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消逝和即将消逝的风景线之一——家乡的土掌房云追月

发表于-2008年09月02日 早上8:51评论-8条

“土掌房”是个什么东西?是帝王苑囿,还是天堂美景,值得去挥毫泼墨、耕云播雨?“土掌房”当然不是什么东西,“土掌房”只是一种建筑罢了。而且,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说句实在话,我走过云南的许多地方,也横跨过大江南北,在其它地方,却真没见过“土掌房”这东西,感觉它是家乡独有。兴趣使然,将之摆到桌上。

为什么叫“土掌房”呢?其实,它是用小锅米线式的方式来命名的。因其顶部用泥土充填坚实,表面平坦,屋体外型,形如手掌而得名。当然,也有叫它为土平房的。它既像用小铁锅煮出的米线,叫做小锅米一样。也像将另一碗中的米线和另一盘中的肉片、木耳、香菌、咸菜等辅料,如过桥一般用筷子夹过来又夹过去,最后放到盛着滚烫热汤的大碗里,搅拌、烫熟、再入食而叫做吃过桥米线一般,是一个直抒胸意的名字。

家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云南所有的二十六个名族,这里就占据了十三个。而且,称之为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傣族,是一个水做的民族。这里的傣族,因其习俗与其它地方的傣族有着许多不同,并在腰间用自编自织的七彩花腰带缠绕而自称为“花腰傣”。有人说,他们百越先民迁徙到红河上游后,遗留下的种子,是殷商时期“濮人”的后代。也有人说,他们是“古滇国”(“庄蹻王滇”时期)皇族的后裔。还有人说,是“濮人”(在此,我直译为会闷水的人)和古滇皇族结合的产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彝族、傣族,是家乡的主体民族和土著民族,而汉族是几百年前才进入这里的,成为这里真正的少数民族了。不知是“以夷制夷”的原因,还是“改土归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这里的地名大都取自民族语言的译音,翻译后的意义就是“一碗水”,“有水的地方”,“豹子箐”,“豺狗箐”,“芭蕉箐”,“沙滩上的街子”,“养虎坝”等等。它们都和山水相关,都是一目了然,都不喜欢像大跨里磨刀一样——开b玩笑,都是像在裤裆里烧火一样——直截了当。正因为如此,“土掌房”也不例外,也就叫做“土掌房了。

不知是《历史》教师没有把书教好,还是自己没有把《历史》学好。我道不出“土掌房”的来龙和去脉,说不出它从何地移植而来,又将走向何处,更不得而知出自何位建筑设大师之手。从我的视觉出发,在我过往的记忆和向往中,它如弄玉吹箫一般悠远而深长,甚至可以余音绕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和汗牛充栋。

过去,在我的家乡,清堂瓦舍可算是奢侈品了,它是贵族和社会名流的安乐窝和栖息所。于一般平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它如众星拱月一般,被一块块豆腐块似的平民居住的“土掌房”簇拥在中间,如绿叶衬托红花一样好看。这里经济文化落后,劳动生产力低下,砖坯和瓦块烧制程序复杂,价钱也不便宜,是一般平民消受不起的。红土地上的土团子到处都是,采掘起来,方便快捷,成了一般平民起房盖屋的首选。加之,这里四目青山,收获木料也很容易。所以,一般平民建盖的住房大都是“土掌房”。

彝家的土掌房,往往依山而建,要么建在山顶,要么建在山坡,要么建在山坳里。远远看去,就像一摞一摞的豆腐块重重叠叠地点缀在青山碧玉的环抱之中。而“土掌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便是彝家通往天堂的路了。“土掌房”建在山顶上,虽然通风条件好,采光性能佳,而居住的人家采水却相当艰苦。特别是雨季来临和夜幕降临之后,有时房屋就像行将被狂风掀翻一般,有时风声呼呼作响,叫人无法入眠。“土掌房”建在山坡上,却更能让彝家安享阳光赐予的幸福和温馨。“土掌房”建在山坳里,虽更有利于彝家进行农作和遮风挡雨,但却往往受东西方向山梁的影响而造成日照量不足。由于海拔每升高100百米,气温就会下降0·7度左右,彝家的“土掌房”,建在高山,自然要经受高山赐予的寒意。所以,彝家人的“土掌房”里大都设有火塘。既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烧水和做饭。因火塘里的温度不易控制,所以彝家吃的伙食,大多以煮食为主,炒吃次之。当然,更可以烧吃,比如烧烤干巴、土豆和红薯之类。正因为彝家所居之地缺水和气候寒冷,客观地限制了彝家淋浴的机会。彝家的肤色较黑,是紫外线充足的原因,还是缺水结果,或是烟火熏染的杰作?我不得而知。过去的日子里,彝家的火塘从没有熄灭的时候。初到彝家的外乡人,如巧遇炒菜和做饭,眼睛难以睁开是正常的现象,也许干涩的眼泪也会掉下来。

