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这人太挑剔了。上网没多久,我就一些问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向网站的主编连发了两次。时至今日,我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落实。对此,我不仅要问:一个非官方网站清除一些积垢为什么就这么难?如果长此下去对网站的生存又有多大的好处?但我还是不死心。还是想说一下。
一、关于编辑
1、编辑审稿
从我所发的稿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网站所发的稿件并没有实行三审制。而实行的是一审制。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人情稿泛滥。记得以前有个“火烧党”,把网站搞得乌烟瘴气。后来出现了个大侠,来了篇“还烟雨一方净土”,很是耍了些威风,才了结了这段公案。老实说,这篇文章不敢恭维。大有泼妇骂街的味道。而且,语言啰嗦,思维混乱。却发了出来。还推为精华。我当时看了,脑海里出现的是两个字:形象。1)网站形象;2)编辑形象;3)作者形象。如果是三审制,情况会不会好一些?
2、编辑点评
一篇稿子审完,归结到一点就是点评。可别小看了点评。这是作者检验编辑水平的试金石(别人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反正我是这样。)。就我发的稿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川菜。我写的《童年趣事》一组,川菜的点评篇篇精到。而饥渴的骆驼的点评只一篇让我信服:《月光曲变调了》。点评如下:有这样的老师,当真让人大跌眼镜。教师当处处为人师表,切莫自己败坏了形象!语言再简练些更好。
3、编风问题
就这个问题,我还是想用个小事例来说明。我发第二封公开信的时候,标明的是散文。但最后发出来的却是杂文。后来收到文清的留言才知道,是她帮我转的。我很是感激了一番。如果其他编辑都能象文清这样,网站里不就是一派和谐了?
二、关于的地得
关于的地得的使用问题,我在第一封公开信里已提过,结果,收效甚微。这里,我还是想再啰嗦一下。
的地得在语法里叫助词。使用时是有严格的区别的。而人们又为何将它们混淆呢?说起来都是广播、电视惹的祸。但细究起来还是怪自己的根基不牢。为什么?语法书上说,“的地得”有两种用法:一种叫书面用法;一种叫口语用法。书面用法是讲究要把“的地得”区别清楚的。而口语用法就没得那大的讲究了。是可以混淆的。也就是“的”字到底。看来,人们只重视了口语用法,却忽略了书面用法。
要想彻底根除这一陋习,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1、学习语法知识。也就是打下理论基础;2、联系实际。
除此,别无它法。
三、关于文章的修改
一篇文章写好后,并不能马上拿出去发表。还需要“冷处理”。也就是修改。而修改的好处是什么?老舍先生说,我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为什么呢?须知,写文章的时候热血沸腾,难免有重复、啰嗦、颠倒等问题出现;文章写好后,就要“冷处理”。删去那些旁枝末节,留下的主干就更加雄伟、壮观。
不知我的这些话能否引起网站的重视?
-全文完-
▷ 进入沙湖奎星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