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来了上海,我知道我要在这里度过我的三年,或许更长。说这个城市的时候,我有点心慌,感觉对这个城市,我还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我看一切都是新的,但别人说,这一切都是旧的。我依旧想不通要去一个地方要坐3个小时的车,那样的堵塞,就像把一个人闷进了水里,让人呼吸都很艰难。
来之前,我一直很紧张,我知道,我这个乡下人要进城了,与现代都市文化碰撞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会成怎样?父亲送我来,在父亲打拼了20几年都没有混出什么名堂来的城市我又来了,我会延续父辈的命运,还是改变父辈的命运。我很纳闷。其实,奶奶来的更早,早年她在上海当保姆,很辛苦地照顾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赚钱。我来这里的时候,奶奶还给我说了几句她会讲的上海话,我知道她对这个城市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这些,好像是他们的经历,其实我感觉那是上一代“我”的经历。近几年的上海更是日新月异,他们或许都不太认识这里了,更何况我呢?
我其实也来过,好像还很多次。第一次的记忆是从那张发黄的照片上,那个时候我应该三岁吧,扎了两个小辫子,穿了个红间白的连衣裙,跟母亲坐在外滩上拍的。第二次可能是初二的时候跟班级里一起出来旅游,我们去了动物园,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我不喜欢逛动物园。可我记得一个失去联系的朋友,我都是靠着她的肩膀睡到上海,又睡回学校的。第三次是跟家里人一起来的,我们去了东方明珠塔,只是新鲜,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第四次可能是家里一个远亲结婚,我也去了,婚礼很隆重,酒店很豪华,但是不能让人吃饱。这中间好像没有了。上一次可能是研究生面试的时候,父母陪着我一起来。对这些记忆,总感觉很浅,特别是看王安忆的作品,我十足一个外省人进城。那藏在骨子深处的东西,只能用敬仰的目光学着那些深邃的眼光一起看。
原以为吧,我来读书,应该没有什么差别。这个学校依旧很漂亮,但是还是没有春天来面试的时候漂亮。很奇怪的发现,以前到处都是江苏人,现在却很少遇见。要问我是哪边的人,我还叨絮地想半天,我是江苏人,这自然。但是说我是苏州人,苏州那么大,我又不是苏州市里的,吴江就更少人懂了,更何况还有更小的镇。说江南,但是有点脸红,江南还剩下什么呢?我不懂。学校树多,花也算多,可是怎么没有鸟呢,以前在扬州的时候,那个鸟啊,出去就在你眼前飞,我还分这是乌鸦呢,还是天堂鸟,或者其它。所以又感觉很不一样。
我知道,我的确已经在这个城市了。但是,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我与这个城市还是离得那么远,我是如此陌生,陌生得以前想奋斗三年之后留下来的热情都快消失了。突然又有种莫名的失望席卷而来,一切本不应该这样。
来这个城市一个礼拜,我感觉我都是在被某一种力量牵扯着走路,它说,左。我就左。它说右,我就右。而后,前方开始起雾,雾越来越浓,直至我看不清前方究竟还有什么?我害怕迷失,所以我必须把眼睛闭上,而后用心灵给自己辨认方向,直至走出这重重的大雾。
昨天与班级里的同学一起去了市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馆藏深厚的上海博物馆,不是高楼耸立的外滩,不是琳琅满目的城隍庙,不是繁华高档的南京路,而是上海的人。上公交车,只要有一隅立的地方就已经不错了,人都是背贴着背,万一身上有个地方痒手挠一下,还要艰难地从人堆里把手放下,等到好不容易挠好,手再想去找抓固定的地方,发现抓的地方已经被别人抓去。如果不小心手动的不好碰了别人一下,别人就用恶狠狠地眼光瞪你,让你感觉你欠了他一大堆的债。还有地铁,在我印象中地铁应该不会很挤,与公交车没有什么两样,依旧要艰难地找站的地方,找手抓的地方。而后,下车或下地铁,人都不是走的,大家都在跑,拼命地跑,总感觉他们有十万火急的事情要解决。他们说,要在上海生活,必须适应这里的节奏,要把这些都变得习以为常。
记得以前在扬州,我几乎只坐过20路,坐也只是在回家或去学校的时候坐,我几乎都没有站着的时候,好像一直是有位置的。就算上的时候没有,等车子行过两三站,就肯定有位置了。还有以前逛街,走也只是20分钟的距离,我还不很懒,每次上街都要骑车,那样一会就可以到市中心了。可是这里不一样,一个半小时算是近的,他们说,很多时候三四个小时都是正常的。我想,一天只有24个小时,这三四个小时都花在路上,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办三个小时之后达到目的地办的事情呢?他们说,上海如果真的有那么多你说得不好那为什么全国各地的人都往上海这边跑呢?
或许,这一切都是我才来的缘故。
或许,我很快就能融入这个城市生活的节奏。
-全文完-
▷ 进入静韵随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