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冬季,带着两届高考落榜的遗憾和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热血豪情,我报名参军,入伍来到祖国大西北边陲-----新疆伊犁武警支队,成为一名年轻的战士。新兵连的摸爬滚打,报道组的挑灯夜战,“处突”一线的危在旦夕、千钧一发,军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提干以后的重任在肩……至今仍旧萦绕在自己的脑海。官兵情,战友爱;民族团结一家人;紧张而有节奏的部队生活;锻造了自己坚韧不屈、吃苦耐劳的个性,同时也为我的新闻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使我走上了业余文学新闻写作的道路,并因此改变我的命运和人生。
在新兵连火热生活之余,我结合部队生活和自己的亲身感受,相继写出《边疆亲人慰问新兵连》、《父亲的来信》、《是金子总会闪光》、《第一次紧急集合》等文章,发表在《伊犁晚报》、《察布查尔报》和伊犁人民广播电台。1990年元旦,我创作的快板书《夸夸我们新兵连》,在伊犁州军民迎新文艺晚会荣获一等奖,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和战友们的欢迎。
新兵训练还没结束,我就被支队选到新闻报道学习班。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距支队最近的直属中队当文书,同时兼任支队政治处报道员。于是在练兵场、活动室、处突一线,部队上只要有行动,那儿就有我的身影。当兵三年共在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新闻文学稿件近千篇数百万字,连续两次荣立三等功。笔下推出的典型人物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四人次,全部破格提了干,有的还成了英模。部队也没有忘记我,选送我考取了武警工程学院,圆了我曾经的大学梦。并由一名战士成长为共和国警官。
军校毕业回到边陲伊犁之后,我牢记肩上神圣职责,把一腔热血和青春献给了部队。后经部队推选,调回西安武警工程学院,成为一名学员队干部。在工作中,自己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先后带出一批大专队和兩批大本队学员,多次受到学院和系表彰。
2001年年底,自觉服从部队院校安排,转业地方。本来,通过努力我完全有能力和机会进入党政机关工作,但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对文学新闻事业的偏爱,选择新闻单位,最终成为一名普通的广播电视事业工作者。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转眼已有六年多。虽然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的技术台站,但我仍然是怀着满腔热情和对新闻写作的热爱,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及时用手中的笔记录着生活的闪光点,讴歌社会发展进步和新人新事新风尚,给台站驻地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为他们排忧解难,恪守着一名普通党员和业余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在多年写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善于思考才能写作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02年10月转业前,我在部队一直是从事新闻宣传和机关政治工作。到发射台工作后,尽管那里地处偏远,生活单调枯燥,我仍然能正确对待和自觉服从组织分配,愉快地投入到生活中,并利用业余时间满怀热情地写出了《韦庄发射台建成花园式台站》、《东秦第一铁塔》、《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党和人民声音传遍千家万户》等反映韦庄台工作风貌的新闻稿件,在媒体相继刊登,对展示我台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激发主人翁责任感意识起到了一定的鼓劲和促进作用。同时也使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了施展。
之后不久,我又受渭南广播电视报的委托,采访单位驻地韦庄居民点上的一起宅基地纠纷。调查核实反映此事的当事人姚政法信中所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是发生在两个退休老教师之间的纷争,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已拉扯拖沓了十几年,由于这起宅基纠纷距当时间隔太久,加上牵扯的当事人调走的调走、病故的病故,许多调查取证工作都非常复杂麻烦,我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不畏艰难,不偏听偏信,凭着自己的一股憨劲和责任感,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取证,先后走访了20多名当事人和见证人,采访搜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尔后写成调查报告《十三年宅基地纠纷何时了?》、《祸以天降、宅基地无端被占十余年,气愤难平,老教师东奔西走讨说法》在省市主要媒体刊登,对还原事件真相、督促问题的妥善解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03·8”两华洪灾过后,我积极给有关媒体建议,由华商报和西安城建委牵头,在灾区搞“帮灾民找活干”活动,而且利用休假,忙前忙后地帮助渭南记者站组织灾民去西安建筑工地打工赚钱,减少了灾区不安定因素,又让数百灾民在春节前每人挣到1500-3000元不等的工资,使灾民过上了详和幸福的春节,并有能力开展灾后重组,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给我送来一面题有“心系灾区冷暖,情注家乡重建”的锦旗。
