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始皇。熟悉历史的人很快就会想到,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一方面,人们忘不掉他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人们又愤恨他的急略暴政。的确,秦始皇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帝王,但在他的伟大背后,人们又仿佛看到他嗜杀成性,残暴的面目,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其实,把秦始皇的残暴行为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看,人们关于他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我认为他是一个功盖千秋,恩泽后万世的好皇帝,根本就不是一个暴君。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丰功伟绩。
秦始皇的第一个历史功绩就是统一六国,基本上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今天的版图,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始皇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我国历史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周已经衰落,已经不能有效的控制地方上的各大小诸侯。各诸侯于是裂地而王,独自坐大,拥兵自立,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征战,兵戎相见。一时之间,华夏大地上小国林立,硝烟四起,战乱不休,民不聊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战国时期。是秦始皇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潮流,举秦精兵,不辞辛劳,征战华夏,最终灭掉六国,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诸侯混战的局面。功绩之大,在当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如果没有秦始皇的这一大手笔,任由诸侯割据继续下去,我们中国说不定到现在可能和欧洲一样,小国林立,出个省就要办签证,还美名其曰:出国!不管秦始皇老人家在战争的过程中牺牲了多少人的性命,消耗了人民多少财力,我们都应该由衷的感谢他。
因为国家民族的统一,是需要作出巨大的牺牲的,这是从古至今久颠不破的真理,人类的进步往要付出血的代价。
秦始皇的第二个历史功绩就是,消灭了六国原有的奴隶制度,将秦国的先进封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进步。
当时的七国之中只有亲国在商鞅的改革下率先进行了土地的私有化,完成了封建革命。其他的六国基本上还是落后的奴隶制度,客观上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奴隶制度相比封建制度,人的生活更加悲惨,更遭受摧残,各国人民普遍具有进行封建革命的要求。但政权被各个诸侯所把持,保守势力过大,革命进展缓慢。秦始皇灭六国后,保守的旧贵族势力基本被消灭,阻力消除。秦始皇将先进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在整个中国第一次·建立起封建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观之同时代的欧洲各国,他们还远远没有进行封建主义革命,按照马克思注意理论,现进的生产制度代先进的生产力,我们中国古代的繁荣程度,文明程度,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各国,不能不说这里面没有秦始皇开创一个时代,推行一种先进制度的功劳。
秦始皇的第三个历史功绩就是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他的具体内容是: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相当于国务院总理,主管政事·太尉,管军事,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xi]·御使大夫,管检查,相当于最高人民检查院检查官。在地方上,废除从前的分封制,采用丞相里李斯的建议的郡县制·在郡县的范围内设郡守·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这一举措极度的削弱了地方上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根本上杜绝了诸侯割据的可能·是一大进步的制度·以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虽然体制有所变更,但基本是以秦朝的政治体系为蓝本,可见它的优越性不仅是在一时,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这些举措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后来,影响到了亚洲其他国家,比如朝鲜,日本,他们学习到了这种进步的制度,完成了本国的改革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历史进步·也使中国文明向外传播。
