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暝暝之中上帝的牵引,还是负罪良心的突然醒悟,近几个月来,无论是夜深人静的梦中,还是沉闷炽热的午间,我常常梦见、想起那已经离我远去的母亲,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频现眼前,让我这流浪到异地的游子倍增思乡之情。思前想后,突然发现自己并不知道母亲的生日、忌日,如是便电询家人,在得知老人生日的同时,惊悉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满脸的羞愧、揪心的内疚,真是愧为人子呀!!!
作为儿子,连母亲的生日都不知道,他会去祝母亲生日快乐吗?他会为老人准备生日礼物吗?回答当然是不会。记得离开家乡前,我也在姐姐为母亲庆贺生日时,一起吃过母亲的长寿面,但由于自己未成年,始终没有为老人准备过什么礼物,考学以后离开山乡,也不知道是工作真是太忙,还是囊中实在羞涩,好象在我的记忆中就没有专门回家给母亲过个生日,也没有送过什么礼物。如今我和母亲已是阴阳相隔,为老人过个快乐的生日已经不可能实现,除了遗憾,我还有选择吗?尽管大多数的清明节我都能不管行程多么遥远,到父母的墓前献上两束菊花、添加几锹黄土、燃放一串爆竹、烧去几张“螟币”、磕上几个“响头”,但这并不能减轻我愧对娘亲的内疚感,这种愧疚也许只有在我去天堂与老人相聚时才会消失。
虽然属于不肖子孙,但好歹还记得母亲对儿子盈盈的爱,母亲在哺育我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仿如昨天。
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由于国弱民穷,我的童年当然离不开家境贫寒、生活凄苦等字眼。尽管母亲费尽了心思,变尽了花样,但由于粮食有限,母亲只能在一日三餐中添加红苕、南瓜、黄荆叶,实施所谓的“瓜菜代”。但这并非母亲之过,因为谁都知道“巧媳妇难作无米之炊”。有罪的是那个朝代,共产风毁灭了一代人的希望,也几乎毁灭了我们这代人生存的条件。
应该是五、六岁的时候吧,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高烧,我昏睡了好几天,也没有吃过东西,忽然有一天退烧了,知道饿了便爬起来找吃的。厨房里没发现剩下的饭菜,“食品柜”中也没有食品,翻来倒去,只找到一坛母亲腌制的蒜苔,虽是饥不择食,但边际效益极高,堪称美味佳肴,其搞笑度绝对不会低于朱元璋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等到母亲收工归来,我兴高采烈的告诉老人家说我好了,还吃了不少腌蒜苔时,母亲却忧郁地说:“儿子,是妈害了你,你将来再也不能吃酸东西了,妈对不起你呀!”看着母亲强忍泪水的样子,我安慰母亲说:那以后不吃酸的就可以呀。事实上真是从那以后,我只要一吃酸东西,牙根都是酸软的很难受,才真正理解母亲当时难过与自责的心情。
虽然出生在祖辈没有读书之人的农民家庭,我对文字却有着天生的偏好。那时的学校处在“三无三多”的混乱时期:即无课本,无优秀教师,无教学计划;劳动多,批判会多,上课读报多。为了淘出黄金屋,觅得颜如玉,我四处淘书,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读书。我的这种行为在当年那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且又愚昧无知的偏远山村,无异于鲁迅笔下的“孔乙已”,是唯一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人,经常被人在背后指点谈论挖苦,甚至有人在母亲面前进言,如果我不改变这不良习惯,就难以成人,更不用说成才了。可老人家却总是一笑而过,从不与人讨论这事的是与非,也不干预我这个被别人当作另类儿子的“私生活”,反而鼓励我说:“多读书不可能有错,只要你能读出点名堂来,管别人怎么说。”老人家的宽容和理解,帮我顶住了世俗的压力,为我争取到很多宝贵的读书时间。记得同村有一个同龄但却低我两个年级的女孩学我走路看书,被她自己的母亲看见后,骂得她“狗血淋头”,从此再无人敢与我为伍。
母亲的“纵容”,让我坚定了“走路看书,让别人去说吧”的信念,无论是初夏正午的烈日,还是早冬清晨的冷风都未能改变我这一“陋习”,甚至连漂在脸上的细雨都被我的痴心所感动,尽量不在放学时间打扰我。残破的《三国演义》、《青春之歌》、《烈火金刚》,半新的《苦菜花》、《暴风骤雨》、《童年》,全新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手抄的《第二次握手》几乎都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读完的。古人曾把牧童骑牛吹笛沐浴晚霞的情景描绘成生活中的美景,那么,在晨光晚霞下的乡间小路上,一个满脸稚气的少年手捧书本边走边看缓缓独行的身影不也是一道风景吗?