03年9月,家住韦庄镇韦一村小学六年级品学兼优的女学生党洁重病复发,其养母王桂兰为给养女治病早已借遍亲友乡邻,而且债台高垒,只好带着病女四处求助,甚至长跪不起在街头闹市,但乞求来的钱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求助于我后,我一方面劝党洁养母王桂兰逐级向关工委、妇联等反映情况,争取救助;一方面借助媒体向社会各界呼吁。自己也积极地为她们母女分忧解愁,想方子。在倾听王桂兰和党洁的哭诉后,看着为给养女治病几乎发疯和绝望的王桂兰,听着小党洁发自内心渴望早日战胜病魔重返校园的呼喊,我也被她们母女水深火热的悲惨遭遇和真情至爱深深打动。当天晚上就挑灯夜战,完成4000多字的通讯(记实文学)《患病少女和养母的人间至情》(《苦命母女情撼渭北旱塬》),1200字的消息《花季少女渴望早日重返校园》相继在渭南媒体和西安、北京媒体以图文形式刊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之后,渭南人民广播电视台“热点直击”、渭南电视台《东秦百姓》栏目;陕西电视台《诉说》栏目,省卫星电台新闻传真、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等媒体相继给予专题报道和关注,在媒体的呼吁下,社会各界纷纷伸出爱心温暖的双手,使党洁从生命垂危的边缘又看到了生的希望。经过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小党洁的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和逐步康复,并于04年8月免试免学杂费进入韦庄初中学习,2005年下半年又顺利升入初中二年级学习。初中学习期间她勤奋学习,成绩名列全级前茅,而且被评为三好学生。2007年8月,党洁考入高中学习,党洁全家人怀着感激的心情给我送来了一面写有“扶弱济难,立德扬善”的锦旗。我只是发挥自己特长为群众帮些举手之劳的忙,人民群众却给了我如此的荣誉,真是承受不起啊!
2004年3月,蒲城永丰的一对父女在洛惠渠不幸溺水身亡,我得知此事后,积极联系华商报等媒体,写出了《路桥没护栏,父女同遭难》为题的社会新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几十年都没有修建护栏的蒲城—澄城线路洛惠渠永临桥上修建了护栏,为当地群众出行方便安全尽了力……近年来,我还先后采写了《寡母亲情难舍弃,千辛万苦守残儿》、《贤孝媳妇赵秀芹》、《夫妻抽水站》《奥运健儿争金夺银壮国威董老山泼墨撰曲表心愿》《王老虎虎威震敌胆》《神鹤献瑞迎奥运》等一大批有社会反响的稿件,赢得了渭北人民群众和读者的广泛认同,大家亲切地称我“段记者”。
我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配合省市电视台采访制作了许多新闻专题。如《一个农妇的七彩文学梦》(烟雨红尘写手等你的365天)、《泥水路变水泥路》、《三贤庄再续战友情》等,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兼职参与社会活动,是西岳书画院名誉副院长、渭南书画院外宣部长、华山中学玉泉文学社顾问、陕西文化名人馆秘书长、陕西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等。2006年“八•一”期间,怀着对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特别是伊犁人民和边防部队的深情厚意,由我牵头组织著名书画家王钢、宋玉涛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三秦书画边塞行”活动,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特别是伊犁人民和边防部队子弟兵的欢迎。2008年4月15日,我的报告文学、通讯作品在第八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品金奖。笔下的主人公陕西书画院副院长、书画家雷社艺被评为中华世纪风采人物。2008年8月1日,在华山北峰解放华山纪念亭,我在和智取华山的老英雄刘吉尧一家叙旧之后,有幸采访了华山的掌门人——华山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华山旅游公司总经理许长仁并与之合影留念。8月3日晚又与人合作,成功策划举办“迎奥运颂和谐”奥运知识有奖竞答纳凉晚会。
几年来虽然离开了政教和宣传工作岗位,但对新闻文学写作的爱始终牵动着我的神经,写作已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用手中的笔讴歌党和人民,弘扬社会新风,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全文完-
▷ 进入小白杨之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