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从周开始就沿用“大夫七十而致仕”,但何谓“大夫七十而致仕”呢?七十就是古稀之年,致仕是退休,致是止,仕是仕途,所以总提意思就是工作到了七十可以退休。但为什么是七十呢?应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应该养生的阶段,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阀。
孔子说,四十不惑。人在四十岁时候是最有作为的时候,见多识广,不容易冲动犯错,可以担当众任。可是,为什么是四十岁呢?因为“人之念头·气血同为消长。”明末大思想家吕坤解释说“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吕坤的话意思是说:人四十以前都是血气方刚,做什么事情都有股子冲尽,遇到不能做决定的事情也敢于争取;四十以后呢,已经在江湖上站稳脚跟,遇到难事就不免要考虑自己会不会受到影响,于是办事情就有斟酌商量;六十以后就完全是个退缩的心意,见识是很高阅历很广,得到的真理是多,但是办事情的能力却很慢。因为人的精力已经衰退,办事情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当然,也不是全都如此。
吕坤也说到“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七十致仕,盖审之矣。”,就是说,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样,只是大多数情况都相同。古人之所以四十走上仕途,六十七十就退休,都是因为知道这个道理。
“人亦有少年退缩不任事,恹恹若泉下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动喜事者,皆非常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又是指,人也有年纪轻轻不肯作为,做事情畏手畏脚,象死了当做傀儡摆设在那个位置的人;也有年过花甲年近古稀还心怀热情,奔走积极,努力做发挥余热的人,但这两种情况有别常理。
高如圣人的孔子就对自己为人为学的经历,专门撰文一篇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我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才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让人们对我孔子都有所认识;四十岁我有了很多社会阅历,不受外界诱惑坚持我的原则;五十岁我知道社会潜移默化地变化规则,自然常识,为人处世的礼仪哲学;六十岁我开始听人说话得出自己的看法;七十我就随自己心里所想去做每件事情,不会越过世间的常理。
孔子都要虚心到七十才能随心所欲,何况是后人?后人又说了:“行年五十,吾五不争。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节,不与盛气人争是非。”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
“我活到五十岁,悟得五不争的道理。不同看重金银累积财富的人争有钱,不同投机取巧往上爬的人争高低,不同娇揉造故弄玄虚的人争名气,不同深居简出恃才傲慢的人争礼义气节,不同好勇斗气量狭窄的人争输赢。吕坤这段话如果用在今天,是要有选择地运用,不能一一照搬,因为它含有封建礼仪的愚昧思想在里面,毕竟吕坤所处的是明末年代,是受时间的局限而产生的生活中的语言片段。用在普通人身上是毫无瑕疵,但是作为从政者就要有选择地采纳。
个人愚见,今天的仕途者都来读读我的文章,会对人生方向有好指向。因为为官者要有“担当襟度,涵养识见,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一旦在其位上,就要某其发展,如果一味阿谀奉承是不会有所作为,然而没有节制越过雷池也是弊病,往往还要招来祸灾。所谓青年俊才就是要有独当一面风范,要有鹤立鸡群的超人气感。所谓鹤立鸡群,就是要在突发大灾难事件时,有独挡一面的风范,面对困难敢担当;无论仕途顺或不顺人生幸或不幸,都多襟度,拿出坦荡荡的共[chan*]党员胸怀来接纳;对待个人的喜新事或是恼火事都处之泰然,不让表情行于色言于外;与人打交道时,行为举止露出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修养。做到上面种种,就不失为一个能力超高的领导。反之,就要思考,一旦感到已经力不从心,就千万莫去勉强,最好主动退下,否则日久会变仕途为殊途。其实,古人倡议地七十退休是太远的一道坎,再近一点可以说到六十,因为人过花甲就是养生年代,即是六十也太远,所以我们国家现在一般是男同志五十五退,女同志五十退。比起古人的“七十而致仕”,我们今人还是重养身。“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
人要爱护自己保护自己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果你自己都不关心自己的身体,还想要依赖给谁呢?其实滔滔大论一番,只是本人看书所感,各位若是看了觉得言之有理,就多顶一下子,若是觉得一派胡言,但笑两声,当是戏言,绕道而去就是。谢谢看完。梦飞鱼写于2008年08月28日中午时分。
本文已被编辑[古刹昏鸦]于2008-8-31 23:38:2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梦飞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