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一中1980至1991综述(受托采访)
1980年2月至1992年元月这12年,是普定一中走出“文革”阴影,初中部、高中部的教学秩序都不断规范发展的岁月。回首历史,艰辛中有欣慰,欣慰中有叹息,叹息中有希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如春风,似阳光,给祖国大地带来了生机。座落于普定旧城南面弥勒似的嫡台山腹部的县一中,同样在这春风中,阳光里,睁开了希望的眼睛。
让我们一起了解普定一中在这段历史的岁月里走过的风风雨雨吧。
1980年,教育局党支部开始在普定一中发展党员。泄气了十几年的教师,看到了党对教育的重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越来越强。数名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之后,经考察合格后吸收入了党。党和政府从政策上对教育的重视,让教师有了信心,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特别是从1984年起,政府允许教师带薪进修后,渴望更新知识的教师更是为此而感动。虽然进修的指标不多,但还是让老师们看到了教学的希望,激发了内在的动力。就在1984年,陈太能、蒋长凤两位老师荣幸地享受带薪进修的待遇。
从1980年到1984年,县一中高中部由前两年的两年制高中改为三年制教学。每个年级分三个班,共18个班。每个班平均人数50人。改制前学生人数800人左右;改制后,学生数达950多人。十几年来,在学生住宿安排上,男生住在万寿寺四合院里,女生住在孺臣四个大教室里。由于都是双层床,万寿寺一般都要住400多人,孺臣楼住200多人。虽然而住得十分的拥挤,但还是安排不完须住校的学生。不足部份只好从学校其他旧房中调出来安排。
那时,学生的伙食由学校集中统一安排。在自带米粮的情况下,每个学生每月菜金从前两年的6元,涨到1985至1987年的9元。但学生只交粮做饭的话,学校仅收3元/月的煤水费。1988年因为物价上涨,学校收取的菜金每生提高到了15元。这之后两三年,又有所增加。这期间,学生食堂都设在学校左侧大门旁的路边瓦房里。学生凭票打饭打菜。
这十二年里,学生的书学费从1980到1982年十几元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二三十元,到1988年及以后的六七元、近百元不等。
从学生的升学情况看,这期间,初中部考上高中的在30%以上。考得好的年份在40%以上。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几人、十几人到二十几人不等。据老教师陈发云说,没有超过1964年的26人过。最差的一年是1991年,仅有4个高中毕业生考上本科线。而每年考上大专、中专的学生都在40至50人之间。
1994年4月6日,校友、台胞杨家兴先生及其夫人魏惠美女士到一中参观访问,并在县一中设立“杨家兴高考奖学金”,对考取本科以上学生吴有金等给予500元/人的奖励。1992年,有12名高中毕业生获此奖励。
1982年高考开始实行预选考试。1989年开始实行高中会考制度。1985年到1991年期间,初、高中部每个年级按招生计划增至四个班,共计24个班。这期间,学生班级与人数基本维持稳定状态。其间,根据社会需要,报请政府批准,初、高中部各办了一个补习班。这段时间,教师的人数不能满教学需要,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因此,教育局根据学校需要充实的教师岗位,从其他中学的优秀教师中选调了部分教师。如1984年调入娄大祥、曾居敏等4人。同时,从师专、师大等毕业分配的学生中筛选部分优秀者分到县一中任教。为此,在这期间,一中教师从80人增加到近100多人。1992年达121人。不论是调入或是分配来的教师,需要学校安排住宿的,基本上是每两人安排一间住房。新增教师住宿主要是校门前公路坎下两栋长瓦房。与此同时,学校也有调出的老师,主要是优异老师被上级主管部门选调。
这期间,1988年,学校开始不公开地按学生考入的成绩进行分班,每个年级四个班中,分两个尖子班,一个平行班,一个差生班。在教师的配备上也因此作了相应安排。这之后,直到1997年才公开分尖子班、平行班、差班。
1991年9月,普定一中初中合并到县二中,县二中、化处中学高中合并到县一中,县一中成为独立高级中学。
1980年到1991年,县一中经历了五任校长。他们是黄华芳、廖炳江、杨连学、张厚仲、徐开彦。
从1984年政府开始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起,县一中为了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选送教师进一步深造或外出参加教学研讨,交流学习。鼓励教师自修。邀请著名专家和学者到校讲学,以更新教学理念和相应的知识。1985年一中教师张文伟到贵州师大历史系进修。廖炳江、杨大俊、陈发云等老师多次到安顺参加地区组织的教学交流。1986年,学校邀请安顺数学学会理事李长明教授到一中开展教学谈座。安顺教育科研所所长应邀到一中组织教研活动。
在此期间的教学,每学期除期中、期末考试外,非毕业班还定期进行单元测验和阶段考试,毕业班则加强模拟,毕业预选考试和强化训练。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研组、各处室以及各个班级都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组织相应的督促检查、总结。