七七年初夏,16岁的我毕业了。在那个城里人尚需到农村去镀金的季节,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回乡“洒尽热血修地球”了。身材单薄、工分不及妇女的我,秋收后便被生产队长派到水库建设工地,成为地球修理大军中的一员。无奈的母亲在帮我清理好行李、工具和日常用品后,叮嘱我“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注意安全,妈不求你挣多少工分,只希望你能平安归来”。冬天,当我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便潜回家中告之这个消息,母亲笑了。“是骆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这么多年读的是书还是草就看你自己了”。“那我在家复习几天行吗?”“我不会在乎你那点工分,你就好好复习吧。”谁知造化弄人,仅过了两天,水库工地便通知队长崔我回去“上班”,走出家门,我听到了母亲的那声叹息。可想而知,一个成长在“三无三多时期”,连韦达定律都不知道,又没有时间复习,实际上连初一水平都不够的人怎么可能金榜题名呢?成绩公布,当然是名落孙山之后。看着把内疚和失望写在脸上的我,母亲又笑了:“我儿子不会这么没志气吧,难道你读的真是草,让我看错你了?”我知道没有进过学校大门的母亲是讲不出“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信念会为你带来幸福”、之类富有哲理的语言,但却深知“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的道理。正是老人家那平淡的话语让我坚定了学习的信心,一定要通过求学之路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为母亲争光。
次年四月,当抢插早稻活动接近尾声时,在插秧的田间,因母校的老师还记得我这个在校期间“只专不红”的学生,在组织高考复习班时给我发了张回校复习的通知,不知是书记比队长开明,还是送通知者刚好是我那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族侄,村支书在田埂上就把通知转交给我,并问我去不去,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我妈同意我就去!”书记留下句“你们自己决定吧”算是同意。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再次微笑:“既然老师都相信你有潜力,难道我还不看好自己的儿子?你去吧,为全家也为你的老师们争口气,别让他人‘未必考得上’的怀疑成了事实”。慈祥的笑容,平常的言语,成为我重返校园,追求知识的原动力。
春去夏临,秋风送爽。经过两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战,再加上一个多月炼狱般的等待,我终于幸运地名列孙山之前,向母亲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等待入学的日子,母亲为我准备了全套的纯棉衣物和日用品,却连续几天没有笑意。离家前夜,母亲不无遗憾地对我说:“我买不起的确凉、的确热那料子,只能用土布打发你上学,你今后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奋斗,妈我帮不上你了。”望着失去笑容的母亲,我仿佛第一次感受到老人身上背负的巨大生存压力,便用“我知道的”来回应母亲的叮咛,其实我已经看见老人眼角那盈盈的泪光。直到挤上南下的汽车,我才真正体会到《游子吟》的内含与母爱的伟大。
记不清是在校时的假期里,还是分配后的探母时,在我帮母亲干活时,她顺手指在糊墙报纸上的字问我是不是念“大”,我看字后发现母亲读对了,便调皮地说:“原来我妈并不是一字不识呀!”母亲在笑骂过我之后说:“只能怪我没有生在向你这样的好时候,要不就不会有你这个捣蛋鬼呢!”接着老人家一口气从报纸上认出几十个字,而且没有一个读音是错的。母亲告诉我这些字是她解放后在识字班里认识的,我知道是近三十多年前的事,便说道:林彪说他的脑袋特别灵是爹妈给的!我也得感谢老娘给我一个好脑袋,否则就只有接班修地球了。面对我的调皮,母亲被逗乐了,母子俩在欢笑声中谈到了许多的人生话题,遗憾的是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
其实母爱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母亲对儿女和社会付出的盈盈之爱是从平常开始的,是永远不计回报的……
母亲为我的成长呕心沥血,可我除了让老人感到虚有其名的骄傲外,连一次生日蛋糕都没有为老人送上。如今明白了,却又无法补救。没有为母亲过一次真正的生日就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母亲,原谅儿子的不孝吧。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做您的儿子,一定尽力为您年年献上生日蛋糕!
-全文完-
▷ 进入洪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