彝家所建盖“土掌房”,有的只有一层,有的有两层,有的甚至三层,但却没有超过三层的房屋。房屋的层次和质量好坏,是依据经济条件而言的,不是想盖就盖,想盖多少层,就盖多少层,想盖多好就盖多好。楼下,一般用于关猪鸡牛马等家禽和牲口,有的也从中隔出房屋,做生火煮饭的地方或专门用于炒菜做饭煮猪食的厨房。楼上,一般作为人居和储存家什和食物的仓库。因此,当地人中流传着一句口语,叫做“做贼莫上楼”。因为,好的、要紧的东西往往藏在楼上。至于屋顶,既可以晒衣服,又可以晒收获,还可以晒太阳、吹散牛、挑花绣朵,以及进行婚丧嫁娶等宴请活动。房屋与房屋的屋顶大多是相连相通的,彝家相互之间可以爬上梯子、走过屋顶到各家各户家中串门子,拉家常。每逢到了彝家,便能看到彝家屋檐下挂满了玉米、辣椒、荆豆等食物。那是天公送给彝家的礼物,也是人间的一道风景。

有人说,彝家人之所以跑到山头上居住,是为了躲避兵灾与祸役。那是久远的梦境,我却无处追寻。有人说,彝家人聪明,勤劳、朴实,能节能俭,会算会计,那是在缺水缺地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造就的本质和禀性。至于说“彝倮(对山头人的贬称)凶顽而难治”,那是汉家人强j*了彝家人的民意。

傣家的“土掌房”,往往如棋格一般,镶钳在海拔较低的红河谷的热河谷里,且伴水而居。房前屋后,有清澈的溪流从中滑过,有勃勃生机的冬青树遮风避雨,有火红的木棉花怡悦心情,有像孙悟空的徒子徒孙似的林立怪石,欢乐其中。所以,傣家居住之地,也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栖息地。

傣家的“土掌房”,一层的很少,两层的居多。其“土掌房”的风格和样式与彝家人的“土掌房”差异不大。功能和作用,也很相似。不同的是,傣家居住在热坝,再不需要火塘这东西。因傣家穿的衣服,盖的被子和垫的褥子,都是自己动手,自染自织,所以其土掌房内,往往多了一、二两台黄道婆用过的织布机,也多了一间专门用于织布的房间。傣家以种甘蔗和稻谷为主,屋檐下很难看到辣椒、玉米、荆豆之类的风景,经常看到的是穿在荆和刺上小干鱼和一圈又一圈的干黄鳝等下酒好菜。傣家居住的环境,气候炎热,水土肥美。所以,傣家养成了良好的淋浴习惯。劳作之后,往往是一天一次,甚至一天两次或三次淋浴。所以,很少有人对傣家喜新厌旧的,特别是那些腰间缠有花腰彩带的白白、嫩嫩的花腰傣女人。由于长期和热和水打交道,所以傣家的饭桌上,经常摆着一些和热和水有关的东西。要么鱼鹅鸭,要么鱼鹅鸭的腌制品,都是一些下酒的好食品。吃了鱼鹅鸭的腌制品,可以健胃和解酒。喝了用鱼鹅鸭下进的烈酒,可以散热和祛除乏困,贻养性情。所以,傣家人嗜酒,几乎到了不要性命的境地,特别是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田下力的傣家男人们。

