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得失相伴生死相依等所有人生哲学的规律一样,荣与辱也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所不同的是,识荣知辱纯属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意识,因而谈论人生荣辱有必要先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说起。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人的第一需要应该是“吃”而非其它。没有食物裹腹充饥人就无法生活生存。然而老祖宗们在排序人类基本活动“衣食住行”之时,并未“食”字当头而是以“衣”为先。其中奥妙何在?经考古学家证实并据文献资料记载,追根溯源这是因为自打“人猿相揖别”起,人类就意识到用“衣”遮挡羞处以有别动物比“食住行”更为紧要。可见衣服的原始功能并非用于为人御寒保暖点缀装扮而是遮羞掩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并非能否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而是有无羞耻之心。这就难怪先秦孟老夫子早就断言“无羞耻之心,非人也”。也就不难理解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为何感叹“人而无耻,何以为人哉”。原来人生的第一要务是“羞于耻”,否则就不是人也不配做人亦即与禽兽没有多大区别。
老祖宗们的类似说法虽然尖刻刺耳不大中听,却道出了“羞于耻”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极端重要。人毕竟不是低能动物不能混同于飞禽走兽。动物世界可以赤身夥体茹毛饮血弱肉强食,人类社会则不容美丑不分善恶不辩羞耻不知。任何人再特立独行也不可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里。无论谁要融入人类社会这个大家庭都不能寡廉鲜耻。人们的道德观都是植根在“羞于耻”这个母本之上的。有了羞耻心才能萌动产生荣誉感,进而崇尚荣耀向往光荣;有了荣誉感亦会加深强化羞耻心,以致不甘蒙羞远离耻辱。所以说,荣与辱既是相互依存彼此作用的对立统一体,也是立身处世与人交往的特别通行证。唯有羞耻心与荣誉感兼而有之并随着时代发展持续升华,我们才能始终为社会所接纳而不至被世人所唾弃。
“荣”是无价的花钱买不到,只能靠自己脚踏实地去搏得赢取。“辱”是无情的来了躲不掉,只能由自己忍辱负重去冲涮清洗。谁要是得到众人赞誉社会褒奖,说明此人的行为可圈可点令人敬仰。谁要是受到众人耻笑社会谴责,说明此人的德性可憎可恨让人厌恶。谁如果对自身不良行为还能感到羞耻,说明他的良知尚未泯灭人生仍有希望。谁如果沦落为千夫所指竟然恬不知耻,则说明他果真是无耻之徒已经无可救药。由此可见,荣与辱既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意识,也是人之道德观的形象写真和具体再现。一个人的荣耀与耻辱看似来自外界的赞誉或诋毁,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其自身的功过与是非。所谓“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讲的就是这个并不复杂的人生哲理。
荣与辱虽是行为人自身的感觉感受,却也无时不刻不在感染传染他人。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盛会上,我国体育健儿驰骋赛场摘金夺银,国人无不为之鼓掌喝彩同样倍感荣耀;众多参赛选手奋力拼搏不敌强手,众人无不为之加油鼓劲同感虽败犹荣。在司空见惯的百姓寻常生活中,如果谁家儿女聪颖过人出类拔萃成绩优异,当父母的自会感到脸上有光为之骄傲自豪;倘若谁的妻子不甘寂寞红墙出杏一夜风流,当丈夫的必定难忍奇耻大辱为之羞愧难当。这又可见任何人的荣耀与耻辱并非仅由其独自享有,同时还与其家人家族情感乃至国家民族形象息息相关。所以说,人生在世不能不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不能不远离生活中的假丑恶,不能不知道荣耀极至反成“辱”,不能不懂得耻辱至极可生“荣”。一句话,不能不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写到这里必须声明:敝人仅是杂文爱好者并非是什么哲学家。以上所言以及陆续敷衍成篇的《人生思辩》系列杂谈,只是随心所欲点到为止的所思所想,所以也只能供有缘的网友们随便看看而已。
2008年8月30日于北京
-全文完-
▷ 进入京城金陵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