1986年,考上省内外高等学院及大、中专学校的升学率。在安顺地区排列第四位(补习生除外)。1987年,高二学生梁波在全省物理力学小论文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次年,该生论文发表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学物理教学杂志》。其他如陆海、孙洪波同学的习作也分别获省少年儿童写作赛的二、三等奖。在这期间,学生的思想品德明显提高。1985年,初三学生罗罡抢救落水女青年受团县委褒奖。
1984年4月15日,全国举行中、小学“过关”考试,我校教师梁英敏成绩名列安顺地区第一名和全省第二名。同年,普定一中校名教师获三十年教龄“荣誉证书”。1987年,第一次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普定一中三十多位教师获高、中级职称。1990年通过无记名投票,评出六名先进个人(全是高中教师)参加县政府十佳拔尖人才评先。有名获此殊荣。
1988年6月6日,省委副书记丁廷模到一中视察。1989年12月7日,龚贤永副省长到一中视察。普定一中为此荣耀而更加致力于教学。1988年8月,学校首次设立校长办公室,王宏担任第一任校长办公室主任。1
从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看,1980年初,原西堂图书馆撤除。并在此基上,投资总额7·785万元新建的建筑面积1637m2的第一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1983年元月,建筑面积1098平方米、投资5·3万元第二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地缓解了一中教学基础设施紧张的局面。1984年,学校已拥有30个教室(包括小天井的4个),12个大小办公室,18个教学班共800余名学生。
1984年,在黄华芳任校长、陆九章任教导主任时,为解决教师住宿困难,在政府和上级部六的支持下,投资十几万元,在万石仓后山上修建了两栋教师宿舍,有效地解决了部分教师的后顾之忧(后纳入房改)。1986年,政府投资11万余元修建的600多平方米的试验楼竣工并投入使用。结束了县一中没有专用实验楼的历史。同时,在实验楼台里,还设有一个上百平方的阶梯似多媒体教室。1990年,学校对小球场(校门前路坎上)全面进行水泥更化改造。并对小球场后(天井旁)的旧楼翻盖改造就(后纳入房改)。
1990年,食品公司被政府宣布解散。该公司墓庐处的房地产划给县一中,要求县一中解决该公司5人的就业问题。一中在安排该公司5人就业的基础上,将所划入的房地产与粮食局对换万石仓。因为万石(音担)仓在一中左侧,有利于使用和管理。由于学生住宿紧张,万石仓经改造后,主要用于学生宿舍。学校曾设想利用万石仓土地,再征用一旁的民房点地,修建300米跑道的体育场。但因征地困难搁置至今。
另外,1989年2月,杨连学调任校长,利用校庆余款7000元修建校庆纪念亭,著名书法家戴明贤为纪念亭题名。
1991年前,由于学校水电管理不善,偷漏情况突出,水电费开支越来越大。为此学校决定自筹资金,对水电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并决定由张绍忠老师负责此项工作。因此,学校花了6000多元钱,将水电线路按公、私不同,改造为按户装表、按量计价的管理方式,从而每年为学校节省水电开支数千元。
1991年,在在张厚仲校长的倡议下,普定一中恢复了一度沉寂的校刊。并明确张绍忠老师负责校刊设计、编辑。恢复后的校刊刊名为《钟声》。张绍忠老师因刊名中和“钟”安与他名字的“忠”偕音而提出辞呈。担心有人疑心他为了推销自己。后在校长的劝导下留任校刊执行主编。那时,除了编校外,还要刻蜡纸、手工油印等,工作很辛苦。第一期校刊,为了赶在从台湾归来的普定籍台胞杨家兴第二天返台之前,用这期载有他为捐赠一中义举的文章表示感谢,编辑人员在校长张厚仲的陪同下,在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到第二天凌晨三点过钟,才按计划编印结束。张厚仲校长回去后,其妻贺淑芳问他加班是否吃了夜宵?张校长说没这个先例。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4月1日,学校举行五十周年校庆。县人大、县委、政府、政协、纪委的有关负责人和来自省内外各行各业的校友两千多人参加了庆典。参加的校友中,有上百名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教师,有数十名县处级领导。八十二岁高龄的原建国中学首任校长丁达三先生和原建国中学主要创建人伍效高先生之子、全国工商常委、贵州省工商联副主任伍廷宪也专程赶来参加此次庆典。著名国画大师袁晓岑先生为此次庆典题词:“春风时雨,新笋成林”。这次校庆收到两万余元赠款,一百多件礼品。
1989年10月10日,一名高中学生因不服老师管教,邀约数名社会人员到校寻衅滋事,打伤教师一名,造成全校停课一天。为此,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措施。直一步充实了保卫科的力量。
1991年以后,普定一中成了全县唯一独立高中学校。
-全文完-
▷ 进入灵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