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死亡童话
黛玉死了!“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她终于还完了一生的眼泪,泪尽气绝,魂归太虚。这是早就注定了的。“木石前盟”不过是灵河岸边开始的遗恨绵绵的半截童话。
宝玉没有死,他最终选择了出家,随着一僧一道“飘然登岸而去”。
这个世界没有了他所爱的人,也就没有了精神支点。面对虚无的世界,面对这个他已经厌弃的世界,要么出家,要么死亡。他不可能再找到一个新的精神支点。虽然他不象黛玉那样把爱情当成生活的全部,但他与这个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当湘云劝他留心仕途经济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的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宝黛二人都拒绝进入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他们从对方身上得到力量和勇气以坚守自己的理想。这是国色天香、温柔贤惠的宝钗不具备的,只有黛玉才是他的灵魂知己,谁也无法代替。所以,黛玉的死无疑给他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幻灭感,这也是造成他出家的最根本的原因。再好的“金玉良姻”又能怎样?“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玉不是没有想到死,但他那种的理想的童话般的死亡根本无法实现。他对袭人倾诉说:“比如我此时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乘着你们都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浮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身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宝玉希望自己死后,大家都来哭他,他以为所有的人都是爱他的,然而“龄官画蔷”一事使他深悟到“人生情缘,各有分定”,龄官心里只有贾蔷,而不是他。所以他后来又对袭人长叹说:“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晚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至此,他便更觉得黛玉的那份深情尤为珍贵了。
然而黛玉死了,还有另一个真正爱着他的晴雯也早死了。这种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他那种“泪漂尸首”的梦想怎能成真?人是悲哀的,生不能自由选择,死也无法以理想来安排。所谓生与爱的的永恒更是不可能了。悟得这一点,肉体的生存与毁灭便不再重要了。
从宝玉那段理想死亡的叙述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与黛玉心灵相通的一点,那就是不愿受世俗的污染,欲永离污浊的人世。他希望用眼泪把他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让尸首随风化了,再不要托身为人。连鸦雀都到不了,何况是人?而且尸身是要用眼泪托着的。眼泪是水,正符合了他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话,这样就可以保持自身的洁性了。
不仅如此,他还说到死了要化成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行有迹;他要化成一股青烟,风一吹便散了。这样可以再无痕迹可寻,再不与这人世有一点一丝的牵连了。这些不正是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馅渠沟”的最好注解吗?
但这样的死亡无疑似天方夜谭,在我们今天看来却美丽得有点像童话。他与黛玉毕竟是不同的,可以说黛玉生命的全部内容就是爱情,她是为爱情而生的,为还爱情之泪而生的,一旦爱情的幻梦破灭,她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依据。宝玉却不是,宝玉除了爱情还有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内容。他也曾渴望另有一番作为的,从开头石头的日夜悲号,自怜自叹大概可以看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宝玉是个矛盾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更具有真实性。一个人一旦入了红尘,和这个尘世发生关系,甚至有了一番经历后,就不可能再完全彻底地摆脱这个尘世、了结尘缘,除非死亡。然而非理想的死亡不是他所愿的,而他又绝望于尘世,尘世不符合他的理想,尤其是已经没有了他所爱的人,那怎么办呢?唯一的路就是出家了。
效仿古代隐士对现实社会采取逃避的方式,这既是宝玉不得已而走的路,也是古代那些隐士不得已的路吧。虽然这样不能真正做到解脱,但于心理上总有一种先验的精神归附吧。这显然是深受了释、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宝玉在最后随一僧一道离去的时候留下了一首歌:“我所居兮,青峰之埂;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尽管不一定是原作本意,但也是有道理的。只有变回石头才是最适合的归宿,一切就当是一场“怀金悼玉”的太虚幻梦吧。可为什么偏偏要有着这一番入世的经历呢???
作为人的宝玉最终没有选择死,我却依然为他那段关于死亡的童话般描述怦然心动,常常会觉得死的美好,生的悲哀。果真能那样死去,不失为一件幸福的事情。然而,宝玉尚且不得,何况他人?
-全文完-
▷ 进入柳含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