其实,好多人不知道,傣家的“土掌房”还有一个特殊的功用,那就是可以在房顶上睡大头觉。这里气候炎热,特别到了盛夏,光着膀子,只穿短裤吃饭和行走的男人和小孩很多,女人在男人面前也没有过多的羞涩感,也就是很性感、很开放。过去,傣家男女往往时兴野外集体沐浴,男女之间,仅用一道一米多高的矮墙壁相隔,只要轻轻踮着脚尖,就能一睹对方的脱衣秀。沐浴时,相互间还吹着散牛,打情骂俏,充满了田园诗的意境。如有外乡男子从她们身傍经过,她们也只是稍稍侧一下背而已。如是混熟了的,她们却一点也不回避,只顾尽情地搓揉自己的身体。有弟兄约我去沐浴(当地人称之为冲凉),当时不知道,去就去了,见了这场景,吓得我掉头便跑,跑了好久,还不知为了什么?每逢到了晚上,洗净了白天风尘的人们,便会不由自主抱着一床凉席,一个枕头,爬上梯子,上到屋顶,在吹牛聊天,观看星星之后,在享受着大自赐予的凉意中尽情地睡去。据说,也有不安份的人,如萤火虫般用电筒给自己的情人发出约会的信号,有了回应后,便从这个屋顶串到那个屋顶,把人家的女人睡了,到头来老公都还蒙在鼓里。反正,我也说不清,因为我从没有领教过。

有人骂“花腰傣”人是“憨摆衣”,傣家人听了,很不服气:“我们憨在哪里?我们还知道,哪里水土肥美,就在哪里定居!”有人说:“摆衣(对花腰傣的贬称)柔糯而无能。”那是对花“腰傣人”的污蔑,是有意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他们(她们),只是性情温和罢了。性情温和有何不好?性情温和,可以少了文斗和武斗,有利于购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汉家的“土掌房”,就像镶嵌在群山圈围成的小型盆地里。家家户户的“土掌房”,被“滴水”(房子与房子之间相间隔的不太宽的距离)相隔后(也有“土掌边”与“土掌边”相连而墙体相间隔的),形如一支神仙般的巨手,将青灰色的掌印按在了碧绿或金黄之间。

远看汉家的土掌房,没有参差错落之感,更没有玉树临风的伟岸。只有一个形如一个巨掌的掌印和一根根形如巨掌掌印的纹绺。有的整齐得就像,刚挤压成形的大豆腐块,被利刀均匀地划成一块块很小的豆腐块一样。因其大多歇在平地和缓坡之间,为一层平面,没有了高坡,没有危楼,也就没有了凌空欲飞的立体之美。每一户人家住房的外观,就像一块豆腐,就像一个平放的火柴盒。而内里,则像一个古老的四合院。

有的人家的居住“土掌房”,叫做“正三间”。其实,是“正三间”外带一个厨房。所谓“正三间”,就是正中的一间为堂屋,两边的两间为卧室。堂屋的上方叫“家堂”,“家堂”最上方平放着一块宽大而长的“家堂板”或一个“家堂柜”。“家堂板”或“家堂柜”的上面和上方墙面,用于供奉天地君亲师和它们的牌位。也可摆上一些花瓶之类的装饰品和小件闲杂的东西。“家堂柜”里,可以放置一些小件的日常生活所需。“家堂板”或“家堂柜”的下方,一般摆放一个八仙桌(高八十公分左)。八仙桌上面,可以放置一些水壶和茶壶之类的饮水用具。八仙桌前面,一般用一块布帘遮住,它像遮羞布一样,可以把桌下的坛坛罐罐遮蔽起来增加美观。八仙桌下方一般摆上一张吃饭的桌子,桌子两旁摆放着长长的“春凳”(有三、四米长)和一个个独立的靠椅。由于房间太少,所以,一些生产工具之类的东西,还得放到“家堂”两边的卧室里。一些谷物,还要装在卧室内的柜子里。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不能抱怨有些人说有些人家,用石头打进去,坛坛罐罐都不能打烂一个。