秦始皇的第三个历史功绩就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虽然大体相同,但偏旁部首的位置却是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发现这会严重妨碍人们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政府文件的传达·。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了六国的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的文字在哪个时候就基本定型,为中国古典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也是不同的,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秦始皇下令收缴各国货币,统一使用秦的圆形方孔钱,他也将各国的度量横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长。同时他还统一各国车辆,战国时期各国的车辆的轮距,是不一样的,造成了交通的不便。秦始皇下令实行统一的标准,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客观上看,秦始皇的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的举措,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增强了国家统一的基础。自秦以后,中国虽多次分裂,但由于同文,同言,在政治,经济领域有着极强的共性,由此产生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奠定了统一的根基,所以最终还是形成统一。而历史上,世界上的其他大国,如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由于境内文化,语言,文字的巨大差异,分裂之后就再也没有统一过。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缔造的这个古老统一的国家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秦始皇功不可没。
第四个功绩是驱逐匈奴。征百越。
匈奴是战国时期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强大游牧民族。匈奴王垂涎中原富足的生活,经常以骑兵侵扰秦边境,冰峰直达陇西,严重威胁到了秦的统治。
但是,战国时期,由于中原内战,七国争夺霸主,无力北顾,只是在边境修筑长城,派军队戍守,采取守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内患消除,于是集中精力派大将蒙恬,发三十万大军征匈奴,大胜,将匈奴人驱逐出河套地区。匈奴人至此深感恐惧,长期不在敢侵扰中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秦始皇又高瞻远瞩,迁内地人民垦田生产,进一步开拓边疆,维护了边境的安定,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战国时期,中国西南部,东南部的广大地域,浙江,福建一带,广东,广西,云南等部分地区并不属于我们中国的版图。在这片广大的地区上生活着古代越人,和今天的越南人有很强的亲缘关系。
中国境内的越人各部互不统属,经常自相残杀,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王朝,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富兵强,军力鼎盛。秦始皇派50万大军,兵分五路,历时三年,击败了各部的抵抗,将这些地区直于秦的管辖之下。并在这些地区设置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加强统治。还将内地人口几十万,商贾迁徙到这些地区,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开拓了国土,传播了华夏文明,没有征百越,说不定粤语真正就是外国话了,虽然粤语和越南话是一个调,我们都不太懂,但毕竟说的是汉文,没有变成真正的越话。我们同样也要感谢秦始皇老爷子,到这些地方不用
办签证。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秦始皇是不是一个暴君。
第一件事情是秦赵长平之战。
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兵40万之众,白起是秦国大将,这比帐自然就记在了秦始皇身上。平心而论,无端坑杀已经放下武器的如此之众的降卒,手段确实过分残忍。比之后来的项羽坑杀秦降卒20万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放在政治,军事,个人恩仇上一看,在专制时代,这件事情又很正常。
首先,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遭到了各国的强烈抵抗。为了以示秦军之威,瓦解各国的反抗意志,坑杀40万人众实际上是政治,军事策略上的需要。而秦的这一招也确实收到了成效,自此,秦军威大盛,闻者丧胆,六国震服,以后秦在灭六国的战争几乎是势不可挡,无人能抗其锋锐,应该有这里面的功劳。
再则,40万降卒,收编归己用,人数过大,不好统领,恐生军变。
释放回去,又便宜了赵国,待他整编好了又来作战,不能伤其元气。权衡再三,坑杀反而能捞到一点好处,不如杀之。实际上这也是政治军事上逼不得已的决策。为了大局,有时候是应该残忍一些的。
第三,秦始皇与赵国有仇,坑杀40万赵军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为了报当年之仇。秦始皇的父亲原在赵国做人质·秦始皇出生时,他的父亲与吕不韦已经逃回了秦国,自己和母亲赵姬却被赵人扣压,赵人对他们很不好,这短经历一直让秦始皇耿耿于怀,他对赵人也恨之入骨。
秦始皇在当上大王后,这个当时全中国最霸道的人当然不能忍受这口恶气,在灭六国的战争中,对待赵国的军队是最不留情面,也是杀得最厉害的。长平之战坑杀40万秦军实际也在情理之中。一个人在小时后受够了屈辱,成年后最终要释放出来,普通人可能动作小点,而秦始皇却身为君王,手笔自然就要大得多,不然如何能彰现君主的霸气。我想如果其他人也有秦始皇同样的经历,又操生杀大权,也不会对赵人客气。因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很正常。秦始皇也不是无故滥杀,恰恰只对赵军痛下杀手,灭其他国家时就温和得多,秦始皇还是讲道理的。
第二件事情就是弑父杀母。
