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帮人,姑且叫作60后吧,虽没有50年代老三届的沧桑经历,也不如70后、80后那么生正逢时,但都有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生活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人到中年,我们是属于工作压力大、生活担子重、吃的苦最多,享受最少的一群人。可以说,我们是“四不”一族,大多数人注定是:上依靠不到父母(多数已是古稀的人了),下享福不了子女 (一个独生子女将来要面对4位老人)。左得益不了兄长(下岗的人多是50年代的人),右沾光不到亲朋(比自己好的没有几个)。因此,只有自己去打拼,去奋斗!至今还有一批人正在他乡创业,留在家乡享受安逸的人少,多数人还得在外打拼十年八载。这又是一群容易被媒体和文学忽略的一代,奔知天命之年了还是平平凡凡,发财的不多,当大官的屈指可数,但在夷江以北大方向创业的同学中也不乏精英与人才,出现了一个个弄潮儿、一匹匹黑马······
据新宁县志介绍,“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东南,摩诃岭雄峙城北,扶夷(彝)水环抱东、西、南三面,形似马蹄形半岛”,北面为陆地通道。夷江的上游为广西资源县境内的资江(古称夫夷水),发源于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江水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属长江水系。据我所知,按地域分,湖南人特别是新宁人外出做官、经商、求学、从军多是往北面走的最多,就目前来看,新宁县一中七九届高中毕业生在外工作的同学,主要分布湘江流域、长江流域以及珠江三角洲,也就是说往家乡北面走的比较多一些,往南就比较少了。总体说来往省城、开放城市走相对多一点,最近也是在邵水一带,像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就比较少了。所以,我把文章的大题目取为:夷水滔滔向北流。平时我们唱歌都是“滔滔江水向东流”,可是夷江却偏偏是向北流。上高一时我从语文老师李鑫华的一首词中看到过“夷水向北流”这样的句子,我想这也正暗合自古以来,新宁仁人志士游宦的大方向。
最近,我发现腾迅qq中有个“滔滔”(taotao)网页。这里所谓的“滔滔”是一个即时博客。在这里,你可以随时随地“唠叨”两句,关注好友,分享“滔滔”心情。我在“中学的回忆”qq群中写《夷水滔滔向北流》(系列青春回忆录)的目的,就是借助“滔滔”的形式,“唠唠叨叨”说一些过去的事,也许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觉得“其乐无穷”,让我们“关注好友,分享心情”,通过大家评论、叙谈、聊侃,展现“更多人的心路历程”。
我在文中所回忆的一些事,重点是以高中60班和初中17班的同学为主线来写的,这并不是我的偏心,主要是我对这一群人来得更熟悉一些。由于时间跨度大,手中也没有什么文字资料,对过去的一些人和事的记述,全凭印象记忆,不完整和遗漏的现象在所难免。文中的人和事虽是写实,但大多又是我在网上即兴写就,所以在连续性,或者说完整性就不是那么好;有时触景生情即兴发挥,有时跳出现实反观往昔,目的在于回顾过去那段美好时光、难忘的岁月。对小学的一些回忆,由于年纪小记忆比较模糊,而且我又在不同的两所小学就读过,于是不再另行成篇,将在解放学校上小学的内容插在初中段落之中。我在文中所写的这些事都是大家经亲身经历过的,虽年代久远却历历在目,只是通过我的拙笔来再现而已。
在我写作《夷水滔滔向北流》(系列青春回忆录)的过程中,车晓浩同学为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李江华、蒋波、傅蝶、李晓勇等同学也为有关章节提供了不少细节,在此深表谢意!由于时间的原因,及资料的缺乏,许多值得写的人和事,一时无法写进去,只能等以后再续写了。回忆中一定还有不少疏漏之处,或许还有谬误,诚惶诚恐,敬请大家多多包涵。
-全文完-
▷ 进入风声也有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