有的人家居住的“土掌房”,叫“正三间两耳”(“耳”方音:即厢房的意思)。这里的汉家,居住在这样的房子是一种普遍现象。所谓“正三间两耳”,就是从正门进去,有一个很小的象征照壁的房间(一般只放置农具等杂物),它起到歪门斜道的作用。外面的人看进去,看不到里面的人,或里面的人在做着何事。这一房间的左边或者右边,一般有一个厨房。走过了正门里的第一间房子的后门槛,便是一个“天井”。所谓“天井”,就是在屋内上可以观天,下可以倒水的地方。一般人家在天井的正下方的地面上,用青石板铺就(当然,也有铺不起的。)成一个长宽好几米,高二、三十公分左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大池子,并用暗沟连接屋外。也可以在这个大池子内的正中筑一个花坛,栽一些花草。或者,砌一个小水池,养一些游鱼。大池子两旁,有两条宽一米左右的通道通往正堂。通道的两边,是两间儿女居住的厢房。两条通道的上端,连接着三级和五级石梯(石梯的级数只能单不能双,级数依据地势高低而定。)。两边石梯的上方,连接着一个长宽几米的与“天井”对称的“厦子”,“厦子”起到供人们休息、聊天,做针线,做家什等活动的作用。从“厦子”跨进门槛,便是正堂屋。里面和“正三间”的“土掌房”一模一样。“正三间两耳”的土掌房,都是自下而上由低到高的,进入里面就像进入天堂一样。

还有的人家,居住的是“正三间两耳下倒座”的“土掌房”。所谓“正三间两耳下倒座”的土掌房,建筑风格和“正三间两耳”的“土掌房”相似。只是一进大门,便是并排的三间房子,正好与最里面的“正三间”的房子相呼应。这样的土掌房,一般选择建盖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其功能和作用也与其它“土掌房”相似。只是房间多了,功能更细化了。当然,也还有其它形式的“土掌房”。

汉家的“土掌房”,其功能和作用与彝家和傣家的“土掌房”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也可以人居和养殖猪鸡,也可以在房顶上晒收获,晒衣物,进行婚丧嫁娶等宴请活动。因为在过去,很少有经水泥硬化了道路和场地,也少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即便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很方便地换成银钱。也少有在住房内关牛、关马的情况。即便有牛马等牲口所养,一般都在住房外有专门的牛圈和马圈。也很难在屋檐下看到,一串串的玉米和辣椒。即便有,也早换成可流通的物品了。当然,更不会在房顶上睡觉,在房顶上睡觉的感觉实在让人受不了。为什么要把“土掌房”的内部结构,建设得如清堂瓦舍一样呢?也许是沿袭了古老的儒家文化思想罢了。

一言以蔽之,彝家的“土掌房”,傣家的“土掌房”,汉家的“土掌房”,形式一样,风格却不同,功能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究竟是谁传播给谁,是谁影响谁,说也说不清。感觉它们都是混血儿,都是民族融合的结果,都是和屋子外的环境有关,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其实,“土掌房”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因屋顶用泥土夯筑,厚厚的泥土吸热性能好,散热缓慢,热天可以吸收强烈的阳光,冷天可以放缓释放热量的速度,人居其中,乍冷乍热的感觉并不明显。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如果屋顶处理不好,就容易漏雨。从卫生的角度讲,灰尘也很多,不利健康。

开放以后,无论是农村和城镇,新盖“土掌房”人家越来越少。特别到了现在,新盖“土掌房”的人家,几乎绝迹了。那些过去在农村和城镇建盖了的“土掌房”,已经在历史的风雨中摇摇欲坠,取而代之的将是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各式建筑。也就是说,现今存留的“土掌房”即将作为人间最后一道风景而慢慢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云追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文章评论共[8]个
千山百合-评论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多少古老的风景正在从人们的眼前慢慢地消逝,走进遥远的记忆!at:2008年09月15日 中午2:10

云追月-回复是啊,许多陈旧或美好东西,都将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们毕竟赔伴着我们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at:2008年09月16日 早上8:20

千山百合-评论

想问问我的文章怎么回复不了啊?at:2008年09月17日 中午1:10

云追月-回复我也不知道,也许是系统还在调试中。 at:2008年09月18日 早上8:30

滴水无痕-邂逅-评论

家乡的“土掌房”即将作为人间最后一道风景,而慢慢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倒也让我想起了在云南生活的日子。at:2008年09月26日 中午12:21

云追月-回复看样子,你快成为半个云南人了,见过云南的土掌房吗? at:2008年09月26日 中午1:08

千山百合-评论

朋友,有空到我的博客里来看看,欢迎你!at:2008年10月01日 下午6:41

云追月-回复好啊!你能敞开心扉,求之不得了. at:2008年10月04日 凌晨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