有史书记载,秦国丞相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赵姬原是吕不韦的老婆,在怀上秦始皇后献给了秦果公子赢异人做妻子,就是后来的秦王。至于这段历史是否属实,现在无法考证,但很多历史学家与民间学者都认为真实性很强,特别是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
吕不韦原是大商人,因为帮助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逃回秦国,并精心设计,是他当上了秦国的君王。最后平步青云,官居丞相。赢异人死后,秦始皇即位,但年幼,朝政被吕不韦一个人把持。历史上帝王年幼,政事由有能力的大丞处理。这本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令人可恨的是,秦始皇渐渐长大,多次示意吕不韦让他还政于自己。但不知是吕不韦仍然认为主上年轻,不能明断国家大事。还是留恋大权独揽的滋味,迟迟都不愿交出手中的权利。这让对权利充满了无限渴望,急于亲政的秦始皇大为恼火。在秦始皇21岁的时候,面对已经成熟的秦始皇,吕不韦没有任何理由阻止他亲政,无奈的交出了权利。赢征正式加冕,成为秦帝国的帝王。但他心中已经对吕不韦种下了强烈的仇恨,自古以来觊觎帝王权利的人都是毕死无疑的,何况还把持不肯让权,这更加没有活路,是吕不韦自己给自己掘好了坟墓。秦始皇即位后立即罢免了吕不韦宰相的职务。并给他一封信,信中写道;你于秦有什么亲,敢称仲父,你于秦有什么功,敢在河南封十万户。你带着你的全家到四川去吧!(四川当时还是荒蛮之地,专门是用来流放犯人的)秦始皇这样说,等于死赐死!吕不韦心里十分明白,在路上就自杀了。在专制时代,竟然敢要主上的权利,最起后被杀死,这太正常不过了。何来残暴之说!后来的刘邦诛杀大臣,李世明杀兄等,怎么没人说他们是暴君,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另外,吕不韦一直和秦始皇生母关系暧昧,秦始皇早有耳闻。后来秦始皇长大后,吕不韦出入后宫不便,于是又把性能力很强的假宦官瑙爱献给了她,淫乱后宫,并生有两子。不仅如此,后来此人竟然发动宫廷政变,企图杀害秦始皇,夺取政权。虽然叛军被早有准备的秦始皇镇压。醪爱也被五马分尸。
但这两件事情都因吕不韦介绍的瑙爱而起。而且性质极其恶劣,罪不可恕。秦始皇只是暗示吕不韦自杀,还是念其治理秦国的功劳的。秦始皇这样做十十分明智的,那来的什么残暴,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不允许在母亲生上发生这种事情,何况帝王?这些事情放在一起,吕不韦把想握权不放,私通太后,纵容他人淫乱后宫,危及政权,其实该死。而她的生母是后来事情败露,羞愧难当,自杀而死。秦始皇何来杀母之事,做儿子的不至残暴至此。
第三件事件就是焚书坑儒,刑法严酷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从上可以看出焚书坑儒的起因在于有守旧派大臣,知识分子,借古讽今,反对在当时更为先进的封建制度,要求恢复分封制,攻击中央,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反革命。历史对反革命的手段历来只有一个,就是进行血腥镇压,国民党时期有,共[chan*]党时期也有,都是政治的需要,统治的需要,何来什么残酷。
即使残酷也无可非议,革命的本来面目就是残酷的,你去诵经念佛,看能能不能换来革命的成功,为什么秦始皇做了就引起2000多年的非议,历史上因为统治的需要,大肆杀戮的事件还少了吗,为什么就单说始皇帝,难道因为他们是书生就心慈手软,历史从来不会出现那样的事,只要是反革命,死路一条,是自己撞到刀口子上去的。
有人说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文化,造成了古代文化的巨大损失,这一点我倒是承认。但维护统治杀戮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而秦的封建帝国才刚刚建立,一切统治手段还在摸索之中,镇压手段有些偏激也是正常的。比如近代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在迷茫的摸索中而掀起的一场巨大风暴,它无疑也是一场错误的运动,但我们今天也能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它,统治者有是是会犯错误,但即使犯错误,也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没有前人的错误,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有了秦代的偏激统治,才有了西汉初年,不敢劳民伤财的政策,有了文化大革命,才有了后来的拨乱反正,新的思想路线,才有有了今天的成果。错误有时候能给人带来正确,统治上的事情更逃脱不了这个道理。我们何以职指责始皇帝,不能对他宽宏大量呢?
有人说秦朝的统治残暴,刑法严酷,我也不否认,的确,秦朝的刑法过于严酷,有连坐,车裂,凌迟等酷刑,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刑罚的严惩,弄得人民胆战心惊。但秦帝国毕竟刚刚建立,对于这么庞大的国家如何治理,前人又没有提供现成的经验模式,一切还在摸索之中出现这种现象情有可原。
再说,秦朝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治国,讲究法制。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开创之功,实属难得。只不过在实验阶段,走入了误区。而它的路线确实很正确的,相比于后来形成的造就了忠君等奴才文化的儒家人治理念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从制度的意义上讲,如果秦朝不灭亡,法制的改革成功,相信近代中国不会如此迂腐,远远落后于西方。
这样看来秦朝即使刑法严酷,它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只是走入了极端。
历史已经远去,相信历史的不重复性,事实的不确定性依然会让人来争相评论历史这个千古一帝王。历史也永远有使人不解真相,历史学家的评述难免有他当时的政治目的,一家之说。然而人的本性,是可以解释的,是可以从历史上有迹可寻的,我们应该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上,还秦始皇一个真实的面目。
-全文完-
▷ 进入捉风笑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