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的朋友,想必对一个词都并不陌生,这个词便是“三绝”,即指“曹操奸绝、诸葛智绝、关羽义绝”,然而知其来由者可谓寥寥。“三绝”是“毛评”关云长华容放曹诞生的著名三国论断,这里需要稍作解释的是何谓“毛评”,这又得从毛本《三国》说起。所谓“毛本《三国》”指的是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李贽)的三国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评点,由此而形成的版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演义》。我们平常看到的通行本《三国演义》则没有将其中的评点刊印出来,而这些多有精妙独到见解的评点文字便是所谓的“毛评”。
笔者对“三绝”这一论断甚为服膺,但某不才却好发别论拙论,某认为三国当有“六绝”,即“曹操奸绝兼雄绝、诸葛智绝兼忠绝、关羽义绝、赵云勇绝”,也就是在原“三绝”的基础上再增加“曹操雄绝”、“诸葛忠绝”和“赵云勇绝”。再接下来的文段中某将重点阐述的则是原“三绝”外的三绝。
曹操奸绝
曹操出生于一个宦官之家。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之一,据传是汉初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至于他的具体出生则不得而知了,所以陈寿也只能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曹操少时便有奸举闻名于世,即诈中风以诬其叔父。在其往后的生涯中上演的奸举则数不胜数,残忍处如梦中杀人、横杀吕伯奢一家、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以至于“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杀粮官以欺全军;权奸处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得部下通敌(袁绍)文书尽数焚毁不究、兵败赤壁归后哭郭奉孝、马犯秋田而割发代首等等。
曹操雄绝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可以说他自己便是对其这一言论的最佳诠释者。曹操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大家都知道洛阳乃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将其棒责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严格执法、无视权豪,其胆色之高可见一斑。
在他戎马倥偬一生中,其雄壮之举真可谓不胜枚举:献刀刺桌——矫诏讨桌——力排众议支持关羽战华雄——与刘玄德青梅煮酒论英雄——败张绣擒吕布——官渡之战大挫袁军——以丞相的身份颁布三道求贤令——横槊赋诗……怪不得王粲如此赞誉他:“雄略冠时,智谋出众”,某想说的则是“生子当如曹孟德也”。
诸葛智绝
司马微对刘备说过这么一句话:“关、张、赵云之流,虽有万人之敌,而非权变之才;孙乾、糜竺、简雍之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小儒,非经纶济世之士,岂可成霸业之人也!”他所想荐的“经纶济世之士”“可成霸业之人”即徐庶折返时向刘备推荐的常以管、乐自比的诸葛亮。而小说则不遗余力地将他塑造成一个熟读古籍精通兵法、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圣”形象。
首先来看他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智:“隆中对”——“火烧博望”——“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设祭坛借东风”——“取益州夺汉中”——“七擒孟获”——“空城计”——“火烧葫芦谷”——“陇上妆神”等;其次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智则主要表现在前后《出师表》中;再次他在修身齐家方面的智则主要表现在《诫子书》上,其中有著名的论断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后他的智还表现在的发明创造上:如诸葛连弩、八卦阵、木牛流马、孔明锁、九连环、诸葛锦等。
诸葛忠绝
诸葛亮27岁随刘备走出南阳,在之后27年内辅佐刘备南征北战,为了蜀汉基业可谓“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下面这张表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后27年的所做所为:
公元 年龄 生平事迹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
即出山辅助刘备。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
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218年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221年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223年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225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226年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227年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并用“金蝉脱壳”骗过敌军。
这里摘取托孤一事稍作解说: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事必躬亲,竭尽人谋,终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关羽义绝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宦官专权,再加上连年灾荒,黄巾军作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汉室宗亲刘备有意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恰张飞、关羽亦有此愿,情投意合的他们便成就了流芳千古的“桃园三结义”。“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自此以后,关羽便与难逃这一“义”字。
受困下沛时,关羽就曾决心为义而死,后从大义出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丝毫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的诱惑所动,而良驹“赤兔”则遂了“土山约三事”,一得知兄长刘备的消息,便挂印封金,过关斩将而去。而这也成就了他后来在华容道上不顾一切放走曹操的义举,真可谓“义重如山”。此事细究起来乃是诸葛亮有意促成的,主因还是在于此刻曹操还杀不得。
赵云勇绝
少时迷三国时曾听过这么一句关于三国武将技艺排名的顺口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这里且不论它的准确性如何,但赵云名列三甲某认为实属应当,单从他的实战成绩来看,绝对无愧于这一排名。吕布名列榜首,亦无多少异议,只不过此人乃宵小之徒,当与“勇”字绝缘,子龙一身是胆,“勇绝”二字则当之无愧。
真正令赵云名扬天下的无疑是长坂坡之役,此役赵云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候恩夺得名剑青虹,杀曹洪部将晏明,夏候淳部将钟缙、钟绅,力战焦触、张南、马延、张合四将,在曹操军中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将士五十余名,当时观战的曹操亦赞之曰:“真虎将也!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定乎?可速传令,如子龙到处,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曹操这话,一方面是为赵云的冲出重围做铺垫,一方面借曹操的珍爱之情,体现赵云的勇猛无双。几番血战后赵云成功突围,“于百万军中与主公救阿斗”,见到刘备后将幼主递与刘备,刘备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罗贯中亦借史官之诗评价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男掷马前。”
在他往后的军旅生涯中还有诸如“轻取桂阳”、“截江夺阿斗”、“北山之战”、“子龙护忠”、“鸣凤关刀劈五将”等经典战役,真不愧为“勇”冠一世的“常胜将军”。
-全文完-
▷ 进入无花满楼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