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收拾旧书时,发现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那是我和哥哥在学校操场的合影。在我们的身后是一块绷得十分平整的长方形白布,现在的孩子也许不知道那是什么?那可是一块给我们那个年代的大人,孩子带来无穷乐趣的电影屏幕,也是我们小时候最希望看到的东西啊。露天电影很简单,只要有一块足够大的场地,比如学校的操场,生产队的晒谷场或者刚收过稻子的稻田都行,在场地的尽头,竖起两根小孩手臂般粗的竹竿,中间拉上一块白布,三十米左右的地方架上放映机,调整好距离就ok了。
在那个年代,公社没有电影院,即使有也是在节假日,或者公社有什么大事时才能动用的,你想想一张两毛·三毛的票谁舍得买呀。所以看电影一般都是在农忙季节过后,生产队请电影队下乡放电影,或者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比如大队干部,生产队长家有什么喜事包电影才能看到,当然看电影是免费的,不就图个热闹嘛!那时候也没什娱乐,所以哪个生产队放电影,传播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这尤其体现在孩子们的身上,往往上午决定放电影,到了下午,远远近近的孩子都知道了。到了放电影的时候,周围村子的社员拖儿带女赶集似的,从四面八方涌来,村上的孩子近水楼台先得月,早早吃过晚饭,搬个长凳小凳去占据前面的好位置,也有懒的调皮鬼,叫上几个死党爬到树上,居高临下,谁也没他们自在,当然也有不便的时候,比如撒尿,又不敢下来,怕别人抢了他的有利地势,干脆就在树上尿了。
暑假里看电影是最开心的事,记得当时也没有暑假作业。每当听说哪个村有电影,近的无所谓,远的就得早早准备了,烧晚饭时,将刚剥出来的蚕豆用一根线穿起来,然后打个结放在锅里煮,等熟了以后再放在冷水里凉一凉,看电影时往脖子上一挂,想吃就拽一颗往嘴里一扔,惬意得很!有时候为了改善一下,从家里偷拿一枚鸡蛋或鸭蛋去小店换一袋瓜子,一边看电影一边嗑瓜子,那就更绝了。有一次我们十几个“和尚头”跑到公社“大西北”——大楼大队看电影,记得那次放了三部电影,好像是南斯拉夫的《桥》,《红日》和《南征北战》,电影放得很晚,我们到家的时候天都快亮了,实在困得不行,于是澡也不洗,往床上一钻,任由父母怎么打骂也不管了,便呼呼大睡。
当然也有“倒霉”的时候,那就是下雨。小雨无所谓,大雨就有点麻烦了,不过大人小孩都不愿意离开,放映师立马撑起一把大伞,保护电影设备。人们不走,放映师不好意思停,因为大家难得机会看一次电影,而放映师不停,人们又舍不得离开,所以往往都是再大的雨,电影都能痛痛快快的看完,那样壮观的场景现在的80后,90后是绝对想象不到的!
后来进城工作,也看过很多次电影,但是再也没有了那时的兴奋和激情,更没有了那时的期盼和渴望,只感觉露天电影已成了永久的记忆!也许,在我们得到丰富物质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精神上的东西吧?我想。
-全文完-
▷ 进入djc298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