中,虽然着眼于前程,却不能不对故乡有所眷恋,不能不保留一段乡情,一段乡愁。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科学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一种不同文化的共性,更与政治无关,而是舍不得父母之邦。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