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想过,在二十年后的此时此刻,会重新踏入母校的大门。
八月的雨,一直下个不停。撑着伞,听高跟鞋敲打水泥地的咄咄声在校园中回荡。校园芳草萋萋,绿树浓荫,学生都放假了,有一些冷寂。阴雨中,当年我们种下的小苗,如今一株株已是参天大树,本来温婉秀气的紫玉兰,竟然拔地而起,罩住一片绿地,把张扬的枝条肆无忌惮地伸展开来。当年雄伟的教学楼,外墙已斑斑驳驳,琉璃瓦褪去了金碧辉煌,发着土黄的幽光。泥土躲到树木草皮和水泥的底下不再裸露,各种建筑都规整地座落在属于自己的地方。洁净安详的校园里,偶尔传来数声鸟鸣。我逡巡的目光,追觅着昔日的踪迹,母校,你好,我来了。还记得当年的教室,却不再向往,还记得当年徘徊小道的尽头,却没有勇气再去走,徘徊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往事历历,浮上心头……
我是1988年9月以第三届学生的身份踏入民师的校门的。学校面对水平如镜的洱海,背靠雄伟挺拔的苍山,离大理古城仅一箭之地,但整个校园荒草遍地,几栋主体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广阔的荒坡之中,才入校门就让我们体会到入学通知上写的“自带小板凳和锄头”的用意,学校处于一种师生合作,共渡难关的艰苦创建阶段。
入学的第一周,是学前教育周。校领导讲的全是建校的曲折史,老师敲的全是艰苦警钟。当时大理州已经有一所中等师范学校,鉴于全州小学教师紧缺的现状,又建了民师。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就匆促招生,也就有了师生艰苦创业的机会。我们入学时,教学楼已经很显眼地屹立在荒坡之上。当年从下关乘四路公交车到大理,远远的就可以看到五层黄琉璃瓦顶的教学大楼,因而从没有新生会迷失方向。男女生宿舍和食堂大概刚完工不久,都是新的。校园里匆忙种上了许多树,自然没有什么名贵树种,完全是普普通通的松柏和冷杉。我们的到来,加快了学校平整土地的速度。按照原有规划,该挖平的地方,该回填的深坑,我们和带来的锄头一起派上用场。当时每届学生有四个班,每月有一个劳动周,干的都是流汗的活。映像最深的是操场的平整,完全是蚂蚁啃大象。辛苦后老师一句表扬的话语,我们的力量又会无限发挥。标准四百米跑道的一个运动场,一直挖啊挖,到二年级下学期,终于铺成了四百米的煤灰跑道。运动会、早操、课间操都可以在运动场的天然草坪上进行。
对母校最深的映像是风沙。在校四载,每到冬春季节,一直与风沙为伴。最初感受到风沙的厉害是入学后一次吃晚饭,食堂与宿舍有近三百米的距离,全是土路,风起时,飞沙走石,一个个学生把饭碗藏到怀里用衣服盖住,怕迷失方向,就这样伫立在风中,等候风停沙落。等睁开迷离的双眼,立即往宿舍跑。每到风起的日子,打饭就像一场战斗,匆匆地去来,和风一样。故乡也有起风的时节,但那是一种笑看花落的美好。初到大理,在尝了风沙宴后,让新来乍到的我们惊心动魄的,更是风的那一夜夜鬼哭狼嚎。午后的风,刮来就不知道停歇。白天的喧嚣掩盖了它的长啸,漫漫长夜的安宁却为它提供了驰骋呼号的舞台。那种风扫电线的凄厉惨烈的怪声,每每让初入学的我们毛骨悚然,扯着被角,深埋双耳,却总抵不住翩翩浮想中的鬼怪来临,许多夜晚就这样抖抖索索的成为过去。不知何时习惯了,风的呼号成为了我们的催眠曲,无风的夜晚反而会失眠,直到不知是谁发出的呼噜声闯来,才能平静的入梦。
听惯了大理风声,其实已到四年级近毕业时刻。那时在耳边呼啸的,已是离别的箫声。虽然操场还没有完全平坦,虽然种下的树木还没有成荫,虽然是每日风餐依旧,才刚刚想说爱,离别就突然来临,来临得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
四年啊,四年的校园生活让我们学会了很多很多。考入母校本非我愿,只为走出那深山中的老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所新生的学校开始还憎恨母校。踏入时以为四年的中师会有多么的漫长,漫长到心灰意冷,漫长到对酒当歌,漫长到除了学习不再热爱这荒坡上的“庙宇”。哪想爱也来得不顾一切,在这毕业来临之前,对母校分外热爱依恋。所有的人都分外珍惜那段离情依依的日子,仇怨化解了,激情荡漾了,小路变长了,校园变美了,泪花也挂上每一个人的眼角。每一场电影中离别的镜头,都触动我们的神经,每一声珍重都成为生离死别。当时流行的琼瑶电影,更进一步助长了校园情愫的蔓延,连一草一木都瞬间成为期待——那些是我们种的,多年后,会长成怎样,都作过设想。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学子,竟都怀旧起来。记得分别前夜的聚餐,酒还没喝,愁绪却充盈了教室。班主任的几句送行珍重语没说完,全班同学早已泪雨纷飞,泣不成声。只能喝完一瓶啤酒的我,砸了两瓶啤酒后,再也直不起身说再见。我们约定,十年后在母校相见,聚会一次。我不知道如何走下教学楼,回到宿舍。第二天起来时,挥别一批又一批的同学,挨到下午,不得不,还是和母校说再见。踏出校门回乡的那刻,我默念着十年的话语,想着下一次重逢。
哪想十年悄悄就溜走了。
如今再回来,已是沧海桑田的二十年。仅是一名老师的我,意外担负起聚会组织的“重任”。昔日同窗的变迁不再详述,一所培养小学教师学校的学生,如今竟然在各行各业都有佼佼者,学习的初衷和二十年后的结局,只有一半的重合。我们的变化母校听到心底,看在眼里,母校的变迁更让我们始料未及,差点找不到怀旧的地方。
母校招生十年后,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本地教师的满编,学校面临着转轨或解散的艰难抉择。最后学校由一所州级中专转变为一所县级高中。二十年聚会回访母校,母校周围原来的荒坡上全是新建的高楼大厦,还是乘四路车到大理,却差点找不到母校。我们的到来,母校领导特意与老三届的我们座谈,书记说,学校转轨了,牌子也换了,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完整的校园被一条公路一割为二,守土有责,没有带好这所学校,很惭愧!我说:母校永远是我们的母校!母校改办高中,是浴火重生的发展,凤凰涅盘,获得了崭新的生命,母校从此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我们为母校高兴!长久的掌声中,一种久违的亲切扑面而来……
一日民师行,一生民师情!重回母校时,我们中的许多人早已不是小学老师。当年母校适应时代而生,如今母校改办高中更是顺应历史,我们默默祝愿母校走得更长更远。
二十年来,我们和母校一同历经沧海。记得余秋雨说过,只要历史不停滞,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是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苍山顶的流云依旧去来,但已不似昔日的烂漫,洱海中碧波依旧荡漾,但已不是昨天的帆影,我们早已走过风华岁月,二十年来,母校给我们的何止是知识?而我们,该如何向母校一样,创造发展,把后半段人生点亮?
本文已被编辑[一湾清泉]于2008-8-22 22:19:1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杨木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